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孩子的午餐盒里飘出异味,当校园餐桌上频繁出现冻肉与炸物,当家长投诉石沉大海、企业声明敷衍潦草,当资本网络的阴影笼罩在校园食堂之上——我们不得不问:谁在决定孩子每天吃进嘴里的食物?谁在背后操控着这份本应充满温度的责任?
当孩子的午餐盒里飘出异味,当校园餐桌上频繁出现冻肉与炸物,当家长投诉石沉大海、企业声明敷衍潦草,当资本网络的阴影笼罩在校园食堂之上——我们不得不问:谁在决定孩子每天吃进嘴里的食物?谁在背后操控着这份本应充满温度的责任?
沉默的道歉与愤怒的家长
9月23日,上海绿捷发布了一则仅48字的“致歉声明”,对“虾仁发臭”“餐标缩水”等核心问题只字未提。而这份迟来的表态,还是在公安、市监、教育三部门联合通报立案侦查后被迫作出的。
此前,家长反映午餐问题长达数月,绿捷却以“虾仁有细沙”轻描淡写带过。对比西贝老板贾国龙对消费者投诉的“秒回”,绿捷的冷漠与回避令人心寒。当企业的道歉变成危机公关的套路,信任的崩塌只需一瞬间。
隐形的资本与复杂的网络
警方通报揭露:绿捷真正的决策者并非工商登记中的总经理葛均锋,而是从未露面的实控人张某某。而葛均锋的身影,却频繁出现在与新希望、厚生投资关联的数十家公司中。
他参股的上海易亭投资,背后站着新希望创始人刘永好父女;
他持股的厚生信新合企业管理,股东包括新希望前副董事长王航;
他担任监事的威海味岛食品、上海芸味食品,均隶属于被新希望收购的澳大利亚企业Kilcoy Global Foods——而这家公司正是呷哺呷哺、麦当劳中国的供应商。
资本用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将责任与风险隔离在透明之外,却将利润与控制紧紧攥在手中。
红筹架构下的安全“隐身术”
绿捷的唯一股东是一家香港公司Green Express Foods Limited,其董事张天笠、王航、陈云仪均来自厚生投资。而厚生投资的背后,是新希望系资本与刘永好家族。
这种“离岸SPV控制内地主体”的模式,虽利于资本运作,却让真正的受益者隐身幕后。家长能看到的只是前台“执行人”,一旦出事,运营层背锅,资本方安然无恙。更关键的是,境外非上市公司无需披露财务细节,关联交易、定价透明度、质量问题全部成谜。
“大而不能倒”的校园餐巨头
绿捷日供餐50万份,覆盖上海500多所中小学,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其扩张速度惊人:2024年仅一个月就连中20余个学校项目,合同锁定期长达3-5年。
家长算过一笔账:以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为例,绿捷中标价折合每餐成本不到3元,但家长实际支付18元/餐,年收费超500万元,近乎中标额的两倍。差额去了哪里?无人知晓。
当校园餐成了资本逐利的“现金流工具”,孩子的健康便成了最廉价的成本。
反思:校园餐到底该为谁服务?
校园餐不是普通的商业项目,它关乎下一代健康,更承载着社会信任。然而,当资本通过复杂的架构规避监管、当企业因“规模优势”而漠视家长声音,我们亟需打破这种“大而不能倒”的垄断格局。
建议推动三项改革:
强制透明化:要求校园餐企业公开供应链、成本构成与关联交易;
建立家长监督委员会:赋予家长对菜单、食材的抽查权与否决权;
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长期合同垄断,定期重新招标,让服务差的企业出局。
孩子的午餐盒不应成为资本的棋盘,校园食堂更不能变成利益的暗箱。唯有让阳光照进每一份餐食的选择、制作与监管过程,才能让教育回归初心,让成长真正安心。
来源:东正汽车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