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不喜欢张雪峰这个人。至于他的很多观点,争议很大,就不一一论述了。我一直认为,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和他们甚至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贩卖生存焦虑是罪恶的。如果还因此发家致富,那可谓恶贯满盈了。
我不喜欢张雪峰这个人。至于他的很多观点,争议很大,就不一一论述了。我一直认为,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和他们甚至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贩卖生存焦虑是罪恶的。如果还因此发家致富,那可谓恶贯满盈了。
中国的高等教育有没有问题呢?有。我亲眼目睹了太多所谓的“老师”在教授他们的学生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脱离实践,而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应该是人格的养成以及获得持续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学习是终身的事,天底下哪有三到四年的投入就保证一个人能受益终身?
张雪峰的走红,从来不是知识传播的胜利,而是一场精准瞄准人性弱点的焦虑生意。他将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与缺乏高等教育认知的父母,拖入了一个以“生存”为名的狭窄赛道——志愿填报不再是基于兴趣与潜力的选择,而是变成了“避坑指南”“钱途预测”;专业价值不再与个人成长挂钩,而是被简化为“好不好就业”“能不能考公”的冰冷判断。这种将人生可能性压缩为短期生存博弈的行为,本质上是在贩卖恐慌。当年轻人的注意力被“选错专业就会失业”“不报热门就没未来”的焦虑填满,他们失去的不仅是对兴趣的探索,更是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而这恰恰是教育最该守护的核心。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焦虑生意的盛行,恰恰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层病灶。正如许多人所见,部分高校的课堂早已与现实脱节:教师照本宣科讲授着过时的理论,甚至对自己教授的内容缺乏实践认知;课程设置围绕“完成教学任务”而非“培养实用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陷入“学过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学过”的困境。这种脱离实践的教育模式,本就容易让学生产生迷茫,而张雪峰们则精准地将这种迷茫转化为“生存焦虑”,再以“解题者”的姿态兜售所谓的“捷径”。
可教育的本质从不是“三四年投入换终身保障”的短期交易,它应当是人格的塑造——教会人独立思考、直面挫折;是能力的培养——让人拥有持续学习、适应变化的底气。当教育沦为“避坑指南”的附庸,当成长被简化为“生存攻略”的执行,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代年轻人的创造力,更是教育本该有的温度与高度。
张雪峰现象的争议,从来不止于个人观点的分歧,而是关于教育价值的拷问: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被焦虑驱动、只懂追逐“安全选项”的“生存者”,还是有勇气探索、能独立定义价值的“成长者”?答案显然是后者。高等教育需要正视自身的问题,打破脱离实践的桎梏,重新回归“育人”的本质;而我们更该警惕那些以“为你好”为名的焦虑贩卖——毕竟,人生从不是一场需要精准计算的生存博弈,而是一场需要热情与勇气的成长旅程。拒绝用焦虑绑架未来,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人生的光,而非束缚脚步的枷锁。
来源:煌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