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这类博主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只要你想读书政府就不会让你没书读”的助学政策,虽然膝盖已经落地生根,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确实也能读几本书。他们的文案不管是不是抄来的,也不管是不是歪理,至少不会触犯现行法律,不会留下“实锤”的证据。
1、
来,看一下什么叫睁眼说瞎话:
在扒皮胡博士之前,先回复一下一位网友的私信提问,网友问吹胡适的这些博主难道就不能举报他们吗?
首先,这类博主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只要你想读书政府就不会让你没书读”的助学政策,虽然膝盖已经落地生根,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确实也能读几本书。他们的文案不管是不是抄来的,也不管是不是歪理,至少不会触犯现行法律,不会留下“实锤”的证据。
其次,我们没有“想也不行、想也有罪”这种法案,所以他们的思想其实是非常自由的。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他们有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所以他们才会肆无忌惮地表演睁眼说瞎话的行为艺术。
对于这种自带干粮的软骨病患者,我们确实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毕竟你又不可能顺着网线爬过去踹他两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一点一点地扯掉他们的遮羞布。他喜欢吹胡适,那么咱们就把胡大博士干过的好事、说过的话、写过的文章和日记以及胡博士与相关人员往来的书信曝光出来,用事实来回击他们的“高论”,用宗门祖师爷的刀去断“废材门人”的根。
只有当他们的“逻辑学”在史料与事实面前无法实现“逻辑自洽”、无法为“精神导师”辩护的情况下,才会暴露出他们不讲逻辑、不尊重客观事实的草履虫思维。
2、
现在正式开扒胡大博士究竟对战时教育以及西南联大做了哪些“巨大”的贡献。
首先是战时教育,在季羡林主编的《胡适全集》收录的“抗战14篇”当中,没有任何关于“战时教育策划”的论述。
胡博士关于战时教育的主张只在日记中提到过,1937年7月11日胡适应邀参加庐山会议,在7月20日上午关于教育的茶话会上,胡适提了4点意见:
第一,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的教育;第二,如果真需要一个中心思想,那么,“国家高于一切”可以作共同行动的目标;第三,主张恢复“有同等学力者”一条招考办法。(以救济天才,以阻止作伪犯罪。);第四,教育应该独立。
那么胡适提了4点主张,是否就意味着胡适确立了民国战时教育的政策路线呢?事实上战时教育究竟应该完全服务于抗战还是以维持常态为主,分歧很大。
南京失守之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奉命南迁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在长沙临时大学的演讲中说:“国难当头,你们这批青年,不上前线作战服务,躲在这里干什么?”
但是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陈诚,则在演讲中赞成学校内迁,将学生誉为国宝,鼓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
战时教育的分歧直到1939年3月才由老蒋定下基调:战时教育不仅仅需要满足抗战救国,更需要满足战后建设。
我查阅了胡博士从1937年初到1939年底这两年间的来往书信和日记,除了37年7月20日胡博士日记里的记录,没有查到其他任何有关胡博士“积极参与战时教育策划”的文字资料。
3、
现在我们再来求证一下胡博士推动成立西南联大的事情。
当胡博士的隔代孝子把推动西南联大成立的功劳强塞给胡博士的时候,不知道他会把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扔到哪里去呢?
目前网络上关于西南联大设立的动议直接来源于胡适、胡适曾短暂担任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的线索,除了1943年1月2日蒋梦麟写给胡适的信里面有“兄与雪艇、孟真之创联大之议”这么一句话,其他所有线索的源头信息发布者都没有提供任何史料来源。
注意“动议”这个词,我读书少,请逻辑学高手出来演绎一下由“动议”演变为“推动”的逻辑推理过程。
这帮舔胡大博士臭脚丫子的,还真是把“张嘴就来”这个词体现得淋漓尽致,把胡博士“拿证据来”的精神狠狠地踩进了粪坑里。
或许在他们眼里蒋梦麟的一句“兄与雪艇、孟真之创联大之议”就是“伟大”的胡博士推动成立西南联大的“铁证吧”。我们姑且把这句话当作“铁证如山”,那么王雪艇和傅孟真这两位“联合动议人”又该挪到什么位置上去呢?
所以,我建议,胡适的粉丝们以后吹胡博士推动了西南联大成立的时候,不妨发扬一下胡博士“考证学”的精神,谨慎地说“在动议成立西南联大这件事情上,胡适大约的确占了三分之一的功劳”……
4、
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开始上课,1938年奉命迁往云南,当年的2月20日出发,4月份完成迁移并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7月31日宣布解散。
“伟大”的胡博士,37年9月26日就已经抵达了美国,46年7月4日回到上海。无论是长沙临时大学还是西南联大,除了传说中的“动议”,其他方面跟胡博士没有产生任何交集。
1946年出版的《联大八年》这本书里面,冯友兰先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史》对胡博士也是只字未提。
所以,胡博士究竟是以何种方式推动了西南联大的成立?又以何种著述参与了战时的教育策划?请“胡家班”众弟子“拿证据来”说话,谢谢!
来源:秦国的梦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