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求知与成长的道路上,黄州区检察院青干班成员从未停歇,他们前往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开启轮岗交流之旅,在实践中磨炼,在学习培训里提升,每一份感悟都凝聚着奋斗的汗水与思考的智慧。特此在 “崇光青年说” 栏目展播青干班成员们的学习心得,勉励全体青年干警从中汲取前
崇光青年说
编者按:在求知与成长的道路上,黄州区检察院青干班成员从未停歇,他们前往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开启轮岗交流之旅,在实践中磨炼,在学习培训里提升,每一份感悟都凝聚着奋斗的汗水与思考的智慧。特此在 “崇光青年说” 栏目展播青干班成员们的学习心得,勉励全体青年干警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获得新的启发。
数字赋能与实践突破
——刑事执行检察现代化转型启示
刑事执行检察部 孙鑫
金秋九月,我有幸赴国家检察官学院湖北分院汤逊园校区,参与为期五天的全省刑事执行检察业务封闭式培训。这段学习经历不仅是一次业务能力的“充电续航”,更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度革新”,让我对新时代刑事执行检察工作如何以“数字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与思考。
01
筑牢思想根基,以作风建设引领公正司法
培训首日,省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余书金的开班动员讲话,既明确了培训的目标任务,更让我深刻感受到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的责任与使命。随后湖北省委党校中央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任大立的“持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专题党课,更是一次直击内心的思想淬炼。作为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党的作风建设是履职的根本遵循。在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中,唯有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坚守司法公正的底线,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融入每一个办案环节,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既是对党的忠诚担当,更是对人民的郑重承诺。
02
洞察数字浪潮,以数据赋能驱动监督变革
培训课上,专家们结合理论与实操的讲解干货满满,尤其是围绕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的内容,彻底打破了我对传统检察工作模式的认知。在“以党的创新理论说办案、讲工作”交流环节,多地检察院的实践案例更是让我深受触动:襄阳城郊院依托“刑罚执行智能监督平台”,精准捕捉跨省假释线索,打破地域监督壁垒;荆州江北院运用“财产刑执行监督模型”,实现案件批量筛查,大幅提升监督效率;大悟县院通过“社区矫正对象违规外出监督模型”,一次性发现12件漏管线索,实现精准监管。
这让我不禁反思部门过往工作:曾为锁定一起脱管案件证据,耗费两周时间走访调查,若能借助定位数据与监管信息的智能比对,不仅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更能达成“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系统治理效果。我深刻意识到,数字检察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监督理念的迭代升级。正如专家所言:“大数据不是替代检察官的判断,而是延伸检察官的触角。”未来工作中,必须构建“数据赋能+人工研判”的双轮驱动模式,让技术为司法监督插上翅膀。
03
直面现实差距,以突破创新谋划未来发展
当前,我部门在大数据模型应用上仍面临困境——虽然在日常监督中保持着对监管场所的常态化巡查,但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上始终难以突破,案件数和覆盖率数据长期在低位徘徊。在分组讨论中,各基层院同仁对大数据模型应用颇具共鸣,有的反映跨部门数据壁垒难突破,有的苦恼模型适配性不足。不过,省院展示的“派驻检察智慧平台”实现监管数据实时调取,武汉城郊院“减假暂案件智能筛查”模型准确率达85%,这些成功案例为我们指明了破局路径:下一步需重点推动区域内监管场所、司法行政机关的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与沟通。
04
笃行实干之路,以高质效履职诠释担当
回望五天培训,这不仅是业务充电,更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契机——它让我看清了与先进院的差距,接下来,我要以大数据模型应用为突破口,主动作为,力争在案件数量和覆盖率上实现突破。同时,我也要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回单位,分享给同事们,带领团队共同进步。
此次培训让我更加坚信,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节点。作为新时代刑事执行检察人,我们既要传承老一辈检察官坚守法治的初心信仰,又要培养数字时代的创新思维;既要保持对监管场所的常态化监督,更要构建“天上看、网上查、地上核”的立体监督体系。这或许就是对"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要求的最佳诠释——让技术赋能法律监督,让数据守护司法公正。
供稿丨刑事执行检察部
文丨孙鑫
编丨宋俊 刘诗琪
新浪微博:@黄州检察
来源:黄冈市黄州区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