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破解农村人口外流困局 实现人才回流策略探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21:36 1

摘要:近年来,海南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较为明显,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为推动海南农村可持续发展,助力自贸港建设,探寻促使人口不外流乃至回流农村的策略刻不容缓。

近年来,海南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较为明显,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为推动海南农村可持续发展,助力自贸港建设,探寻促使人口不外流乃至回流农村的策略刻不容缓。

一、农村人口外流现状

在海南的广袤乡村,人口外流正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其背后蕴含着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农村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人口外流规模与趋势

从近年来的变化趋势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不断增加。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海南农民工外出务工规模达148万余人,其中留在省内的约128万人,省外务工逾20万人。

(二)外流人口的就业分布

在就业地域选择上,受传统观念和生活成本等因素影响,海南农村劳动力以省内务工为主,省外就业则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其中,在两广地区务工的人员占省外务工总人数的较大比例。从行业分布来看,农村外出劳动力从业集中在第三产业,占比达77%左右。其中,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占比最高。

二、农村人口外流对社会经济及自贸港建设的冲击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时代浪潮下,农村人口外流现象正深刻影响着海南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给这一宏伟建设蓝图带来诸多挑战。

(一)农业生产受挫,威胁粮食安全与特色农业优势

海南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致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幅减少,且留下的多为老人和妇女,劳动力不足且素质偏低,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在儋州,2014-2024这十年间,水稻种植面积减少近1.5万亩。随着年轻人外出,许多农田无人耕种,出现撂荒现象。文昌各乡镇因劳动力外流等因素,存在耕地撂荒情况,宝贵土地资源被浪费。据统计,海南部分地区撂荒率达到15%左右。

农业生产的萎缩不仅威胁到海南的粮食安全,还影响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海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热带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业本应是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但人口外流使得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面临人力短缺,阻碍产业规模化、现代化进程,削弱市场竞争力。

(二)农村经济活力减退,自贸港建设根基不稳

农村消费市场因人口外流而严重萎缩。青壮年劳动力作为主要消费群体的离开,导致农村对各类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幅下降。以海口石山镇等为例,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后,曾经热闹的小卖部生意冷清,一些商家因经营困难被迫关门。

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陷入不良循环。由于缺乏资金和劳动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和升级受限,无法为自贸港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阻碍自贸港建设中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公共服务资源浪费,难以满足自贸港发展需求

在教育方面,农村人口外流导致生源减少,学校规模缩小。一些农村学校因学生数量不足,不得不合并或撤销。过去十年间,海南农村地区约有30%的小规模学校被撤并,师资力量也随之流失,影响农村孩子受教育质量,无法为自贸港建设培养充足的本土人才。

医疗服务同样面临困境。随着人口减少,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就诊人数大幅下降,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全国农村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1.8人,海南农村这一数据更低,仅为城市的三分之一,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不利于自贸港打造优质生活环境目标的达成。

(四)人才短缺,阻碍自贸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乡村振兴战略是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量人才支撑。然而农村人口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和有知识、有技能人才的流失,使农村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在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因人才匮乏,难以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无法充分挖掘乡村资源潜力,制约乡村产业与自贸港建设的融合发展。

三、农村人口外流的多重成因剖析

在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农村人口外流现象愈发凸显,对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对于制定针对性的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因素主导下的就业抉择

1.农业收益微薄且不稳定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巨大,海南农村地区也不例外。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种植户收益难以保障。比如一些种植热带水果的农户,常因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而面临收入减少的困境。据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海南主要农产品价格年均波动幅度超过20%,农户个体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不断加大,这使得大量劳动力对农业生产望而却步,选择外出寻求更稳定的收入来源。

2.非农就业的强大吸引力

城市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推进,海口、三亚等城市的建筑、旅游、服务等行业用工需求大增。2024年,仅海口市新增就业岗位就超过5万个,其中服务业岗位占比达70%。与此同时,非农就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平均月工资比从事农业生产高出1500-2000元。这些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形成了强大吸引力,促使他们纷纷离开农村,投身城市就业市场。

(二)社会资源落差引发的外流潮

1.教育资源的城乡鸿沟

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分布不均衡,是海南农村人口外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城市,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学校则面临教学设备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的困境。据海南省教育厅数据,城市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达到80%,而农村学校这一比例仅为30%。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许多农村家庭选择举家迁往城市。例如,文昌市某农村家庭,为了孩子能进入教学质量更好的城市学校,父母放弃农村的土地和房屋,到市区租房陪读,孩子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在市区打零工维持生计。

2.医疗服务的巨大差距

农村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设施落后,医疗技术水平有限,与城市形成鲜明对比。海南农村地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仅为1.5人,远低于城市的4.5人。一些常见疾病在农村难以得到有效治疗,更不用说重大疾病。儋州市某村的一位村民,不幸患上心脏病,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不得不前往省会海口的大医院就医,不仅路途奔波,还增加了医疗成本。为了获得更好的医疗保障,许多农村居民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医疗资源更丰富的城市定居。

(三)发展机遇与生活追求的驱动

1.大城市的广阔发展空间

大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发展机会众多,能够满足人们对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追求。对于有抱负、有理想的农村青年来说,城市的吸引力不言而喻。以三亚为例,作为国际旅游城市,三亚在旅游、金融、科技等领域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年前来创业就业。许多农村青年在这里从事导游、酒店服务、电商运营等工作,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提升。

2.生活方式与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便捷的购物、娱乐、休闲设施,对农村居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同时,部分农村劳动力受新观念影响,渴望走出农村,体验城市生活,追求更高品质生活方式。在海南一些农村地区,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城市的生活节奏和社交方式,认为城市能够提供更多娱乐和社交活动,满足他们对生活多元化需求。

四、实现人才回流的策略和措施

(一)强化产业支撑,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1.发展特色农业,提升产业附加值

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加大对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天然橡胶等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例如,打造“海南芒果”“文昌鸡”等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同时,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稳定就业机会。

2.推动农旅融合,培育新兴业态

海南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鼓励各地结合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特色,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如农家乐、民宿、农事体验等。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港坡村,依托清水湾海岸线和黎族渔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2024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48万人次,带动当地12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8万元,较从事传统农业收入提升近3倍。通过农旅融合,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丰富了农村产业业态,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

3.发展农村电商,拓展销售市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电商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电商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开展电商培训,培养农村电商人才。乐东县2024年通过举办28期电商培训班,培养农村电商人才1200余人,当地农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哈密瓜、芒果等特色农产品,全年农村电商销售额达到9.5亿元,同比增长25.6%,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带动50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

(二)完善公共服务,增强农村吸引力

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教师交流轮岗等方式,提升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五指山市2024年实施“组团式”帮扶行动,选派120名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开展送教下乡活动320余次,农村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从30%提升至45%,学生升学率提高8个百分点。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开设种植、养殖、手工艺制作等专业课程,2024年培养实用型人才8000余人,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加强医疗卫生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更新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建立城乡医疗人才交流机制,定期选派城市医生到农村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儋州市2024年投入1.8亿元升级改造23个乡镇卫生院,新增CT、超声等医疗设备150台(套),选派360名城市医生下乡坐诊,开展远程医疗服务2100余次,农村居民常见病就诊率提升至85%,较往年提高12个百分点,看病难、看病远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3.丰富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乡村舞台等文化场所,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024年海南全省新建农村文化广场380个、农家书屋220个,举办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民俗文化展览等活动1.2万场,参与村民超过500万人次。琼海市博鳌镇朝烈村通过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评选活动,评选出文明家庭45户,营造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良好氛围,乡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三)加大政策扶持,激发返乡创业热情

1.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如提供创业场地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五指山市2024年建立人才奖励制度,评选“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优秀人才”50名,发放奖金共计200万元;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惠及返乡创业者800余人,减免税收600余万元。同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实现返乡创业项目“一站式”办理,审批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

2.加强创业培训,提供指导服务

开展返乡创业培训,根据创业者的需求和创业项目,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2024年三亚市举办返乡创业培训班46期,涵盖电商运营、乡村旅游管理、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培训返乡人员2300余人;邀请50余名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开展创业讲座和指导,分享创业经验;建立创业导师帮扶制度,为320名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一对一指导服务,帮助解决技术、市场等问题1200余个。

3.搭建创业平台,促进资源对接

建设农村创业园区、众创空间等创业平台,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配套服务。海口市2024年建成农村创业园区8个,提供免费办公场地1.2万平方米、设备设施300余台(套),吸引156个返乡创业项目入驻,涵盖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多个领域,2024年园区内项目总产值达8.6亿元,带动就业4500余人。同时,举办创业项目推介会、投资洽谈会等活动12场,促成项目与资金、技术对接80余次,引入投资3.2亿元。

(四)加强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加大对农村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24年海南全省投入85亿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升级,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1200公里,实现98%行政村通双车道;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50处,解决35万农村居民饮水问题;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85%;推进农村燃气管道建设,20万农村居民用上清洁能源;实现农村4G网络全覆盖,5G网络向80%行政村延伸。文昌市潭牛镇大庙村通过基础设施改造,道路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网络覆盖率均达100%,村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美丽乡村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2024年海南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80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率达96%,完成村庄绿化2.8万亩,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20个。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水贤村通过整治,村内污水横流、垃圾乱堆现象彻底消除,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9%,2024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成为集生态观光、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点。

3.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海南拥有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应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2024年海南投入1.2亿元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50个,修复文物古迹80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00名。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通过举办“三月三”民俗文化节,吸引游客30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超500万次,展示了黎族、苗族的织锦、民歌、藤编等传统文化,提升了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了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促使海南农村人口不外流乃至回流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村自身共同努力。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加强乡村建设等措施,2024年海南已有3.8万农村外出人口选择返乡就业创业,农村人口外流趋势得到初步缓解。未来需持续深化相关举措,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人才回归农村,为海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贸港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海南开放大学:蒲喜雄)

来源:海南好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