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是世界淋巴瘤日。据了解,淋巴瘤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淋巴瘤总体发病率约为6/10万,占所有肿瘤发病率的第13位,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首位,其发病率正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每年新增患者约10万例。20日,记者联系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9月15日,是世界淋巴瘤日。据了解,淋巴瘤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淋巴瘤总体发病率约为6/10万,占所有肿瘤发病率的第13位,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首位,其发病率正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每年新增患者约10万例。20日,记者联系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采访中得知,淋巴瘤的发病目前已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初期身体出现异常信号未及时就医而耽误诊疗效果。
18岁青年确诊霍奇金淋巴瘤
规范治疗后重返校园
“一个小肿块本来也没当多大的事儿,身体方面的事情还是不能大意。”18岁的晓宇是一名高三学生,年初,他发现自己颈部左侧有一个黄豆大小的肿块,摸着硬硬的但是没感觉到疼。起初,他只是以为这是学习压力大导致的“淋巴结发炎”,吃了一些消炎药仍不见好转,反而在一个月内越长越大了。担心影响高考的晓宇在父母陪同下前往哈医大一院就诊,血液内科医生为其安排了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提示淋巴结结构异常,随后的病理活检结果显示,晓宇被确诊为Ⅱ期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针对晓宇的病情,医疗团队为其制定了以ABVD方案(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花碱、达卡巴嗪)为主的化疗方案,同时结合局部放疗。在经过6个周期的规范治疗后,晓宇颈部的肿块完全消失,复查结果良好,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目前晓宇已经出院,身体状况良好。
58岁女子发热不退
免疫化疗助力康复
58岁的王女士在跨年过后突然出现发热,本来觉得是劳累后感冒了,吃点消炎药就好了,但是没成想发热越来越严重,同时出现盗汗症状。儿女立即将她送到哈医大一院血液内科治疗。血液内科医生立即为她安排了检查,最后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因为王女士病情进展迅速,并且合并有发热、盗汗等症状,肿瘤负荷较大。于是医生决定为她实施了以靶向联合化疗治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Pola-R-CHP方案。这种治疗方法结合靶向治疗及化学治疗,提高了疾病的缓解率及治愈率。经过治疗,王女士发热、盗汗症状明显缓解,体能也恢复正常,已无病生存5年多,达到临床治愈的疗效。
八旬老人免疫衰退诱发滤泡性淋巴瘤
医生采取“温和抗癌”战
“真没想到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挺过来,现在能吃能睡,感觉浑身都有劲儿了!”86岁的李奶奶坐在病床上,手里捧着一碗温热的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就在一个月前,她还因腹部巨大肿块胀痛难忍、无法进食,被淋巴瘤的阴影笼罩着。
上个月李奶奶的身体突然“亮了红灯”。腹部的胀痛越来越明显,全身还渐渐肿了起来。家人立即将她送至哈医大一院血液内科就诊。经检查,结果显示腹腔里长了个巨大肿块。随着年龄增长,李奶奶的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也越来越弱,被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淋巴细胞的免疫监视能力下降,无法及时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细胞,还会增加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患者年龄大,心肺功能弱,还有大包块,传统免疫化疗的风险较高。医生为李奶奶量身制定“无化疗精准治疗方案”,融合免疫调节、靶向药物与营养支持,实现了“精准打击肿瘤细胞、少伤正常细胞”,找到一条温和治疗的路。
经过阶段性治疗,李奶奶腹胀痛减轻,可正常饮食、活动,CT检查结果显示腹部的肿块基本消失,整个治疗过程中,李奶奶几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医生提醒:警惕淋巴系统异常信号
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哈医大一院血液内科于洪娟主任告诉记者:淋巴系统异常往往会释放特定信号,具体分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这是淋巴系统异常最典型的信号,常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区域,肿大的淋巴结通常质地偏硬、边界不清晰,且不会伴随疼痛,可能逐渐增大或数量增多,部分可触摸到明显肿块;不明原因的全身症状,若同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夜间盗汗、短期内体重快速下降,需高度警惕淋巴系统病变;脾脏肿大,若触摸腹部时发现左上腹有异常隆起或肿块,或伴随腹胀、腹部不适,需进一步排查淋巴系统问题。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淋巴瘤的发生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毒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科学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淋巴瘤,帮助维持淋巴系统健康,间接降低发病风险。
来源: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