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张晨霞:“枣”知道你会回来!一颗枣,两代人,一个村的共富晴空|头雁故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8:55 1

摘要:“头雁故事”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农参共同发起的头雁“护航计划”中的内容板块,旨在通过梳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的创业经历,分享在上海交大的学习心得,用真实的故事树立新农人的优秀榜样,为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区域品牌的协同发展提供案例。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是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

“头雁故事”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农参共同发起的头雁“护航计划”中的内容板块,旨在通过梳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的创业经历,分享在上海交大的学习心得,用真实的故事树立新农人的优秀榜样,为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区域品牌的协同发展提供案例。

今天,我们分享上海交大“头雁”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南新庄生态枣业有限公司的“新农人”掌舵者张晨霞。当城市的霓虹与乡村的晨露碰撞,当设计专业的审美与300年古枣的底蕴交融,她在中原大地上写下了最动人的“乡村振兴答卷”。

当“乡村振兴”从政策文本走进现实,越来越多年轻人站在了“离城返乡”的十字路口。有人带着资本扎堆,有人抱着情怀试水,而张晨霞的答案,藏在那棵300多岁的古枣树上。藏在父亲那句“好枣卖不出去”的叹息里,更藏在乡亲们看着枣园时眼里的光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返乡创业”故事,而是一场关于传承与新生、土地与互联网的双向奔赴。

写字楼到枣园:那棵古枣树,藏着父亲的愁与我的归期

张晨霞与枣园的缘分,早被父亲张大叔埋下了种子。

2013年,做农资生意的张大叔回村时偶然发现了那棵300岁的老枣树——枝头挂着的枣子红得透亮,摘一颗咬开,枣大核小、皮薄肉厚,脆甜里裹着一股独特的蜜香,瞬间击中了他。“这不是普通的枣,是老天爷赏的宝贝。

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枣子送到河南农业大学检测,结果让人大喜:这品种富含铁、维生素C等活性物质,是极具开发价值的鲜枣。

在外挣再多,不如守着家乡的宝贝,带乡亲们干点实在事。”张大叔当即停了农资生意,带头种起枣树,还拉着乡亲们一起拓到了600亩。可传统的销售方式太“笨”:拉着枣去集市批发,要么被压价,要么堆在仓库里烂掉。“酒香也怕巷子深啊,明明是能甜到心里的枣,外人根本不知道。”父亲的愁绪,成了张晨霞心里的刺。

那时的张晨霞还在念大学,暑假帮家里卖枣时没太多感触;直到她在上海工作四年,每年枣熟季父母寄来的枣被同事抢着要,她才猛然惊醒:“我们的枣和市面上的冬枣完全不一样,凭什么没名气?”

三年前父亲试着联系了一位网红,没想到一小时就卖了2万多斤枣——屏幕里网友抢单的热闹,和父亲挂电话红着眼眶说“原来咱的枣这么受欢迎”的模样,像颗种子埋进了张晨霞心里。“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不是枣不好,是我们少了让世界看见它的方式。

古枣“新生”:守三百载老滋味,写一颗枣的新篇章

张三大枣?这是啥品种,我咋没听过?

这是张晨霞在抖音直播间最常收到的提问,也是她特意埋下的“小心机”——用父亲的名字命名品牌,就是要靠“争议感”勾起好奇。而能撑起这份好奇的,是那颗300年古枣衍生出的“独特基因”。

不同于需要环割才能丰产的冬枣,他们的品种天生“好养活”,不用费心管护就能挂满枝头;口感上更颠常规,冬枣靠酥脆出圈,而他们的枣是“越吃越想吃”的醇厚甜香,细细品还有淡淡的枣香回甘,是许多人记忆中“老品种”才有的甘甜。

为了保住这份“独特性”,他们十年来只专注这一个品种,从300岁古枣树的枝条上嫁接优化,保留了原有的营养成分,还提高了抗裂果性。“就像守护老祖宗的宝贝,不能随便改得没了原味。”

如今,这颗枣不仅是鲜食佳品,还延伸出了新形态:十斤枣才能酿出一斤的枣酒,没有任何勾兑,只用大枣和水发酵蒸馏,50度的酒体里全是枣的营养。她在笔记本上写:打破季节限制,才是长久之计

困境与坚守:一颗枣背后的 “抗风险战争”

农业从来不是“岁月静好”,而是和天气的博弈。今年河南的夏天格外“磨人”:枣子临近成熟,连续高温无雨,灼热的日头将不少果子晒伤,成了“日灼果”;好不容易盼来降温,又接连下了三四天大雨,导致大量成熟的枣子裂开。“看着满树裂果,我爸蹲在枣园里,一句话也没说,手里的烟灰积了老长……”回忆当时的场景,张晨霞不禁红了眼眶。

宁可断货,绝不砸牌:严峻的天气导致商品果产量锐减一半还多。而一个更纠结的选择摆在面前:往年合作的网红找来带货,却被他们婉拒了。“人家一天能卖几万斤,可我们实在拿不出那么多好枣。透支信任、砸招牌的事,绝不能干。”

这并非他们第一次迎战困难。面对分散种植的600多亩枣园,如何让乡亲们理解“绿色种植”?如何降低电商发货的高损耗?如何筹措资金建设大棚摆脱“看天吃饭”?——每个问题都像一座山。

但他们选择用最“笨”的办法,一步步闯关:

深加工产品:开发枣酒,让次果变身,提升附加值;

标准做严:张大叔挨家挨户指导,从开花到坐果全程管控,推动源头品质统一;

技术做精:资金有限,就先建10亩大棚试水,逐步推进设施升级;

细节做实:摸索出“七成熟点红果片红发货”标准,将运输损耗降至近乎为零。

爸常说,种枣和做人一样,底线是实在。”正是这份实在,让他们在一次次“抗风险战争”中,守住了品质,也守住了“张三大枣”这个名字背后的信任。

带富乡邻:从“一家种”到“全村甜”

村里的枣树,是从张晨霞家的100余亩,慢慢“长”到600亩的。

为了让乡亲们跟着赚,父亲张小三建了套“三级联动”体系:先划古树保护区,采集接穗,再在组培基地育苗,最后通过合作社给农户供苗、包技术。“刚开始没人敢种,我爸就自己先种了100余亩,并凭借良好的效益打动了村民。”看着张三种的大枣卖上了好价钱,村民们动了心,你家10亩、我家20亩,渐渐发展到了600余亩。而张晨霞的归来,让这份事业从“种得好”走向“卖得火”,把“一家种”的示范,变成了“全村甜”的产业

共富蓝图:从“一棵古树”到“枣园村”,两代人的振兴梦

走进修武县南新庄,一眼望去,家家户户门前枣树成行—这是张小三和张晨霞父女俩悄悄铺开的画卷。他们心中藏着一个“枣园村”的梦未来这里不只是村庄,更是一处可以触摸温度、品味自然的文旅栖居地。“等到枣子熟透时,我们想办采摘节,让游客亲手摘枣、挖野菜、吃地锅饭,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张晨霞说起愿景,眼里有光。

面对传统批发市场的收缩,电商、社群团购与直播带货等新渠道正迅速崛起。渠道的本质,已从“货架”转向“信任”。张晨霞深知,只有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共鸣,品牌才能走得更远“我们不仅要卖枣,更要传递健康与文化。那棵300岁的古树,就是我们最好的‘IP’—它见证风雨,承载记忆,是品牌最厚重的背书。”

下一步,张晨霞准备全力打造自己的直播间。“我和父亲会亲自上阵,用真诚和专业,把‘张三大枣’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慢慢积累忠实用户,让品牌更有韧性,不再过度依赖外部渠道。”

深加工,是张三大枣跳出季节束缚、提升产业韧性的关键一步。面对仅有一个多月的鲜枣销售期,深加工成为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必然选择。“好枣不等人,我们必须把它的价值‘吃干榨净’。”张晨霞介绍,目前枣酒已成功推向市场,枣醋、枣粉正在紧锣密鼓地试制,未来还计划推出枣酱、枣糕等更多元的产品,让“张三大枣”全年飘香。

比产品拓展更深远的,是模式的变革。此前农户分散经营,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如今,张小三父女推行“公司+农户”模式,以保底价集中收购优质枣,并派专人开拓外地市场。“这样既保障了农户收益,也稳定了市场价格,是形成品牌效应的基础。”

张晨霞说:智慧赋能,瞄准未来农业图景 展望未来。张晨霞的目光更为长远:建设智慧枣园,引入物联网设备,实现精准的病虫害预警;同时深耕私域流量,将线上粉丝转化为品牌的长期伙伴。“我的目标不只是卖多少枣,而是让‘张三大枣’代表修武走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这棵300岁的古枣树,知道我们这群做事认真、为人实在的新农人。”

前不久,张晨霞陪父亲去看那棵古枣树,风吹过枝叶,沙沙作响。父亲摸着树干说:“当年发现它的时候,没想到能结出这么多故事。”张晨霞笑着接话:“以后故事还会更多。”

结语

从农资老板到“枣园匠人”,张小三用13年的坚守,让古树结出了“希望果”;从上海白领到“新农人”,张晨霞用数字技术,让枣香飘向了更远的地方。他们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创新——这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有人守根,有人拓路,有人归来,最终拧成一股绳,让黄土地上长出致富的“新芽”。

“你看,现在村里的枣树越来越多,就像一群正在起飞的雁阵。”张晨霞指着远处的枣园说。古树不语,却见证着泥土里的奇迹;接力不止,头雁正带着雁阵,飞向更甜美的共富晴空。

来源:农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