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十五运会体操项目青年组决赛圆满落幕,广东体操队以出色发挥勇夺3金1铜,展现出精湛的竞技水平与昂扬的精神风貌,实现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展示了东道主的风采。取得优异成绩并非一日之功,其背后是无数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让我们一同回顾广东体操队在十五运会
日前,十五运会体操项目青年组决赛圆满落幕,广东体操队以出色发挥勇夺3金1铜,展现出精湛的竞技水平与昂扬的精神风貌,实现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展示了东道主的风采。取得优异成绩并非一日之功,其背后是无数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让我们一同回顾广东体操队在十五运会赛场勇创佳绩的奋斗之路。
广东队夺得十五运会体操青年组女子团体金牌
党建引领:凝心铸魂强根基
广东省体操项目管理中心(简称“省体操中心”)历来重视党建引领,坚持“队伍支部创品牌,金牌党员当标兵”,将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吸收入党,每周举行升旗仪式,定期组织队伍前往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沉浸式现场践学等,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在十五运会青年组比赛期间,体操中心组织参赛人员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形式多样的党建教育,在年轻队员心中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让他们清晰地知道 “为谁而战、为何而战”,为队伍夺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领导关怀:筑牢夺金 “底气墙”
广东省体育局领导、二沙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关心广东体操队的备战情况,对于队伍的困难和需求,始终秉持 “优先考虑、优先解决” 的原则,亲自协调推进训练保障、后勤支持,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落地。
领导层经常深入队伍一线观看训练,与教练员、运动员、科医人员谈心谈话,每次合练、测验都到现场给队伍加油鼓劲;时常上国家队探望慰问在京训练的教练员、运动员,了解他们所想所需,积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各级领导的关怀,是广东体操队创造佳绩的最强底气。
主动担当:在挑战中开辟夺金之路
“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之后才能看到希望。”这是省体操中心全体人员的信念写照。去年省体育局设立十五运会揭榜挂帅项目,省体操中心信念坚定,毫不犹豫将女子青年团体项目揭榜,并签订了责任书。早在十五运会周期之初,省体操中心就已开启系统性布局。从优质苗子选拔、专业教练团队配备,到科学训练计划制定、膳食营养精准供给、医疗保障全面覆盖,再到积极向国家队输送优秀人才,中心围绕适龄队员成长构建了全链条培养体系。
广东队选手在比赛中 图/羊城晚报
2023年,女子青年团体队伍雏形初现,为检验训练成效、提升实战能力,省体操中心积极为队员争取参赛机会,先后组织队员参加学青会、武汉协作区比赛、2025年体操锦标赛、2025年青年锦标赛等赛事。尽管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但全体人员始终坚信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努力后一定能看到希望” 的信念。
团结协作:“一切为了团体” 的无私奉献
备战十五运会期间,省体操中心上下迅速形成 “一盘棋” 思想,大家纷纷主动出谋划策,将集体荣誉置于首位。中心女队设有五个一线组,每组教练都有各自的专业优势,为提升团体整体实力,教练们放下 “组别界限”,经常聚在一起研讨训练难题,主动加班加点,不计回报地协助带训。“夫妻档” 教练马青元、周敏在带好本组队员外,还主动承担覃志敏组的梁雅婷的带训任务,为了节省时间,两人索性住进队里;擅长平衡木教学的教练陈诗华,自愿牺牲个人时间,全力帮卢利峰组的钟嘉彤打磨平衡木技术,每天反复讲解要领、纠正动作,声音常常沙哑到近乎失声……当被问及备战感受时,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一切为了团体”。
队员们在训练中
按照规则,团体赛仅能报名7人,但为增加备战厚度,队伍始终保持10人训练备战。即便作为替补队员,运动员及其教练员也从未松懈,坚持训练到比赛出发前一天,甘愿做 “不站在光里的无名英雄”。正是这份全员一心的凝聚力,让广东体操队成功捍卫了集体荣誉。
千锤百炼:用汗水铸就铁军
体操项目兼具灵巧性与力量型特质,追求 “力稳难美新”,对动作难度、稳定性、美观性要求极高。国际规则中收录的动作多达数千个,不同动作、不同小项对身体各部位的发力点、技术细节要求各不相同,在训练中,每一次翻腾、起跳、落地,都需要反复打磨,有时一个细微动作就要重复练习无数遍,每位体操队员的训练都需教练员全程紧盯:既要手把手传授技术,又要全神贯注做好保护,防止意外受伤。因此,体操训练不仅考验运动员的耐力与毅力,更考验教练员的责任心与专业度。赛场上一个完美的动作,背后是教练员与运动员无数个日夜的汗水浇灌。
队员们在训练中 图/南方网
省体操中心坚持把早操作为体能训练、补齐技术短板、锻炼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从中心干部到教练、运动员,每天清晨6点准时到位,风雨无阻地刻苦训练。体操项目训练时间长,队伍吃饭、下课时间较晚,除周日外,节假日也没有休息,今年年初二就开始正常训练,几乎全年无休。参加青年赛的女队员年龄为13至15岁,正值初中阶段,她们不仅要每天投入高强度训练,晚上还需兼顾文化课学习。有时因动作难度大、训练强度高,队员们会一边哭一边坚持训练,从未想过放弃。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千锤百炼与精雕细琢,造就了这支意志坚定、实力过硬的广东体操铁军。
医疗保障:做好 “守护者”和“暖心人”
体操项目因动作多、难度大,队员受伤概率相对较高,正如队医梁文廷所说:“从头发到脚指头都可能有伤病。” 备战期间,主力队员柯沁沁、钟圻、钟嘉彤、梁雅婷等都曾遭遇不同程度的伤病,但队员们从未停下训练的脚步 —— 上肢受伤就专注练下肢,下肢受伤就强化上肢训练,专项动作无法练习就攻克体能难关。而二沙中心强大的医疗力量,为队员们的训练与康复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心配备微波治疗仪、超声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电针机、筋膜放松仪器等高水平医疗设备,更有一批技术精湛、任劳任怨的医务人员。因为训练课结束比较晚,有时治疗工作结束已经是晚上八、九点,但医务人员从来没有怨言。
省体操中心医务组分工明确,对重点队员实行 “人盯人” 保障:训练时专人跟课,实时关注队员身体状况;训练结束后,专人负责康复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还会主动与队员聊起训练之外的兴趣话题,甚至故意 “出糗” 逗队员开心,帮助他们缓解训练压力。每到训练结束,医务室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平日里因训练紧绷着脸的队员们,此刻都会变成活泼的 “小麻雀”。在队员心中,这些医务工作者既是守护健康的 “卫士”,也是驱散疲惫的 “开心果”。队医梁文廷笑着说:“虽然过程很艰辛,但看到队伍取得好成绩,感觉就像‘轻舟已过万重山’,所有辛苦都值得了。”
科研助力:做队员最安心的后盾
十五运会体操青年组决赛期间,一个名为 “猪妈妈和她的七个宝宝” 的微信群格外温暖,这是科研人员与运动员沟通饮食、心理等事宜的临时群,被队员们亲切称为 “猪妈妈” 的,正是科研人员王丹丹。
备战全程中,科研团队的工作细致而全面:组织队员开展反兴奋剂学习,通过体成分分析、S-RPE主观评估训练负荷、闪光融合疲劳监测等手段,对队员身体状态进行科学监控;赛前连续五周,每个周日都加班为全体参赛队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帮助队员调整心态。比赛期间,科研人员更是全程 “护航”,每到饭点,都会密切关注队员饮食,对不符合营养要求的饮食行为及时提醒纠正;王丹丹连续几天全程站在赛场挡板外,为队员加油鼓劲、提供心理疏导,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比赛结束后遇到队员尿检,还需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她说,队员们一句 “丹姐,有你在就安心”,便是对科研团队工作的最高认可。
广东体操队在十五运会体操青年组比赛中取得的辉煌成绩,是无数人用热爱与坚守书写的奋斗篇章,相信这支 “体操铁军” 必将继续发扬“敢于拼、善于战、勇于胜”的广东体育军团精神,在赛场上为广东增光添彩!
来源:广东体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