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身高停滞别甩锅“基因”!孕妇饿肚子、饮食单一,还自我矮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21:25 1

摘要:2025年2月,日本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日本17岁男性平均身高自1994年达到170.9cm的峰值后,三十年来基本在170.5cm左右徘徊,偶尔还会下跌,2024年最新数据170.8cm,和前一年没任何变化。

文:进击的鸡博士

编辑:进击的鸡博士

2025年2月,日本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日本17岁男性平均身高自1994年达到170.9cm的峰值后,三十年来基本在170.5cm左右徘徊,偶尔还会下跌,2024年最新数据170.8cm,和前一年没任何变化。

更让人意外的是,日本19岁男性平均身高172.06厘米,不仅比中国同龄人的175.7cm矮了近,3.6厘米,连同为发达国家的韩国(175.5cm)都比不上。

日本经济早就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怎会在身高上“原地踏步”?

这不是说孕妇真的没饭吃,而是整个社会对孕期营养的认知,走了几十年的弯路。

时间回到1980年前后,一篇主张“限制孕妇体重可预防妊娠中毒症”的论文在日本引发热议。

当时日本医疗界对妊娠并发症的预防手段有限,这篇论文很快被广泛接受,“孕期少长肉”成了医生给孕妇的主流建议。

到1999年,日本妇产科学会更是明确给出标准:孕妇BMI在18至24之间时,孕期体重增加7至10千克就够了。

这个标准有多苛刻?对比其他发达国家,欧美国家建议同类孕妇孕期增重11.5至16千克,中国的建议是12.5至18千克。

换句话说,日本给孕妇设定的“营养上限”,比国际普遍标准低了近一半。

在这种观念引导下,很多孕妇刻意节食控重,生怕体重超标影响健康,胎儿能吸收到的营养自然打了折扣。

恶果很快显现。

日本国立成育医疗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1980年后出生的日本人中,体重2.5公斤以下的低体重新生儿数量持续增加。

而大量研究早已证实,低体重新生儿成年后的身高普遍偏矮。

据该中心数据,2014年出生的日本成年人,相较于1980年出生者,男性身高平均降低1.5cm,女性降低0.6cm,身高呈显著下滑态势,趋势令人瞩目。

关于孕妇的营养限制,背后还有更现实的粮食供应问题。

2024年8月,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2024财年日本按热量计算的粮食自给率仅38%,和去年持平,离2030年45%的目标还差得远。

这种自给率的“低迷”不是短期现象,而是持续了十几年的常态。

具体看粮食结构,日本大米自给率接近100%,但能提供优质蛋白的小麦自给率仅15%,大豆更是只有6%,鱼贝类等海鲜自给率也长期在50%左右。

2022年的人均肉类消费量更能说明问题:中国是69.5kg,韩国62.3kg,而日本只有51.5kg,比中韩少了近10到18公斤。

孕期营养需要的蛋白、钙、铁等营养素,恰恰依赖这些粮食和肉类供应,基础物资跟不上,再严格的“限重”建议,无异于雪上加霜。

信源:2024-03-11中国经济网《“日本人正变得越来越矮”?这个原因着实没想到》

信源:2018-08-03澎湃新闻《日本痴迷苗条女性的代价:更多婴儿出生偏轻,成年后普遍变矮》

刻进骨子里的审美

300年“崇矮”史,从武士时代到娱乐圈如果说营养是身高的“物质基础”,那日本社会的“自我矮化”观念,就是扼制身高增长的“精神枷锁”。

这种对“矮”的偏好,不是一两代人的习惯,而是从历史深处延续至今的集体认知。

最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武士集团主导的时代。

平安时代末期,武士阶层崛起后,为自己塑造了“理想夫人”的模板——源义经的爱妾金玉姬。

这位年仅21岁便郁郁而终的女性,被武士集团推崇为“大和抚子”的典范:忠诚顺从、依附男性、为家族和丈夫而活。

在这种审美框架下,“高大”被视为“强势”,与“顺从”的女性形象相悖,理想妻子的身高自然不能太高。

二战后的历史,则给这种观念添了一把“外部推力”。

1945年日本战败后,驻日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成为日本实际掌权者,他与天皇裕仁的合影被大量印刷传播:身高1.8米的麦克阿瑟站在1.6米的裕仁身边,姿态随意,而天皇则神情拘谨。

这张照片不仅消解了天皇的“神性”,更在视觉上强化了“欧美高大、亚洲矮小”的认知。

美国通过政治、文化改造,将欧美中心的东方主义思想灌输给日本民众——在这种思想里,亚洲人就该比欧美白种人矮小。

久而久之,日本人不仅接受了这种外部标签,更将其内化为自我认知,形成了“矮小才符合亚洲人特质”的扭曲观念。

1964年,杰尼斯事务所创始人强尼・喜多川进入日本演艺界,他刻意打造“小清新”男性偶像风格,每年挑选200名左右8至15岁的少年培养,推出的偶像团体迅速占据市场。

当时日本荧幕原本充斥着高仓健、三船敏郎这样的硬汉形象,但在杰尼斯的影响力下,阴柔、娇小的男性审美逐渐成为主流。

为了让男偶像看起来“高大”,女演员的身高被刻意限制。

身高超过170cm的女演员不仅难以获得主角资源,还会遭受隐形歧视。

这种行业规则传导到社会,便形成了对高个子女性的偏见:在日本,身高超170cm的女性会被叫做“怪兽”,超175cm则被戏称为“东京塔”。

新垣结衣身高达169cm,距“怪兽线”仅一厘米之差,然而,她却遭网民质疑“故意隐瞒身高以迎合大众”,无奈之下,她只能在综艺节目中脱鞋测量,以此自证清白。

更普遍的是街头采访中,五位受访女性里有三位希望自己变矮,理想身高集中在155至160cm之间——这种主动“求矮”的心态,正是“自我矮化”最直接的体现。

信源:2024-01-29澎湃新闻《核查 | 日本人的身高越来越矮了?》

结语

看到这里就能明白,日本身高30年停滞,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营养供应、社会观念、历史影响等多重困境的叠加。

粮食自给率低导致优质蛋白供应不足,1980年后的孕期体重限制又让胎儿在关键发育期“营养受限”,低体重新生儿增多直接拉低了成年后的平均身高。

2022年人均肉类消费量比中韩少近一成,长期累积的营养差距,自然会反映在身高数据上。

也正是因为历史观念,不仅让高个子遭受歧视,更让普通人主动接受“矮小正常”的认知,甚至在孕期就开始“自我限制”,形成恶性循环。

韩国同样面临粮食依赖进口的问题,但没有推行严格的孕期体重限制,2022年人均肉类消费量62.3kg高于日本,更重要的是,韩国社会没有“崇矮”的集体观念,反而推崇挺拔健美的身材。

日本的例子恰恰说明,如果物质供应有短板,精神上再陷入“自我矮化”的误区,即便经济发达,也难让国民身高实现突破。

如今日本妇产科学会已意识到孕期体重标准的问题,开始调整指导方针,试图减少低体重新生儿数量。

但当“矮”的审美刻进集体记忆,当“自我限制”成为生活习惯,想要打破身高停滞的僵局,恐怕还要走很长的路。

来源:进击的鸡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