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于北宋时期,与西塘河的修建同步。西塘河是浙东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通江达海的运输功能,也是宁波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还见证了宁波学子赴京赶考、官员入城的繁荣景象。在当时它还是连接护城河的关键设施,和西门口航船埠头载客的作用。
上世纪二十年代,悠长的中塘河和西塘河与北斗河,相汇于宁波西门口护城河,自西往东有一座桥叫“板桥”,出西门过板桥后,便是西乡了。
它是宁波的六城门之一“望京门”的必经通道。
据宁波城建史记截,望京门一带水陆运输繁忙,带动了周边的商贸市场繁荣。
西门板桥
现早已改建宽度三十多米的公路桥,石围栏上刻有金底黑字西门“板桥”字样,以告诉人们古时候这里曾建有一座木桥。
望京桥
建于北宋时期,与西塘河的修建同步。西塘河是浙东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通江达海的运输功能,也是宁波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还见证了宁波学子赴京赶考、官员入城的繁荣景象。在当时它还是连接护城河的关键设施,和西门口航船埠头载客的作用。
据记载:清朝同治年间,举人杨乃吾与小白菜(姓名毕秀姑),通奸毒杀毕的亲夫葛品连之死。 案件实为司法腐败造成,后经慈禧太后干预,刑部重审开棺验尸,证实葛实为病亡,非中毒而死。涉案官员达百余人被革职查办。该案因冤情离奇,牵连广泛引发朝野震动。被列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其实扬乃吾、小白菜得以沉冤昭雪,离不开吏部右侍郎张家骧等人联合上书。张家骧告老还乡后,在宁波老城外造了一座桥,因附近有座“望京门”,故称“望京桥”。
接官亭
是宁波历史悠久的官方迎送客人场所,主要用于接待和送别官员,其位置和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动。
接官亭最初位于宁波老城外西郊路接官亭航船埠头,可见这也是最早的宁波西门航船埠头了。
明清时期,这里成为镇台衙门所在地,负责接待往来官员,作为官方驿站,及文书传递功能,周边形成水陆中转站,时称“下水集市”。
近代,城市不断扩张,接官亭功能逐逝弱化,但作为城市发展原点象征意义仍被提及。
西门航船埠头
原为宋代始建的水运码头,最初地址在汉代昌城协佑侯行馆的航船埠头,则是万安桥附近最晚的古迹。这处航船埠头在1914年或更早就已经存在。1929年此处设立了鄞凤汽船公司,开通西乡一带的机动航船。
《鄞县通志》记载,该码头原名“庆丰镇航船埠头” ,该码头上世纪30年代初迁至西门口水关南侧,称为西门码头,1963年被鄞县航运公司接收,定名为西门航船码头,地址在万安桥附近、中山西路与文化路交叉口的河边。1987年码头搬迁至西门鄮西小学旁,最终于1991年3月,因城建道路用地需要而拆除后,全线停航。
1956年2月,市区开通了2路公共汽车,终点站就建在西门航船埠头附近,去宁波西乡坐航船,主要有二条线路可选择。
1、从西塘河鄮西桥、西成桥,在望春桥与西塘河与中塘河汇合,往西到芦港右拐至梁山伯庙,到高桥、歧阳、桑家河头止,全长16公里。
2、另一线路顺中塘河往南西方向过石塘到集土港一带,清明节上坟也有到山下庄线路;终点站是横街。
航船平时一日一班,早 发晚归;逢年过节会增加些班次。早上太阳跃上河面时,主船拖副船长长一列“噗、噗、噗”声向西驶去,每到一处像割尾巴似地留下一截,船老大就手摇橹桨把客人送到指定的地点。
到终点只剩一主一副的航船,返程时各条船只再陆续连成一列,回航船埠头,此时,已是晚霞绚丽浸着宽阔河面的时候了。
除了定班航船,西塘河上的过往船只,更多的是靠两三个人肩背着长长纤绳,装满各种物品的农船;双手摇橹满载粪便或河泥的运肥船;双脚划桨的乌篷船;船尾喷水的抽水机船;通过姚江从岐阳大西坝进入西塘河,来自绍兴地区高大的百官船。
此外,还有伸着长长脖子,长着黑色羽毛,一会儿停在船头的横杆上,一会儿钻入水中,用嘴捕鱼的鸬鹚船。养鸭人站在方形的鸭蛋船上,用长长竹竿支撑着,不停地吆喝着,一大群在河面上畅游的鸭子,。绍兴人站在窄窄的船尾,左手将竹子编织成的畚箕沉入河底,右手拿着长长的耙子使劲用力地在河埠头周边耙螺蛳。河面上的各种船只多得数不胜数。
坐航船有趣
感觉蛮舒服,笃悠悠,春天靠着船窗还能探看黄澄澄的油菜花开,草籽花散发出紫色的满天繁星的花朵,让人陶醉在乡下大自然美好的景色里享受!
船票价格也低,从近至远也不过几分几角钱之间;而且只走几步路便可抵达目的地。
船上还有卖零食的小贩,提着瓜子、花生、薯片等食物的篮子,用纸包成三角包,三五分钱买一包,这船那船来回走动叫卖。
更有拿着胡琴的越剧艺人唱上一段“路头戏”:“天有道道出了风调雨顺,地有道道出了五谷丰登。君有道道出了忠臣良将,人有道道出了孝子贤孙。”唱到妙处众人叫好,随即有人将确币扔到他的草帽内。由此说来,坐船辰光虽长却感觉不寂寞。
航船埠头就在现在的万安桥附近,这里是中塘河和西塘河交汇处。城里人去乡下走亲眷或办事情,大都在这里乘船去。虽然在这里已有宁波至大雷的长途汽车,时称“宁大线”,但线路单一不及航船,只要提早与船老大打好招呼,到达目的地时,老大就会安排埠头让你上船。
当时领头的航船己采用柴油机作动力,主船能拖好几条副船。船体封顶,能放些客人随身所带的大件货物。航船两边有一扇扇方窗,可观看塘河两岸的乡下美景。船内两边放置一溜长条木櫈,能坐三十余人,已具客轮的模样。每船都有老大收票和解系缆绳。
大卿桥
对于航船经过的桥梁就是站头:认识一座桥,领略一处风景,让你读懂一篇历史。凝结先人智慧,跨越历史长河,讲述今古传奇。
明代官员陈恭与大卿桥有故事,他是浙江宁波人,他初迁居住在城西大卿桥边。永乐三年,1405年中举人,后升工部尚书。据记载,他曾妥善处理一桩涉及妻子被控“威逼丈夫自刎”的案件,以公正判决平息争议,被称为“陈大卿”。
《四明谈助》记载了这一典故,成为大卿桥得名的重要文献。该桥最初为单拱石桥。元代,公元1332年改建成石砌三孔桥,这在宁波西塘河众多桥梁中,是唯一的多孔石拱桥。1991年因拓宽改建中山西路,被整体拆除;后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座宽阔的水泥公路桥。
望春桥
曾名宝庆桥,横跨西塘河是单孔石拱桥。《宋宝庆四明志》记载的鄞县宋代古桥中,望春桥为当时官塘河上第一桥。
请代万斯同《鄮西竹枝词》描述:“望春桥上望春波,绿草蘋香凫鸭多”。
更为好奇的是,在桥的石缝中,生长了一大一小的两棵榔榆树,形同母子。树根与桥面石板、基石合抱为一体,相依相偎。经过百年生长,居然长成大树,郁都葱葱,令人称奇。
传说望春桥形如狮子,这树就是狮子的尾巴,谁若是触动了它,狮子就要发怒,给当地带来灾殃。有一年,有位乡绅砍了棵树枝,结果当地突遭大火。于是,谁也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所以 “狮子尾巴”才被一代代保护下来,成为城西的一大奇观。
西塘河终点站高桥
高桥曾是南宋首次大败金兵的战场。南宋1129年冬,宋高宗赵构逃难到宁波,金兀术引四千铁骑追赶,高桥百姓把席子铺在高桥上,金兀术的四千铁骑滑得人仰马翻,被宋兵杀得血流成河,高桥之战成为宋抗金史上第一次胜仗,而宁波草席从此被称为“滑子”。
高桥横跨在西塘河与大西坝河的汇合处,《四明谈助》称“舟至此,通西坝,过大江,为南北往来孔道”,一语道出了高桥在航运交通方面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高桥之所以被称为“高桥”因为它的洞高和孔大,留下了“船舶过往桥洞而风帆不落的千古佳话”。
清明坐船去山下庄上坟
清明节前后,天蒙蒙亮,西门航船埠头早已泊满众多航船,几乎覆盖河面。几个售票窗口已排起长龙,周围散立着戴着红袖套维持秩序的航管人员。售票员在票上写好几号船,几号座位,条凳也用粉笔写上编号。按顺序上船绝不会搞错。去西乡的墓地,在山下庄村和双银村。这段日子,航船就像专列,中间不靠岸直达目的地。一艘主航船拖十几条非机动船,一上午发好几趟,中下午返回。因为客人多,船头船尾都有人露天席地而坐。此时航运公司早有布置,将各处航船集中起来,船形也杂了,夹着许多盖着半圆形船蓬的航船。船队浩浩荡荡驶过,各式农用船遇上都会主动靠边避让。
返回的水路上,坐在船头船尾的人们,大都会捧着采摘一些红杜鹃花束,船窗口也会映着水面泛着春光,像似踏青归来携回幽幽思念。
如今 陆路交通日益发达,公交车已开进四明山区每一个村庄,地铁也抵达高桥镇。航船时代早已结束,我想中塘河、西塘河的结局,定会比南塘河的濠河航船埠头要好,到时候把航船装扮得漂漂亮亮行驶在塘河上,年轻后生可以顺塘河游览航船文化和风土人情,定会觉得很有意思。
来源:敏岚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