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氟西汀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神经元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中的5-羟色胺浓度增加,从而改善神经传递,达到缓解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的效果。临床上常用于抑郁症、焦虑障碍、强迫症和经前
氟西汀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神经元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中的5-羟色胺浓度增加,从而改善神经传递,达到缓解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的效果。临床上常用于抑郁症、焦虑障碍、强迫症和经前期情绪障碍的治疗。使用时需要注意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在用药早期可能会出现轻度焦虑加重、失眠或胃肠道不适等反应,通常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会逐渐减轻。
2019年3月,21岁的宋琪刚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助理。表面上光鲜亮丽,每天与客户对接、熬夜赶方案,却鲜少有人注意到她的孤立感。公司同事大多比她年长,闲聊时刻意回避她的发言,有时在会议上还当众调侃“新人不懂行”。宋琪试着参与午餐聚会,却发现自己总是被忽略。项目分配中,她常被安排最琐碎的部分,稍有失误便遭到质问。压抑的氛围让她逐渐陷入孤独,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
家人并未察觉异常,母亲宋梅只是注意到,女儿回家后话越来越少,吃饭时常常只说“公司忙”“加班累”,便下意识觉得是初入职场的正常适应。宋梅甚至还安慰过宋琪,说年轻人吃点苦没关系。然而宋琪心里承受的远不止这些。白天在公司小心翼翼应付客户和上级,晚上回家又怕家人担心,不敢透露半句委屈。她把所有的压力、愤怒和自卑都压在心底,无处宣泄。时间久了,情绪像被拧紧的弦,随时可能断裂,她的眼神渐渐失去光彩,面对家人也只剩下沉默与敷衍。
进入4月后,公司迎来大客户项目,强度更甚。2019年4月21日,宋琪盯着屏幕的眼神渐渐空洞,明明只是简单的广告语,却被她反复推敲,十几分钟过去,屏幕上仍旧只有零星几行字。眼睛酸胀得像被砂纸摩擦,泪膜模糊了视线,心跳却越来越快,像要冲出胸口。她越想集中注意力,思绪越是一团乱麻,胸口堵得慌,好像呼吸都被卡住,气息急促却吸不进足够的空气,脑袋沉重得像灌了铅,全身的能量仿佛在流失。到晚上,本以为回到床上能缓解,却发现困意毫无踪迹。她翻来覆去地折腾,瞪着天花板数小时,耳边回荡的全是客户训斥时那尖锐的语气,一遍遍在脑子里重播。大脑像坏掉的机器,发出持续的嗡鸣,让人几乎崩溃。直到凌晨快亮时才勉强迷糊片刻,还没睡稳,闹钟就响起,五个多小时的折磨之后,她只能拖着沉重的身体艰难起床。
宋琪拖着像灌了铅一样的身体走出卧室,脸色蜡白毫无血色,黑眼圈深深陷在眼窝里,脚步虚浮。早餐才吃了两口,胃里就翻腾得厉害,酸胀和恶心感同时涌上来,差点没当场呕吐。额头渗出的冷汗让她不得不放下碗筷,手掌紧紧按住腹部,呼吸也变得急促。母亲宋梅看在眼里,心里微微一紧,劝她请假休息,但想到当天有重要的提案,还是忍不住催促出门。宋梅以为只是普通疲劳,却没意识到女儿身体和精神状态早已逼近崩溃边缘。
到了公司提案会,宋琪坐在会议桌前,盯着面前的PPT,脑子却像被冻结般一片空白。平时熟悉的广告术语顷刻间陌生得无从下手,手里的笔控制不住地颤抖,掌心汗水不断渗出,把纸张都浸湿。胸口发闷,呼吸短促,连深呼吸都带着喉咙发紧的嘶哑。会议的时间仿佛拉长,每过一分钟都像煎熬,她几乎听不见客户的问题,只能僵坐在位置上,连点头回应都显得吃力。结果公司反馈下来,项目组因表现欠佳受到批评,宋琪更是被点名责备。那刺耳的声音像针一样扎进耳膜,让头皮一阵阵发麻。回到家后,宋梅看到女儿闷闷不乐,以为是工作态度不端,语气严厉地指责“不够努力”。宋琪没有反驳,只是默默沉下脸,从那天起,她不再和家人多说一句话,饭菜常常原封不动,情绪越发封闭。
2019年4月25日,宋梅发现宋琪整日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敲门叫唤只得到一句冷漠的“别管我”。这种反常让她彻夜难安,最终心慌意乱地找来开锁师傅。门被推开的瞬间,她只觉得眼前一黑,整个人都在发抖。屋里一片狼藉,地上散落着撕碎的纸张和空水瓶,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酸腐味,令人窒息。宋琪蜷缩在墙角,双膝紧紧抱在胸前,肩膀一抽一抽,泪痕纵横交错布满面颊,眼神空洞得没有焦点。嘴唇干裂发白,呼吸急促,胸口剧烈起伏,像是连最基本的空气都无法吸足。旁边垃圾桶里满是呕吐物,还带着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散发出呛人的味道。宋琪的手指僵硬冰冷,指关节因为过度紧绷泛白,整个人瘦削得让人心惊。宋梅扑上前,一把将女儿抱起,却感到怀里的人轻得像被掏空了力气。眼泪不受控制地滚落,她强忍住声音颤抖,哽咽着立刻打车,连夜将宋琪送往医院急诊。
医院急诊首先为宋琪安排了全套身体检查,以排除器质性问题。血液学结果显示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未见贫血或感染迹象。肝功能化验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保持在参考区间,提示肝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肾功能检查的肌酐与尿素氮数值稳定,没有提示肾脏异常。内分泌方面,甲状腺激素T3、T4及TSH水平均正常,排除了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情绪或代谢紊乱。综合这些结果,医生判断宋琪在身体器质性疾病方面并无明显异常,真正的问题或许不在躯体。
在进一步观察中,医生发现宋琪在问诊时言语缓慢,回答问题常常停顿许久,面部表情呆滞,眼神游离。双肩长期处于僵硬紧绷状态,身体微微前倾,显示出明显的焦虑与压抑感。于是医生建议进行心理测评。量表评估结果显示,抑郁筛查量表得分为19分,提示处于中度抑郁范围;焦虑筛查量表得分为13分,同样显示中度焦虑水平。
听到诊断,宋梅几乎崩溃。她从未想到女儿竟已深陷情绪困境。她焦急问医生:“抑郁能治好吗?是不是还有希望?”医生解释:“抑郁通过正规治疗可逐步缓解,需要药物配合心理干预。家人支持尤为关键,切勿擅自停药。”随后医生为宋琪开具了氟西汀,这是一种常见的抗抑郁药,作用机制与同类药物相似,通过提升大脑中神经递质水平,帮助改善情绪和睡眠。
医生在出院前语气郑重地叮嘱宋琪,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因为症状好转就掉以轻心。药物需要按时服用,切勿自行停药或随意加减剂量,否则容易导致情绪反复甚至加重。日常生活要保持规律,每天固定时间休息和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多咖啡因和酒精。医生特别提醒,要持续进行心理咨询,把心里的压力及时疏导出来,不要独自承受。如果出现情绪突然低落、食欲明显下降或有强烈自责感,应立即告诉家人并尽快就医。同时要坚持适度锻炼,比如散步或瑜伽,帮助身体和心态双向恢复。
宋琪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规律服用药物,并配合心理咨询。回到家后,她把原本堆满资料的书桌清理干净,换上画板和彩笔,每天坚持记录心情日记,还常常在纸上涂鸦来表达情绪。早晨,她跟着母亲宋梅到附近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慢慢让紧张的身体放松。睡前,她会听轻音乐,做深呼吸训练,帮助自己进入睡眠状态。宋梅也不再催促女儿工作,而是耐心陪伴,准备清淡饮食和水果,提醒她按时吃药。日常节奏逐渐变得规律后,宋琪情绪不再像以前那样反复无常,整个人看上去轻松了许多,笑容也慢慢回到脸上。
2019年初冬,复查时医生安排了相关检查。血液学指标显示血常规、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没有因长期用药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精神量表再次测评,抑郁筛查得分由最初的19分下降到8分,仅为轻度水平;焦虑筛查也从13分降至6分,提示症状明显缓解。睡眠质量评估显示,她平均每晚能保持6到7小时的连续睡眠,不再频繁夜醒。体重较前期增加了2公斤,说明饮食和代谢状态逐渐恢复正常。医生根据这些结果肯定了治疗效果,并建议继续规律服药,同时保持心理咨询,巩固恢复成果。
然而恢复并不平稳,2020年7月10日,宋琪状态突然转差。她常常整日呆坐在房间里,背靠着墙壁,目光空洞无神,眼睛长时间停留在一个点上,像是没有任何焦点。饭菜端到桌前几乎未曾动过,水杯放在床头常常一整天都没被碰过。母亲宋梅多次敲门催促,但得到的不是沉默就是一句“我不想吃”。偶尔她会躺倒在床上,昏昏沉沉睡上十几个小时,可醒来时依旧抱着头喃喃道:“好累。”这种反常让人揪心,她的头发几天未洗,贴在额头上油腻凌乱,脸色越来越苍白,唇色失去血色。夜间宋梅推门进去时,常见她缩成一团,手指扣在被单上,身体因虚弱而微微颤抖。
11日中午,宋梅例行端着一碗米粥推门进入房间,轻声劝女儿吃几口垫垫肚子。宋琪缓慢地坐下,刚端起勺子,眉头骤然紧皱,右手迅速按在胃部位置,整个人的表情瞬间被痛苦占满。脸色肉眼可见地惨白下去,嘴唇泛出青色。她喉咙里发出几声压抑的干呕声,还没来得及说话,就猛地放下碗筷,踉跄着冲向卫生间。蹲在马桶前,她整个人弓起背,腹部一阵阵剧烈收缩,呕吐声接连不断。胃内容物混着酸液不断涌出,泪水因疼痛与虚弱打湿了眼角,头发散乱贴在面颊,呼吸急促又不稳。
呕吐结束后,宋琪整个人几乎虚脱,身体瘫软在地面,手臂无力地撑着冰凉的瓷砖。宋梅慌忙冲上前,才惊觉女儿的面色异常蜡黄,眼白部分明显泛起淡淡的黄色,完全不像普通胃部不适。她颤抖着伸手去摸女儿的额头,发现皮肤湿冷,脉搏急促而无力。宋琪嘴里喃喃几声,声音嘶哑,几乎听不清内容。很快,她的眼皮变得沉重,呼吸短浅,整个人仿佛随时会失去意识。宋梅心头一紧,顾不得其他,立刻拿起手机拨打急救电话,声音颤抖:“快点派车!我女儿呕吐不止,脸都黄了,快!”几分钟后,急救车的警笛声响彻院落,她紧紧抱着虚弱的宋琪,心中满是恐惧与不安。
这一次,医生并未立刻进行心理测评,而是关注到宋琪皮肤和眼睑的变化,安排肝功能与腹部CT。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315U/L,谷草转氨酶268U/L,总胆红素118μmol/L,提示肝功能明显受损。医生结合既往长期服用氟西汀的情况,判断存在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右叶有一枚2.7厘米低密度结节,边缘不规则。增强CT动脉期显著强化,门脉期快速洗脱。为明确性质,行穿刺活检,病理报告提示为肝细胞癌。
检查结果出来后,宋梅站在走廊尽头,手里攥着那份检验单,指尖因用力过度而泛白,纸张都被捏得起了褶。肝功能报告上的一连串异常数字刺得她眼睛发酸,每一行都像一道不解的暗语。宋琪则坐在一旁的长椅上,身子前倾,长发遮住大半张脸,眼神黯淡空洞,似乎完全没有听见外界的声音。病房外的空气压抑得让人窒息,宋梅脑子里不断盘旋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是肝脏出了问题?
宋梅拼命在脑海里回忆女儿的生活,越想越觉得荒唐。家里饮食一贯清淡,餐桌上多是稀粥、青菜和清蒸鱼,几乎没有油炸辛辣的影子。宋琪自小就不喜烟酒,也从不参加夜宵聚餐,即便在同事劝说下,也只是笑着摇头,宁愿带着水果或饭团独自回家。平时工作再忙,她也坚持自己准备午餐,塑料饭盒里常常是几块蒸蛋、米饭和一份沙拉。按理说这样的饮食和作息根本不该出问题。宋梅喉咙像被堵住一样,想问医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指尖攥得发白,心口像被压着石块般沉重,越想越觉得力不从心。
“会不会是病毒感染?还是某种先天代谢障碍?”宋梅的脑海里一遍又一遍推演各种可能。她甚至回想起往年的体检报告,从血液到B超,几乎每一项指标都正常,从未见过任何异常。家族里也没有类似的病史,更没人出现过肝脏方面的问题。更讽刺的是,几个月前,她才特意为宋琪增加营养,怕女儿因工作紧张而缺铁性贫血,还亲手为她炖汤。可如今结果却像一记耳光,重重打在心头。病房里的宋琪双唇干裂,脸色蜡黄,胸口起伏沉重而急促,身体仿佛失去支撑,倚在椅背上连抬眼的力气都没有。
接下来的两天,所有项目一项项排除。甲肝、乙肝、丙肝血清学指标全部为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相关抗体检测也无异常;腹部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大小形态基本正常,未见脂肪变性或硬化迹象;肝纤维化指标也在参考范围内。所有证据看似都指向“健康”,却与实际的临床表现形成强烈反差。宋梅坐在病房一角,手心轻轻覆在女儿的额头上,触到的是湿冷的汗水和虚弱的体温。宋琪的呼吸短促而浅,眼神空洞,像失去聚焦的镜头,整个人瘫软无力,仿佛灵魂正一点点剥离。那一刻,宋梅心里泛起的只有无助与恐惧。
主治医生皱着眉,坐在办公桌前,眼睛一遍遍在数据和影像之间来回扫过。那些数字无法忽略,可常见的原因都已被逐一排除,眼前的疑点却越来越多。他深吸一口气,把注意力重新放到用药记录上,指尖停留在氟西汀的剂量一栏,神色明显一顿。随即,他又翻回最初的病史询问,逐字逐句重新核对,试图从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找出蛛丝马迹。思索的过程像被一层厚重迷雾笼罩,他隐隐感觉这或许并不是单纯的偶发情况,而是埋藏在日常里、不为人察觉的风险在悄然累积。
主任被请来会诊,他把报告反复端详,又沉默良久。窗外的光线透进来,落在他略显疲惫的面容上。主任低声开口:“真是出乎意料啊!表面上看,宋琪在饮食和生活上都做得很规矩,可偏偏有些细节不容忽视。正是这些容易被当作无关紧要的小动作,往往决定了恢复的走向。如果能早点留意,也许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境地。”他停顿片刻,缓缓放下手里的纸张,眼神深邃,“氟西汀虽常用,但若忽略三个关键点,风险就会悄无声息地积累。要是能早些警惕,这场意外也许根本不会发生……”
宋琪在规律使用氟西汀时,始终认为自己按照医嘱定时服药,心里并没有怀疑过可能存在的问题。可她每天都是在早晨空腹吞下药片,以为这样能让药效尽快发挥,还能避免忘记。事实上,氟西汀在空腹状态下容易直接刺激胃黏膜,长期可能导致胃部不适、反酸甚至呕吐感,更重要的是会使药物吸收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肝脏作为主要代谢器官,需要在短时间内承担更重的负荷,本就处在脆弱状态的肝细胞逐渐不堪重负。短期内或许只表现为轻微不适,但随着日复一日的累积,代偿空间不断被压缩,风险在无形中增加。
随着这种习惯的延续,宋琪逐渐把空腹吃药当成日常程序。偶尔感到胃里反酸或轻微恶心,她会以为是工作压力大或睡眠不足造成,从未怀疑和药物服用方式相关。由于反应并不剧烈,她甚至安慰自己“说明药效起得快”。殊不知,这种方式让肝脏在长期高浓度代谢压力下逐渐失去调节能力,功能损伤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到检查数据出现异常时,问题往往已发展至无法逆转的程度,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习惯,最终成为埋下病情恶化的隐匿因素。
饮食方面,宋琪一直自认为健康清淡,很少吃油炸或重口味食物,但她忽略了水果选择的影响。她经常用柚子、橙子等柑橘类水果代替晚餐,觉得既能补充维生素,又能维持身材。实际上,这类水果中的某些成分会抑制肝脏内代谢氟西汀的重要酶活性,使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血药浓度逐渐升高。表面上看,她的精神状态似乎一度好转,但肝脏却被迫长时间承受额外负担。对健康人群来说,这种影响或许不明显,但对长期服药且肝功能已处在临界状态的人,后果可能逐渐放大。
更棘手的是,宋琪几乎每天都保持这种习惯,尤其在晚上下班后,总要剥一个柚子来当作解乏的固定食物。她认为水果天然健康,还能补充维生素,因此从未怀疑过这个选择可能存在风险。事实上,柚子中的某些成分会干扰药物的代谢过程,让原本应该顺利分解排出的药物在体内停留更久。药物清除速度变慢,血液里的浓度却不断累积,对肝脏的负担越来越重。起初,她只是偶尔感到消化不适或轻微的疲惫,还以为是工作劳累所致。可随着这种习惯日复一日地延续,肝细胞在不知不觉中承受了长期刺激,逐渐走向失衡。她和家人都没有意识到,所谓的“健康水果”并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反而成为了隐藏的负担。
宋琪在工作中经常感到精神紧绷,尤其长时间处理文件或面对客户时,总觉得眼皮沉重、注意力难以集中。为了提神,她养成了每天喝咖啡的习惯。有时候清晨赶时间,她甚至直接端起一杯咖啡,把药片一同吞下。咖啡因的确能带来短暂的清醒和心情提升,但同时也会加快心跳、加速血流,并且影响药物在肝脏内的分解速度。氟西汀需要依赖特定的代谢酶系统来维持稳定,而咖啡因会让药物的释放和分解出现波动,导致血药浓度时高时低。与此同时,咖啡本身对肝脏也有刺激作用,两者叠加就让肝细胞长期处于负荷状态。宋琪当下感受到的精神缓解,其实是肝脏默默透支所换来的。
更严重的是,宋琪从未将咖啡与用药联系起来。她一向以为只要做到规律吃药,情绪逐渐稳定就是正确的做法,因此每天早晨照常端起咖啡杯,甚至还把这种习惯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仪式。久而久之,“药物+咖啡”的组合成了她不加思索的固定搭配,却在无形中给肝脏增加了额外的压力。起初身体还能勉强适应,但随着时间推移,代谢能力逐渐下降,血液里的药物浓度开始失控,肝细胞受损愈发明显。等到身体真正发出警告时,往往已经接近不可逆转的阶段。正是空腹服药、柑橘类水果和咖啡这三个微小却长期存在的细节,叠加在一起,推动了病情的快速恶化。
内容资料来源:
[1]毛炳新,薛汶奇,木卡代斯·玉山江,等. 轻中度抑郁共病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中药灌肠治疗综述[J].新疆中医药,2025,43(04):130-133.
[2]王丽民,付信山,徐韵佳. 团体沙盘干预策略对稳定性冠心病伴轻中度抑郁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25,20(14):159-161.DOI:10.19738/j.cnki.psy.2025.14.046.
[3]赵阳.调理运转方合耳穴压丸对肝气郁结证轻中度抑郁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25.DOI:10.27003/d.cnki.gojyu.2025.001129.
(《纪实:21岁女孩患中度抑郁,吃氟西汀1年后体检,结果让医生意外》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