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言:宁愿自拆招牌挨骂,也不放弃用预制菜“数钱”?预制菜的红利,到底是“虚晃一枪”,还是“富贵险中求”。
引言:宁愿自拆招牌挨骂,也不放弃用预制菜“数钱”?预制菜的红利,到底是“虚晃一枪”,还是“富贵险中求”。
绿茶餐厅,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网红餐厅鼻祖了。
“现点现做”曾经是绿茶餐厅吸引一众回头客的宣传王牌,消费者爱它料理的融合创新,爱它大火现炒的锅气十足,更爱它那句一目了然的承诺——“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
图源:小红书
如果说十年前的绿茶餐厅是靠“现炒现做”打天下的代表,那如今悄悄撤下招牌的它,无疑被推上了预制菜风波的风口浪尖。
有意思的是,有记者走访门店问及此事,店员表面上装傻充愣,手上动作却麻利得很。不光标语牌被撤下了,外卖餐盒上“无预制菜”的字样也被抹去了。
图源:搜狐新闻
消费者一看,可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这“现炒情怀”还没卖几年呢,转头就搞预制菜“背刺”这一套。
图源:网友评论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绿茶餐厅一边被网友吐槽“难吃忘本”,一边的财报数据却在持续走高。
明明差评满天飞,利润却能节节攀升。到底是预制菜的春天来了,还是绿茶餐厅的险中求胜?
“现做”还是“速度”
预制菜这烫手山芋接是不接
靠着“新鲜现做”的招牌,绿茶餐厅曾一举成为络绎不绝的“等位王”,打下了一席难得的口碑。从2008年首店开业至今,绿茶餐厅已在全国开拓疆土,布局超过500家门店。
图源:绿茶餐饮集团简介
可这做生意摊子一大,事儿就变多了。
一方面,现点现做意味着后厨必须得有足够人手坐镇,一线城市厨师月薪过万轻轻松松,光是雇大厨就得占掉大笔支出;而且,不同厨师间的手艺千人千味,消费者在广州吃到的菜品和在西安吃到的,可未必是一个味儿。
另一方面,坚持现炒,新鲜食材总得备足。但客流又难以把控,碰上个迎客少的日子,大批原料都得砸手里。
而要是赶上饭点门店爆单,店内等餐时间长,店外排队时间更长。总不能门口排队绕三圈了,第一桌点的菜还在锅里。
一家两家出现问题都好说,可这放在超过500家门店里,承担的损耗可就不是小数目了。
这时,预制菜的出现可以说极大程度缓解了这个燃眉之急。
由中央厨房统一操刀,冷链配送,到门店手里,只需复热便能端桌上菜。既能实现标准化,还能保证门店用低成本换来高效率,批量扩张门店的难题迎刃而解。
预制菜被视为餐饮市场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在2022年便已达到4196亿,并且仍在展现惊人的增速。
流水线生产能为企业实现标准与速度上的两手抓,这也使预制菜从工厂走向资本市场,成为各大连锁品牌的新晋宠儿,某些头部连锁餐饮的预制菜使用率甚至高达80%。
图源:CBNData消费站
一边是极其便利的管理,一边又是行业大流的趋势,放在绿茶餐厅面前,确实很难不心动。
然而,口惠而实不至,“说到又不做到”可是会让群众的信任大打折扣的。
说不介意是不可能的。
先不说开餐馆的不拿出点真手艺,从前这绿茶餐厅可是明明白白打着“堂食现炒”的承诺发家致富的,现在门店开起来了,反倒用上料理包了。消费者选择堂食消费,为的可不是加热过的预制产品。
图片来源:中国蓝新闻
去年三月的佛跳墙事件就是大型翻车现场。38元一份的“佛跳墙”,被扒出用的其实是预制菜。菜单上没写,店员也不主动说,食客发现端倪,回应也是含糊其辞。
图源:澎湃新闻
直到记者实地探访,舆论炸锅,门店才连忙下架相关产品。
就这模棱两可,避实就虚的态度?消费者哪能买账。
对绿茶餐厅来说,预制菜急需解决的不是“要不要用”的选择,而是“如何好好跟消费者交代”的问题。
门店做大做强要用低成本置换高效率,可以理解;而作为日常消费的顾客,要一个至少坦诚的服务态度,也不过分。绿茶餐厅揣着明白装糊涂、欲盖弥彰的含糊立场,引火烧身可难辞其咎。
多重风口下的财报亮眼
是效率红利还是信任危机?
纵然舆论风波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财报数据却在暗示,预制菜这条路还是跑得通。
图源:绿茶集团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
绿茶集团上市后的首份半年报披露,2025上半年营收达到22.9亿元,同比增长23.1%。作为刚登陆港交所的新鲜面孔,这份开门红的答卷自然能换来资本市场一片叫好。
图源:中国平安预制菜行业研究系列报告
有行业报告显示,预制菜市场规模在2026年有望突破至1.07万亿。规模可观、增速飞快、天花板上限似乎还够高,无一不让预制菜新晋为餐饮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一块蛋糕。
可问题是,资本的欢呼声与消费者的吐槽声从来就不在一个频道。
财报数据的确亮眼,但在预制菜接受度存疑的关键节点,绿茶餐厅先是深陷“佛跳墙风波”,后是自摘招牌抹去标语,这波操作可颇有点将自己推向众矢之的的意思,稍有点风吹草动都将被群众“公开处刑”。
而天下哪有不漏风的墙,监管层眼里早就埋下了这粒沙子。
图源: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境外
在绿茶集团上市审批时,证券会就专门点名其对预制菜的依赖程度。而集团本身也是在四年内苦递五次招股书,才得以成功上市。
图源:澎湃新闻
这为它划下了一道足以让风险灌进来的口子。
摆在投资人面前是投资潜力的暗流涌动。显然绿茶集团的估值波动性不低,未来一旦行业遇冷或爆出负面事件,股价会率先遭遇冲击。
对绿茶餐厅本身就是明晃晃的警示。
要么尽快给大众拿出公开透明的披露,要么就得接受资本市场的“信任打折”。
手心手背都“漏风”的情况下,一旦政策收紧、消费者情绪恶化不再买单,绿茶餐厅的盈利模式就可能失灵,财报的增长可未必能长期抵消舆论的负面影响。
开诚布公还是含糊其辞
预制菜的冰火两重天
事实上,大众对预制菜的态度,其实没有绝对的“水火不容”。
部分网友表示可以接受部分预制菜,但前提是消费要透明,卫生监管也要公开敞亮。
图源:网友评论
对于知名品牌来说,“说谎的代价”是巨大的。
不说负面话题发酵下苦心经营的品牌形象受损,从商业角度看,一次食品安全风波造成的信任崩盘,损失就远超效率红利。
被打上“不诚信经营”的标签,比“用预制菜”本身更致命。
西贝的“预制菜罗生门”便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
图源:腾讯新闻
在被某知名人士公开吐槽预制菜疑云时,西贝起初的态度摆得极高,妄图以一句“绝不用预制菜”和一声“律师函警告”来堵住悠悠众口。可惜它碰上的是正面直刚的硬茬,滔天舆论下,西贝情急跳脚,落入“自证陷阱”。
图源:网络
想澄清没毛病,前后总得对好口供吧。急功近利之下,准备不足的后厨公开直播反倒悉数暴露了西贝的执行漏洞,实锤先前质疑,最终只能公开致歉,潦草收场。
图源:西贝致歉信
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安不安全,无疑是预制菜最大的顾虑之一。
海底捞的聪明之处在于“先打预防针”。
图源:小红书
在食材这方面,海底捞并没有遮遮掩掩,而是在菜单上明确标注“部分预加工”。面对食客询问,门店客服也坦诚相告,说明“预加工”字样早前就有,而非临时添加。
图源:网易新闻
面向对食材更为敏感的儿童,更有工作人员贴心建议,如若宝宝处于无盐饮食阶段,可选择店内新鲜供应的肉类与蔬菜。
如此一来,消费者心里可舒坦得多,舆论不仅没有想象中反扑剧烈,反而有人夸一句“海底捞起码诚实”。
图源:网友评论
这说明预制菜本身不是原罪,消费者只是无法容忍被欺骗。透明就可能换来理解,虚张声势反而会招致信任崩盘。
此外,预制菜舆论的发酵也引起了国家的密切关注,卫健委于今年9月已通过《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即将面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图源:搜狐新闻
这预示着预制菜“野蛮生长”的每步流程将被打上“安全底线”,消费者吃进嘴里的每一道菜都能有据可依。
但也不能心存侥幸,“吃得安心”并不等于“吃得舒心”,比起食品安全的合格证书,被尊重的知情权才是长久留存顾客信任的黄金法则。
图源:绿茶餐饮集团简介
绿茶集团眼下要明白的,不是把“无预制菜”抹掉,而是从海底捞和西贝的案例中学到,比起含糊其辞,掩饰才是预制菜最大的成本,公开透明反而能取得公众谅解。
写在最后
绿茶餐厅的故事绝非孤例,而是整个餐饮行业的缩影。未来餐饮的风向究竟是“真功夫现做”,还是“一比一预制”?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口味与效率的取舍,更是关乎行业信任与商业模式的选择。
对此,你怎么看?你愿意尝试预制菜餐厅吗?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来源:首席商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