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利好不断!半导体设备,是周四的大主线?空满仓看(附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21:10 1

摘要:同时,半导体设备ETF涨了9.55%,盘中一度涨停,整个半导体板块内超过20家涨停,推动市场人气回暖。

今天市场走的还不错,特别是创业板指创了三年新高,

同时,半导体设备ETF涨了9.55%,盘中一度涨停,整个半导体板块内超过20家涨停,推动市场人气回暖。

其实在昨天晚上的《深夜大消息!国产光刻机,周三要启动?》文章中,笔者就提到,上海微电子(SMEE)的EUV‘两镜’投影微场曝光装置对于半导体板块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关注点。(具体这里不赘述,大家感兴趣可以去首页看看)

今天我们重点不是再去分析上海微电子(SMEE)的EUV‘两镜’光刻机,而是要站在当下,去分析一下当下半导体板块的投资机会。

很多人说“AI带火了芯片”,这话没错,但太模糊。

真正关键的问题是,谁在花钱建厂?钱从哪里来?

其实主要长鑫存储(细分行业龙头)要上市了。

根据公开的消息,当下长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启动上市辅导。

大家要知道,若按已披露募资区间上限计算,这可能是3年来冲击A股的最大的科技IPO。

一旦上市,融资规模可能对标当年的中芯国际回归。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上市(直接融资)之后大概率就是——产能扩张。

所以你看,今年长存、长鑫的实际扩产节奏并不快,甚至比去年还保守。

为什么?可能就在“控制费用”,优化财务数据。但这只是暂时的克制。

2026年,随着长鑫HBM3产品落地、长江存储推进3xx层NAND,加上数据中心对SSD和HBM的需求爆发,供需错配将重新出现。

那时,扩产可能是大概率了

换句话说,2025年是准备年,2026年存在设备订单集中释放的可能,但具体节奏仍取决于下游晶圆厂实际资本开支及行业景气度变化。

而设备公司,一般都是走在晶圆厂前面六个月。

在摩尔定律放缓的背景下,半导体技术发展正从单一的“尺寸微缩”转向“系统级创新”,即通过先进封装(如CoWoS、FOVEROS)、Chiplet(芯粒)架构、HBM堆叠等方式提升整体性能。
听起来很吓人。

但我们要问:是不是所有GPU真都会用7nm、5nm吗?还是说大部分只是28nm、14nm的成熟制程?

其实两者都有,但趋势非常明确:越是靠近AI训练核心的芯片,越往先进节点走。

比如国内几家头部AI公司自研的训练芯片,基本都选择了7nm及以下工艺。

这是因为算力密度和功耗比决定了,只有先进制程才能支撑大规模集群运行的经济性。

更关键的是,阿里巴巴最近透露了一个信号:他们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建设基础设施,并预期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能耗将是2022年的10倍。

注意,这不是“可能”或“规划”,而是基于实际业务需求做出的资本开支指引。

这种级别的投入,背后一定是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百万级的高性能GPU/ASIC芯片在支撑。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谁来生产这些芯片?

目前来看,本土代工厂正在多个先进节点取得突破。虽然距离台积电还有差距,但在非最尖端领域(比如14nm到7nm区间),已经具备量产能力。

而这部分产能,恰恰是最先被国产AI芯片公司填满的。

于是,2025年,可能是中国先进半导体逻辑制程实质扩产的元年。

半导体设备是整个产业链的“卖水人”,具有典型的“投资前置”特征。每当晶圆厂启动扩产,设备采购通常提前6-12个月启动。

因此,当前设备板块的强势表现,正是对未来产能扩张的提前定价。

因为半导体设备的本质,是重资产行业的上游供应商——它的业绩高度依赖下游资本开支周期。

换句话说:设备公司赚的是“下游需求扩产”的钱。

当一家晶圆厂决定建新厂,它不会立刻买光刻机(因为可能买不到),但它一定会先下单PVD、CVD、刻蚀机、量测设备。

这个过程提前半年到一年。

所以设备公司的订单往往领先于营收,营收又领先于利润。

现在我们看到了什么?

北方华创、中微公司对未来签单持乐观态度;

拓荆科技签单和发货双高增长;

中科飞测的新一代检测设备在头部Fab导入顺利;

长川科技Q3业绩同比翻两倍;

华峰测控8300系列订单激增。

具体的公司,只是做讨论,而不推荐。

更重要的是,在HBM、Chiplet、3D封装这些新技术路径上,本土设备企业在先进封装路径上迎来新的技术切入机会,部分环节有望实现差异化突破。

比如TSV刻蚀、薄膜沉积、探针台、高速测试机等,在传统逻辑芯片中占比不高,但在先进封装中变得至关重要。

所有2026-2028年若下游扩产如期落地,国内设备厂商有望迎来收入确认高峰期。不过仍需警惕全球半导体周期波动、技术迭代不及预期等风险。

最后说几句冷思考

我不否认国产化的大背景。

但与其关注“哪只股票明天有没有消息催化”,不如去弄明白:

哪些公司在HBM产线上拿到了repeat订单?

哪些设备在14nm以下逻辑产线中的国产化率开始爬坡?

哪些测试机厂商进入了主流AI芯片公司的供应链?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未来三年产业层面具备增量空间的环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来源:股市小猎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