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古人们又是怎么过的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00:11 3

摘要:在潮汕,至今还很多人坚持“拜月娘”;在江苏,依旧有人摆月饼、瓜果、点心,焚香祭拜“月亮娘娘”。这种习俗,在中国很多地方依旧存在:先露天祭月,再一家人围坐,边吃月饼边赏月。甚至海外的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华人们依然延续着这样的仪式。

中秋节,你还有没有儿童时的期待呢?

在潮汕,至今还很多人坚持“拜月娘”;在江苏,依旧有人摆月饼、瓜果、点心,焚香祭拜“月亮娘娘”。这种习俗,在中国很多地方依旧存在:先露天祭月,再一家人围坐,边吃月饼边赏月。甚至海外的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华人们依然延续着这样的仪式。

那么中秋节,古人们又是怎么过的呢?

祭月,是中秋最早的仪式之一。早在周朝,就有“迎寒祭月”的记载。《礼记》中明确写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也就是说皇帝在秋分要祭月祈求风调雨顺,此时的祭月属于官方主导的 “节气祭”,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月亮的崇拜逐渐从官方礼制向民间延伸,祭月的时间也因 “秋分日期不固定、未必有圆月” 的特点,慢慢向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前后,月相常为满月)过渡。到了魏晋唐代,“八月十五祭月” 在民间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逐渐与 “秋分祭月” 形成并存局面,此时民间已有百姓在庭院摆香案、瓜果供奉月亮(早期祭品以瓜果为主,月饼成为核心祭品始于宋代),祭月仪式初显庄重温情,寓意全家安康、五谷丰登,孩子、妇女也参与其中,但这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或文化发达地区。

直到宋明清,八月十五祭月才逐渐取代秋分祭月,北宋时期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成为民间主流的祭月日。

赏月,是中秋节最直观的乐趣。从唐宋开始,祭月已经成为赏月的 “次要环节”,赏月才是中秋的主角,唐代诗人们热衷咏月,《全唐诗》中八月十五的赏月诗就超过百首,王建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寥寥数字,道出了中秋夜众多人共有的情感。到了宋代,赏月几乎全民参与,不仅文人赋诗唱和,普通百姓也会在酒楼茶肆彻夜玩月。《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日,贵家结饰台榭,市井张灯饮宴,玩月不寐。”说明宋代的中秋节是文人雅士和百姓共度的全民节日。

观潮,是不少沿海地区中秋的节目。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就描写了农历八月十五广陵之曲江潮水的壮观景象,也就是当时已经存在的观潮活动为后世中秋节的 “观潮习俗”奠定了基础,这一传统宋代苏轼在《八月十五看潮》中写道:“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双峰插云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短短几句,把观潮和赏月结合起来,展示了当时古人兴致盎然的场景。明代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梦粱录》都有记载中秋观潮盛况,两岸人潮如织,灯火辉映,几乎全民狂欢。

各地民俗丰富多彩。北京有“兔儿爷”,孩子们抱泥塑兔子游玩,寓意吉祥;广东、福建沿海地区舞火龙,点燃稻草扎成长龙,穿街过巷,祈求驱邪避灾;江南人喜欢赏桂花、饮桂花酒,寓意“花好月圆”;四川一些地方会点天灯,河灯随水漂流,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潮汕地区至今保留“拜月娘”的习俗,人们在庭院摆上香案、瓜果、月饼、点心,焚香祭拜月亮娘娘,最后一家人边吃月饼边赏月。江苏、安徽等地也盛行祭月,“露天设案,妇孺同拜”的场景被地方志多次记载。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习俗随着华人移居南洋而传播,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的华人社会至今依然延续拜月娘的传统,让节日的温度跨越海洋继续传承。

吃食同样讲究。除了月饼,各地有各自特色:江南、岭南人中秋夜爱吃田螺,寓意明目;苏州人蒸芋头,叫做“团圆芋”;闽南人吃柚子,寓意“佑子”;河南汝州做糖饼,满月、婚丧喜事都少不了;陕西有花馍,做成兔子或月亮形状,美观又好吃。每一道食物背后,都藏着古人对家人健康、平安、顺遂的期盼。

中秋节不仅是“阖家团圆”,还是“全民狂欢”的节日。清代广州,中秋夜商贾沿街布置灯火,热闹非凡;福建漳州,百姓赛博饼,用掷骰子方式博取桂冠,趣味十足。宋代文人少女结伴赏月,少年吟诗献曲,古人版“交友节”也很热闹。可见,中秋节从来不是冷冰冰的节日,而是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时间节点。

可惜的是,如今不少年轻人对中秋节的期待,仅停留在“刷月饼、放假”上。真正属于节日的仪式感,在快节奏生活中渐渐淡去。其实,节日不仅是休息,它是我们与历史、与家族、与文化的连接。或许,今年不妨放慢脚步,抬头看看圆月,摆上点心与瓜果,放下手机和家人聊聊天,一起重温一下那份久违的仪式感。

你家乡的中秋节有哪些独特的习俗?是某种特别的食物,还是小时候院子里的团圆景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说不定会唤醒更多人的节日记忆,让中秋节的温度重新回到每个人心里。

来源:酱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