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拓片源自吉林市博物馆就在吉林市东南约十五公里的阿什哈达,还留存有永乐十九年遗存的摩崖石刻,上面写道“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简短的文字,却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刘清是当时顺应“造船之役”,被辽东总兵官朱荣推荐的“钦委造船总兵官”
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拓片源自吉林市博物馆就在吉林市东南约十五公里的阿什哈达,还留存有永乐十九年遗存的摩崖石刻,上面写道“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简短的文字,却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刘清是当时顺应“造船之役”,被辽东总兵官朱荣推荐的“钦委造船总兵官”,以至于刘清从永乐十八年到宣德七年,三次领兵到吉林造船,刻石提名。刘清来吉林之前,船厂已经开业,刘清的到来,进一步开启了吉林船厂为边疆发展贡献力量的征程。明代中叶以后,受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影响,吉林船厂基本上停止了生产活动。清初,为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扰,恢复吉林船厂,修造战船,组建水师。在抵御沙俄侵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吉林水师营,获得了雅克萨之战胜利,遏制了沙俄的侵略。吉林船厂在保卫祖国边疆,捍卫国家主权、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国明代的船厂分布广泛,从繁华的江南水乡到偏远的东北边陲,无不体现出当时强大的造船能力和深厚的海洋文化积淀。无论是南京的龙江船厂、宝船厂,还是南方沿海的福建洪塘,抑或运河线上的清江浦、东北地区的吉林船厂,都在各自的领域内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这些古老的船厂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当我们回望过去,不禁感叹先辈们的匠心独运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今,虽然那些古老的船只已不再航行于江河湖海之间,但它们留下的痕迹却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参考文献1.宋上上.明代南京兵部船厂位置考[J].海交史研究,20212.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李明主编;吉文成副主编. 江苏省志·大事记 上[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05,第341页。3.侯长纯、郑承龙主编. 黑龙江航运史古、近代部分[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8.01,第42-44页。4.陈涛主编. 淮安漕运文化[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2.5.淮安市政协文史委,淮海晚报社合编,淮安文史资料(第24辑)淮安运河文化长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2,第125页。6.张广敏主编. 福建省志 闽台关系志[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17.黄文山编. 闽都文化丛书 榕荫花雨 闽都文化精选本[M]. 福州: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1.07.8.淮安市清江浦区志9.胡凡,侯萍.明代永宣时期亦失哈北巡奴儿干次数辨析[J].地域文化研究,2025,第107-129页。10.郭淑梅.黑龙江船王亦失哈“乌勒本”叙事[J].黑龙江社会科学,2024,第88-98页。11.于凌.“亦失哈上北洋”辨析[J].学习与探索,2025,第165-171页。12.衣兴农,明代东北船厂名将刘清,1993年海峡两岸学术讨论会(明史论集)[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06,第539-545页。13.王平、刘琳.从阿什哈达摩崖石刻看吉林船厂[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第150-151页。END来源 | 中国航海博物馆 学术研究部供稿 | 陈婉玲原标题:《明朝那些事!从南京到东北,谁是造船界的“天花板”?》 来源:小南历史谈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