摘要:一片荒芜的戈壁滩上,残垣断壁中隐藏着一段被遗忘的佛教辉煌史。这里位于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处的白杨河上游,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这片土地分成东西两部分。
咱们今天要讲述的是新疆哈密市西北方向约60公里处的一片荒地——哈密白杨沟佛寺遗址
一片荒芜的戈壁滩上,残垣断壁中隐藏着一段被遗忘的佛教辉煌史。这里位于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处的白杨河上游,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这片土地分成东西两部分。
当地维吾尔族人称此地为“台藏”,意为“古老的宝藏”。这里是哈密白杨沟佛寺遗址,一座在魏晋时期就已存在、唐代达到鼎盛的佛教圣地。如今,遗址旁万亩葡萄园郁郁葱葱,坎儿井水脉依然奔流不息。
哈密白杨沟佛寺遗址
白杨沟佛寺遗址不是孤零零的一座寺庙,而是一个庞大的佛寺遗址群,南北长达十余公里。遗址分布在白杨河两岸,主要建筑集中在西岸,包括佛寺、石窟、舍利塔等。
包括佛寺、石窟、舍利塔等
佛寺群的构筑形式多样,有的在断崖立面上凿出窟体后,再用土坯砌筑;有的利用断崖直接开凿成窟;还有的在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这些形式与著名的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大同小异。
这些形式与著名的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大同小异
主体建筑残高15米,墙厚达1米。主室东西深8.3米,南北阔8.7米,顶为穹隆形,内残存一坐佛。这座坐佛高约8.2米(另有报道称约10米),是新疆发现的最大泥塑坐佛之一。
主体建筑残高15米,墙厚达1米。主室东西深8.3米,南北阔8.7米,顶为穹隆形
这座坐佛高约8.2米(另有报道称约10米)
公元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独自一人西出玉门关、穿过八百里流沙河,来到了西域第一站伊吾(今哈密)。史料记载,玄奘曾在白杨沟佛寺停留10多天,为寺中众僧开坛讲经。
玄奘曾在白杨沟佛寺停留10多天,为寺中众僧开坛讲经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录了这一史实。传说玄奘到达伊吾时,当地一所寺庙里有三位汉僧,其中一位老者见到玄奘后,激动得来不及系好衣带,光着脚就跑出来迎接,抱着玄奘痛哭不已。
玄奘在此讲经说法,弘扬佛法。他离开后,白杨沟佛寺香火越来越旺盛,规模也越来越大。到了14至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哈密后,白杨沟佛寺才逐渐废弃。
白杨沟佛寺遗址的洞窟平面以长方形居多,方形次之。有单窟,也有两窟和三窟相连的,其建筑、造像和绘画艺术,在当时达到了较高水平。
白杨沟佛寺遗址的两窟相连的
虽然历经风雨侵蚀和人为毁坏,洞窟内已难觅造像,但依稀可见的彩色壁画仍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在距主体建筑北部的一单窟的甬道中,发现了面积不到2平方米的壁画,白底红绿彩,因年代久远已氧化成暗红色,图案是小千佛。
图案是小千佛
201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杨沟佛寺遗址Ⅱ区进行系统发掘,清理出佛殿、佛堂、僧房等建筑10余组,水井、灰坑、柱洞等各类遗迹40余处。这次发掘进一步理清了佛寺Ⅱ区的布局、建筑结构和使用年代。
清理出佛殿、佛堂、僧房等建筑10余组,水井、灰坑、柱洞等各类遗迹40余处
04、白杨沟佛寺遗址于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长期的日晒雨淋和风沙侵蚀,使这些土坯建筑面临严重的保护挑战。
今天,柳树泉农场八连各族群众更加自觉地加大白杨沟佛寺遗址的保护力度和白杨河的生态保护。千古悠悠的白杨河依然潺潺流淌,滋养着这片见证千年佛教文明的土地。
如今站在白杨沟佛寺遗址上,所能看到的只有残存的墙壁和依稀可辨的壁画。寺庙大殿遗址仅存残高15米的残垣断壁,那座曾经高达10米的坐佛-8如今也只剩残体。
新的保护计划已经启动,科学的考古发掘仍在继续。或许不久的将来,这片戈壁佛国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来源:探秘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