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生命的长河中,身体素质宛如起伏的浪潮,于二十二岁左右抵达最为强壮的巅峰。此时,身体各项机能发育完备,犹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然而,一旦跨越这一黄金年龄,衰老的迹象便如悄然蔓延的藤蔓,逐渐侵袭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在人类生命的长河中,身体素质宛如起伏的浪潮,于二十二岁左右抵达最为强壮的巅峰。此时,身体各项机能发育完备,犹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然而,一旦跨越这一黄金年龄,衰老的迹象便如悄然蔓延的藤蔓,逐渐侵袭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世人大多将此视为自然规律,坦然接受。但在老子深邃的智慧视野中,这实则是不懂得养生之道所导致的结果。本源学家张其金曾深刻指出:“生命的旅程需要智慧的指引,养生之道便是守护生命之树常青的关键。”不谙养生之法,犹如在生命的航程中迷失方向,寿命或许将因此缩短十分之三,令人惋惜。
时光回溯至天宝十四载,一场震撼大唐帝国根基的风暴——“安史之乱”,如汹涌的海啸般骤然爆发。
彼时,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心怀叵测,以诛杨国忠为名,率领十五万大军,号称二十万之众,在范阳举兵反叛。
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亦紧随其后,一同率部响应,这场叛乱瞬间席卷中原大地,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唐朝自建国一百多年来,内地长期处于和平状态,官兵久疏战阵,战备松弛,斗志全无。面对叛军的汹汹来势,许多地方官员惊慌失措,或是干脆直接投降,或是弃城而逃。即便勉强应战者,在叛军的凌厉攻势下,也纷纷不堪一击。
叛军势如破竹,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先后攻克唐朝的两都洛阳和长安。随后,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彼时从大局观之,唐王朝仿佛被一记重拳击中要害,摇摇欲坠。倘若安禄山能够施行仁政,举措得人心,或许真有可能改写历史,坐稳江山。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安禄山生性脾气暴躁,行事作风尽显“强梁者”的蛮横与残暴,最终,他虽未被唐朝军队击败,却惨死于自己儿子的手中,上演了一出令人唏嘘的悲剧。
更为戏剧性的是,另一位叛军首领史思明,竟也因同样的强横残暴,重蹈安禄山的覆辙,落得个被儿子杀害的可悲下场。
安禄山自范阳起兵后,随着地位的攀升和生活的奢靡,原本肥胖的身躯愈发臃肿,疾病也如影随形,接踵而至。尤其是在洛阳称帝后,他沉迷于酒色,纵欲过度,本就患有眼疾的他,视力急剧下降,最终几乎完全失明,陷入了黑暗的世界。
身体状况的恶化,使得他深居皇宫,极少与手下将领们见面,诸多事务皆依靠他最为信任的谋士严庄从中转达。
安禄山天性残忍,脾气暴躁无常,后来身上又长出毒疮,日夜遭受剧痛的折磨。在这种身心双重煎熬下,他变得愈发暴躁残忍,常常毫无缘由地对左右侍从大打出手,甚至痛下杀手,以此来宣泄内心的烦躁与痛苦。
整日贴身伺候安禄山饮食起居的宦官李猪儿,成为了他发泄怒火的主要对象,经常无缘无故遭受鞭打,心中对安禄山的怨气与日俱增。
就连安禄山最为亲信的谋士严庄,有时也难以幸免,无故遭受鞭子之苦。如此一来,安禄山身边的人无不畏惧他、痛恨他,可谓众叛亲离。
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原本在长安为官,安禄山起兵后,被唐玄宗下令诛杀。二儿子安庆绪,跟随安禄山南征北战,颇有才干,深得安禄山的喜爱。然而,不久之后,安禄山又迎娶了妃子段氏,并育有一子庆恩。
安禄山因宠爱段氏,逐渐将对安庆绪的喜爱转移到庆恩身上,甚至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欲将皇位传给庆恩的想法。安庆绪原本满心以为自己必定是皇位的接班人,此时却深感危机四伏,担心自己被废黜的命运。
唐肃宗至德二年正月的一天,严庄前往安禄山处禀报事务。不知因何事触怒了安禄山,他再次大发雷霆,对严庄一顿鞭打。
严庄羞愤交加,走出宫门时,恰好遇见满脸愁容的安庆绪。严庄心思缜密,敏锐地察觉到安庆绪心中藏有心事。于是,当晚他悄悄来到安庆绪宫中,委婉试探其心意。
两人一番交谈后,一拍即合,决定联手除掉安禄山。但他们深知,此事需要内应,严庄随即想到了饱受安禄山鞭打的李猪儿。随后,安庆绪将李猪儿唤至宫中,假意慰问。
李猪儿回想起自己每日遭受安禄山的鞭打折磨,心中恨意翻涌。当他明白安庆绪的意图后,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效死力。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三人悄然来到安禄山的住所。侍卫们见严庄和安庆绪皆携带武器,神色异常,心中虽觉不妥,但因他们身份特殊,无人敢轻举妄动加以阻拦。再者,侍卫们本身也对安禄山的残暴心生怨恨,于是便听任三人进入安禄山的卧室。
进入皇宫后,严庄和安庆绪手持利刃,守在安禄山卧室门外,李猪儿则手持大刀,径直冲入室内,对着安禄山的腹部猛砍下去。
安禄山睡觉时,习惯将一把刀放置在床边,以备不时之需。然而,此次被砍后,他慌乱中伸手去摸刀,却发现刀已被李猪儿提前拿走。
李猪儿奋力砍杀,安禄山就这样在自己的儿子、最信任的谋士和侍从的联手攻击下,悲惨地结束了生命。之后,安庆绪对外宣称安禄山因病去世,自己顺势登基称帝。
而“安史之乱”的另一主角史思明,同样未能摆脱因残暴强横而招致的悲惨命运。史思明作为“安史之乱”的二号人物,自恃功高,根本不将后生小子安庆绪放在眼里。
在退守安禄山的老巢范阳之后,史思明获得了安禄山劫掠而来的大量财富,自此便不再愿意受安庆绪的节制。
安庆绪得知此事后,心生杀意,企图除掉史思明,于是派人以征兵之名前往范阳,实则伺机行刺。史思明识破其阴谋,先发制人,将安庆绪派来的官员诱骗进城,尽数抓捕,并转而投降唐王朝。
唐肃宗接受了史思明的归降,并封其为归义王,兼任范阳节度使。史思明受诏后,立即将安庆绪派来的官员斩杀,以此向唐王朝表明忠心。然而,唐王朝对史思明实则心存疑虑,暗中派人监视他。此事被史思明察觉后,他再次叛唐。同年,史思明杀掉安庆绪,并收编了他的部队,回到范阳,自立为大燕皇帝。
后来,唐将李光弼率军前来讨伐,史思明起初将其击败,并趁胜攻打陕州。然而,战局瞬息万变,史思明意外被唐军挫败,无奈只得退守永宁。
在此期间,为防范唐军来袭,史思明不顾将士们的疲惫不堪,严令他们连夜修筑城墙。他的儿子史朝义也奉命带领将士参与修筑,见士兵们疲惫至极,于心不忍,便下令让大家稍作休息。史思明巡视至此,见状顿时大发雷霆。
史朝义心中恐惧,连忙向父亲解释哀求,恳请他允许士兵们歇一歇,毕竟众人已疲惫到了极点。但史思明铁石心肠,不为所动,亲自监督士兵们将城墙修筑完毕。临走时,他还对史朝义恶狠狠地大骂道:“等我打下陕州,定要杀了你!”
史朝义深知父亲生性残暴,不念亲情,听后惊恐万分。此时,早已对史思明的残暴忍无可忍的其他将领纷纷聚拢而来,劝说史朝义先下手为强,除掉其父。
史朝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答应下来。当天夜里,史朝义先是找到史思明的亲信,负责其安全的曹将军,向他如实相告。曹将军听闻大惊,但不敢违抗。况且,他也认为史思明过于残暴无道。就这样,史思明重蹈安禄山的覆辙,落得个可耻的下场。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故事,宛如一面明镜,清晰而现实地印证了老子“强梁者不得其死”的至理名言。
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商纣王,因残暴无道,沉迷酒色,最终导致商朝覆灭,自己也落得个自焚的下场;三国时期的张飞,脾气暴躁,时常逼迫部下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被部下趁其熟睡时杀害;隋炀帝,好大喜功,残暴不仁,引发民愤,最终在江都被部将缢杀;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居功自傲,飞扬跋扈,被洪秀全下令诛杀;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生性残暴,杀人如麻,最终在与清军的战斗中中箭身亡。这些历史人物,无一不是因过于强横残暴,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为后人敲响了警钟。
的确,物体在刚刚展现出强壮之势时,便可能已悄然踏上趋向衰老的道路,这恰是不懂得养生之道的结果。不懂得养生,生命之花便难以持久绽放,过早凋零。事实上,世间诸多事情皆遵循着类似的规律。一般而言,当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时,往往已步入中年,此时身心俱疲,对成功的狂喜已渐渐消退,激情不再。
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在成功的道路上,捕捉每一个微小进步所带来的快乐,珍视每一步小小的成功。我们不应仅仅将快乐寄托于达到理想状态的那一刻,对于次一级的成功,对于并非完全符合理想状态的收获,同样要心怀喜悦与满足。
因为,正如老子所言“物壮则老”,当我们真正达成理想状态时,或许已悄然走向事物的反面,陷入新的困境。唯有以平和的心态,理性看待成功与失败,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注重过程的美好,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平衡与从容,收获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来源:本源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