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90后”程序员凭借扎实技术,逐渐成为圈里小有名气的“大神”,但他为网络黑产吸粉引流,提供技术支持,最终难逃法律制裁。近日,经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被告人王某犯提供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王小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一名“90后”程序员凭借扎实技术,逐渐成为圈里小有名气的“大神”,但他为网络黑产吸粉引流,提供技术支持,最终难逃法律制裁。近日,经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被告人王某犯提供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王某大学毕业后做了几年“码农”,不甘受约束的他后来成为了自由职业者。他喜欢研究“大厂”软件的“漏洞”,逆向分析后,做些小工具,还常在论坛、社群里分享成果,靠出售自己的技术作品赚了不少钱。
2022年11月的一笔“大单”,让王某彻底偏离了方向。有人找他研发一款“改机软件”,目标是突破国内某社交平台的风控监测。这款社交平台覆盖短视频、直播、电商等场景,用户群体广,成了不法分子的“目标场”。他们冒充名人、发土味情话,甚至造假,目的就是“吸粉引流”,背后藏着诈骗、传播不良信息等黑产链条。
社交平台不断升级相应的风控策略,通过分析注册账号、登录设备、系统环境、使用行为等排查异常账号,限制该账号的部分功能并进一步加强验证,做好事前预防、风险管控。于是,不法分子把主意打到了技术人员身上,想找帮手实现突破“防线”。
王某接受委托后,研发了一款“香某某”软件,其中的“一键新机”功能可突破社交平台风控唯一性识别机制,绕开检验机制,数据恢复功能则可实现大批量无验证登录。推出后大受欢迎。王某随即对软件再次升级,提升兼容性,将适用范围扩大到其他社交平台,并以周卡、月卡、年卡的方式通过网络销售该软件,获利80万元。
外地的杨某在网上看到“香某某”软件,购买后,用它登录多个账号,发带引流二维码的短视频,为黄色网站拉流量。最终,杨某被警方抓获。顺着软件线索,警方也找到了王某。
审查过程中,承办案检察官厘清了“技术工具”和“犯罪程序”的区别。检察官解释,判断一个程序是否违法,不仅要看技术原理,更要看设计目的是不是为了突破安全防线,功能用途有没有其他合法用途,是否帮助网络黑产实现了违法犯罪?涉案软件用途单一到只能“绕风控、破监测”,没有任何合法场景能用到,早已不是“中性工具”,而是法律明确禁止的“犯罪程序”。
经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被告人王某犯提供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被判处上述刑罚。
检察官提醒,在虚拟空间,诈骗等犯罪分子靠伪装和欺骗取得信任,用户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警惕“潜移默化”的打粉引流,不点击不明链接,保护好个人账号和信息,避免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甚至帮凶。互联网技术人员应当全面评估技术风险,不要抱有“鸵鸟”心态和侥幸心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