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家主营学生营养餐的企业,垄断了上海16个区的6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每天供应超60万份学生餐。
作者:朱文强 来源:空瓶子
绿捷正在毁掉上海。
这家主营学生营养餐的企业,垄断了上海16个区的6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每天供应超60万份学生餐。
而他供应的学生餐出问题了——上海很多孩子反映,他们吃到的虾仁是臭的。
彼时,舆论正聚焦于西贝预制菜,有上海家长调侃道,让西贝的预制菜杀进上海校园吧。
一边是全民吐槽西贝,一边是让西贝赶紧来搅一下浑水,竟如此讽刺。
可见上海家长们苦绿捷久矣。
谁能想到,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国际化的城市,连一份学生餐都做不好?!
说实话,如果不是绿捷的虾仁恰好出了问题,上海学生餐的问题终究是会被压下的。
毕竟家长们曾经不厌其烦的投诉过绿捷,最终无果,绿捷依然可以大张旗鼓的中标校园餐。
有家长曾公开披露,为了让孩子吃上干净、健康、可口的餐食,她曾经向学校申请自带,却被学校要求到医院开具营养不良证明。
以此为镜,绿捷的问题绝不可能仅仅是绿捷的问题。
昨天,上海官方发布了一个关于绿捷校园餐虾仁炒蛋存在问题的通报。
9月15日,绿捷公司派驻静安区某小学经理孙某某发现配送至该校的3箱虾仁解冻焯水后,其中一盆(约18公斤)内有虫。
是的,你没看错,虾仁里有虫。
这至少从侧面证实了学生反映虾仁吃起来是臭的并非空穴来风。
绿捷的工作人员当天对供应211所学校(含分校区)的虾仁原料及菜品全部下架并就地销毁。
是的,这批有虫的虾仁被销毁了。
而第二天,即9月16日,绿捷公司实控人张某某要求总经理董某某对外统一称:下架原因系虾肠外溢,有泥沙。
至此,在绿捷的操作下,虫子变成了泥沙。
不出所料,上海官方对这批虾仁的检测结果,一切正常,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未发现正常视力可见的杂质、霉变、虫蛀。
虫子不见了,虾仁合格了。
然后,绿捷公司因为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被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涉事人员被控制。
吊诡的是,即便如此,在最新的公告中,上海绿捷又中标了。
我很奇怪,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家庭条件全国最佳的学生们,只配吃绿捷的饭吗?
生意做到这个份上,实在是惊为天人了。
而另一个细节也颇为耐人寻味,一家专门负责食品流通检测的第三方公司——品测,其股东和绿捷的老板是兄妹。
一个供应学生餐,一个负责食品安全检测,兄妹二人共同把持了这个利益巨大的市场。
也难怪,2018年9月,那家跨国公司Kilcoy Global Foods(简称KGF)不惜花费1.7亿美元收购绿捷。
说起这家跨国公司,其背景还挺牛的,KGF由家族信托和股权投资基金控股。其中,Ananta信托持股45.44%,厚生投资持股38.95%,鲲行投资占5%。
而为了收购上海绿捷,KGF通过三家“套娃公司”——香港注册的GreenExpress Foods, Ltd.、BVI注册的GreenExpress Foods (BVI), Ltd.,以及开曼注册的KGF Asia Holding, Ltd全资控股了绿捷。
这种复杂的离岸架构,最终穿透到Ananta信托。
这是一家著名企业的信托。
一家学生餐公司,不惜动用离岸公司去实控,这其中的利益可谓巨大。
2017年绿捷校园膳食收入达84712万美元,毛利2064万美元。期间,还享受了95.2万美元的政府补贴。
事已至此,一些上海的朋友依然很悲观,毕竟他们举报、投诉了这么多年,绿捷依然屹立不倒,一个臭虾仁事件能绊倒绿捷吗?
家长们的担忧不无道理。
国家对学生餐食的关注度如此之高,监管如此之严,绿捷依然可以以如此低劣的食品标准屹立于上海,这已经足够说明一切——这不仅仅是绿捷的问题。
当资本裹挟着权力进入一个被设计好的市场里,学生自然会成为待宰的羔羊,而这个市场链条里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都会成为这场生意的护盘者。
就比如下面这位老师:
你能说这位老师从校园餐中获取了什么利益吗?我想也未必,但他却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去维护这样一个恶的环境。
很多时候我们静下来去思考,或许能得到一个很残酷的现实结论,恶本不是恶,做恶的人多了,他才成了恶。
留给上海学生的时间不多了,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吃上健康,干净的校园餐?
留给上海的时间也不多了,你不能让一家企业毁掉。
来源:读书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