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幸福密码——离石区文昌路社区“525”工作法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23:10 1

摘要:在离石区凤山街道文昌路社区,一场以“民声”为笔、以“服务”为墨的治理实践正悄然书写着温暖篇章。社区创新推行的“525”说事议事工作法,通过“五渠汇民声、两级破难题、五步强落实”,将居民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让精细化治理的春风拂过千家万户。从白发苍苍的老人

□ 本报记者 刘小宇

在离石区凤山街道文昌路社区,一场以“民声”为笔、以“服务”为墨的治理实践正悄然书写着温暖篇章。社区创新推行的“525”说事议事工作法,通过“五渠汇民声、两级破难题、五步强落实”,将居民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让精细化治理的春风拂过千家万户。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朝气蓬勃的孩童,从线上微信群的“指尖互动”到线下心愿墙的“笔尖期盼”,这里正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诠释着“民呼我应”的生动内涵。

听:五渠汇民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文昌路社区党组织深知,精准服务的前提是精准掌握居民需求。为此,社区创新搭建“入户访、微信联、座谈议、清单填、心愿墙”五类渠道,织就一张全方位、无死角的民情收集网。

党员干部、志愿者们带着真心与耐心,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敲开居民家门,递上一杯热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听心声,不同群体的需求在轻松的交流中被一一记录。线上,社区建强微信群阵地,信息发布、诉求收集一键直达,居民指尖轻点就能反映问题;线下定期召开的居民代表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群策群力共商社区大小事。社区还贴心设置了需求清单和“微心愿”留言墙,让不善言辞或行动不便的居民也能便捷发声。

网格员吕志平的一次入户走访,让居民王阿姨家的厨房重归整洁。当他走进王阿姨家时,刺鼻的污水味扑面而来,原来是厨房下水道因年久失修频繁堵塞,污水外溢早已打乱了王阿姨的正常生活。吕志平二话不说,当即联系物业维修队,维修人员迅速赶到,当天就完成了管道疏通和老化部件更换。看着畅通无阻的下水道,王阿姨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个劲地夸赞:“社区的服务真是太给力了,解决了我多日的烦心事!”

社区的“心愿墙”上,贴满了居民们朴实的愿望。李大爷颤巍巍地写下“小区部分健身器材有些松动,希望能加固或更换”的心愿后,没几天,社区工作人员就带着工具来到健身区,对所有器材进行了全面检修和加固。如今,李大爷又能安心地在健身器材上锻炼了,他常说:“这心愿墙可不是摆设,咱们社区真把咱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

截至目前,社区通过这五类渠道,共收集居民各类意见建议126条,已办结123条,办结率高达98%,一张动态、详实的民情需求数据库为精准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办:两级破难题

民情收集上来了,如何高效破解难题?文昌路社区构建起“小区党支部初审筛题、社区党委终审定策”的两级联动研判处置机制,让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精准施策。

该小区党支部率先行动,对收集到的问题清单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依托“社区爱心桥・暖心事”资源库,匹配辖区内的人力、物力资源,筛选出群众关切度高、亟需解决的议题。随后,社区党委召开“两委”会,立足社区全局、结合实际情况,对议题进行最终审核并制定具体解决方案。紧接着,在职党员、网格员、社会组织、民警、医务人员等多元力量被整合起来,对照清单“结对销号”,有的联动民警加强治安巡防、组织党员参与值守,有的协调医务人员开展义诊讲座,让资源精准滴灌到治理末梢。

社区内一小区的楼道曾是居民们心头的 “堵点”—废旧家具斜倚墙角,纸箱杂物堆到天花板,老人买菜要侧着身子挪步,孩子们追逐打闹时总怕撞到障碍物。更让人揪心的是,堆积的易燃物像颗“定时炸弹”,居民们每次路过都提心吊胆。“反映了好几次,清理了又反弹”,居民赵大妈提起这事就叹气。

两级协同机制启动后,社区就像按下了 “快进键”。网格员巡逻员们带着笔记本逐户敲门:“张叔,您门口这袋旧书是不是没用了?”“李姐,楼道是消防通道,这些闲置花盆得挪到自家阳台去”。耐心的解释像春风化雨,原本有抵触情绪的居民纷纷点头配合。第二天清晨,城管的清运车刚停稳,戴着红袖标的党员志愿者就扛着铁锹上阵了。“一二三,使劲!” 大家喊着号子把旧沙发抬上车,网格员用抹布擦去墙面上的灰尘。到了中午,原本昏暗拥挤的楼道豁然开朗,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崭新的地砖上,连空气都变得清新起来。第三天,消毒水的味道还没散尽,社区就请来了物业负责消防的师傅。他们手持检测仪逐个检查烟感报警器,蹲在地上测试消防栓水压。赵大妈遛弯回来,看着敞亮的楼道笑得合不拢嘴:“这才像个过日子的地方嘛!”

三天时间,从“堵心路”到“舒心道”,居民们看着变化竖起大拇指,社区微信群里满是“为办实事的干部们点赞”的表情包。

评:五步闭环暖民心

“门铃响了有人应,事情办了有回音”,这句贴在文昌路社区服务中心墙上的标语,道出了居民对贴心服务的期盼,也成了社区干部们的工作准则。为了让每桩民生事都落地有声,社区党组织创新推出“发布通知、包户定责、上门服务、回访评效、监督提升”五步闭环工作法,像拧螺丝钉般把服务拧得紧实,织就“需求收集—精准解决—效果评估—持续改进”的治理闭环。

社区的心愿墙写的满满当当,线上监督平台的留言区也热闹非凡。“建议增加周末义诊”“希望健身区装盏路灯”,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建议,正通过监督渠道变成社区服务的新方向。有居民打趣道:“现在办事就像网购,既能看进度,还能给评价,这服务越来越新潮了!”上门服务每天都在社区上演,从疏通下水道到修理小家电,从陪同就医到代购药品,包户人员的脚步踏遍了每个单元楼。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公告栏,网格员就踩着露水贴好了新一期“民生进展报”。“天然气管道将择期接入居民家中……”中央公园小区的居民们逐条细读,旁边的微信群里,社区工作人员正用短视频展示天然气管道施工进度。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进展公示,让居民心里的“小九九”都敞亮起来。

“六类人员”包户定责机制让服务更精准。“王奶奶家由我包片,每周三上门看看用药情况”“三单元的漏水问题归物业老李负责,今天必须出方案”……社区会议室里,包户表被红笔圈点得密密麻麻。退休教师陈阿姨主动认领了两户独居老人,她的笔记本上记着 “李大爷爱喝茶,王阿姨要提醒吃降压药”,琐碎细节里藏着贴心牵挂。

正午骄阳下,水电工小马背着工具箱敲响7楼住户的门:“张姐别急,您家跳闸是因为空调外机线路老化,我这就换根新线”,额头汗珠滴落,手上动作却丝毫不停。

回访评效让服务不断优化。“王师傅,上次修的水龙头还漏水吗?”傍晚时分,社区工作人员带着回访表敲开居民家门。“自从上次修过就不再漏啦,太感谢你们啦”。

前阵子,最让中央公园小区居民牵挂的,莫过于天然气通气这件“头等大事”。从在微信群里征集诉求,到社区带着燃气公司技术员逐户丈量管线,再到方案公示时围满看公告的居民,每个环节都浸透着社区干部的汗水。公告栏前,刚买菜回来的张大哥举着手机给邻居拍公示照片:“快看,很快就能铺主管道了!咱社区把日子算得比自家还精,心里踏实!”人群里响起一阵笑声,晚霞透过树枝洒在公告栏上,把“民生无小事”五个字照得格外明亮。

文昌路社区的“525”工作法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基层治理的“幸福密码”。如今,漫步社区,健身器材旁的笑声、楼道里敞亮的空间、公告栏前驻足的身影,无不诉说着“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温暖故事。这张由党组织牵引、多元力量共绘的治理画卷,正让文昌路社区成为居民口中“家门口的幸福港湾”。

来源:吕梁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