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瞭望智库举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数字企业出海”专题研讨会,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知名高校和智库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数字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
近日,瞭望智库举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数字企业出海”专题研讨会,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知名高校和智库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数字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
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理事长姜增伟,中国信息协会算力网专委会主任、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原一级巡视员梅建平,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原主任(正司级)、二级研究员邢厚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玲,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巫彤宁等专家参会发言。瞭望周刊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刘旸辉代表主办方致辞。会议由瞭望智库理事长卞卓丹主持。
1
从“技术追随者”到“生态共建者”
梅建平回顾,自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以来,中国AI产业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色。从初期的学习借鉴,到如今在部分领域实现并行甚至领先,背后有几方面的重要支撑。
9月5日,观众在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观看人形机器人足球赛。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首先,庞大的国内市场为技术应用提供了丰富场景。国内拥有14亿用户基数,以及相对完整工业体系,形成了高密度的市场应用环境,为数字科技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转型机遇。
互联网从最初的“聊QQ”到后来诞生的微信,以及技术扩散不断催生出的电子商务、数字支付、社交媒体等一系列新的商业形态和配套生态,创造了一个广泛的、跨越场景的“试验田”,让这些领先全球的创新形态不断涌现、迅速迭代。
如今,依托生成式AI等底层技术,一批中国数字企业不仅能深度赋能千行百业,推动其数字化转型,也逐步建立了专业化、全球化布局能力。
其次,工程化能力日益成熟。
陈玲在研究中敏锐地注意到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路径:
百度Apollo选择率先在国内开展试点、推动商业化落地,具备成熟模式后逐步推广至中东等海外市场;DeepSeek依托开源大模型,凭借智能助手产品快速爆发、政务系统合作上线以及与多个行业的深度融合,很快就以较低成本实现了广泛应用覆盖和规模性扩散;腾讯则和生态伙伴一同打造“腾慧飞瞳AI质检仪”,为3C产品零部件外观的质检工作找到了高效的智能替代……
“这类路径体现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牵引’的发展逻辑。”陈玲表示,“政策工程牵引—场景先行试点—项目规模化落地—国际合作拓展”的路径,系统整合了产业资源、科研力量与应用场景,为企业从技术验证到模式输出提供了全面支持。
在此基础上,企业不仅能借助国内大市场完成技术迭代和商业模式打磨,还能在政策协同下稳步推进全球化布局。
与会嘉宾举例,阿里、腾讯、华为等企业的海外云服务,其可用区(云计算中实现高可用性的关键基础设施,即在同一地域内电力和网络互相独立的物理区域)和加速节点(云计算环境中部署在全球各地的服务器节点,用于加速内容分发网络的服务)正不断拓展,帮助更多企业出海时享受到便捷的数字服务和解决方案。
开源生态逐渐成为推动技术共享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梅建平介绍,早在2000年,科技部就支持成立“众创软件联盟”,为中国开源生态播下种子。
如今,我国数字企业持续推进开源战略。蚂蚁开源技术委员会5月发布的《2025⼤模型开源开发⽣态全景与趋势》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大模型开源生态中的贡献度已达到18.7%,位居世界第二。
今年以来,中国企业更是加大了模型的开源力度——在国际开源社区的最新评价中,阿里通义、腾讯混元、月之暗面等国产模型均有不俗表现,开源榜单前十大多数都是中国模型,涵盖图片、视频、翻译、3D等多种模型类型。
这让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不无感慨:“中国的开源AI是推动全球进步的催化剂,让各国和各行业都有机会参与这场AI革命。开源是保障AI安全的关键,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在技术标准、性能基准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合作。中国已孕育出开源共享的DeepSeek、腾讯混元等世界级大模型,正在推动全球AI快速发展。”
“开源让我们从‘技术追随者’变成‘生态共建者’。东盟市场对中国开源技术的接受度,甚至超过对欧美技术的接受度。”梅建平说。
2
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出海不是选择题,是必修课。当下,数字企业正站在出海的黄金窗口期。
7月26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中国气象局展区。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从东南亚的移动支付到中东的云计算,从拉美的电子商务到非洲的数字基础设施,中国技术正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机遇就在新兴市场的‘数字缺口’里。”刘旸辉表示,中国数字企业积极拓展全球市场,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产品与服务,助力新兴市场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进数字化发展。
以腾讯为例,印尼最大科技独角兽GoTo集团将千余个“微服务”系统整体平稳切换至腾讯云;泰国正大集团利用腾讯的大数据和AI等技术推动数字化转型;阿联酋电信集团旗下的超级应用软件Smiles,采用腾讯云超级应用解决方案打造开放、灵活的数字生态系统,为数百万阿联酋用户带来更便捷的体验。
“海外市场在网络覆盖、算力支撑等数字基建,以及农业、政务等AI解决方案方面的需求,正是中国企业的机遇所在。”邢厚媛说。
但是,出海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出海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常遇到技术门槛高、应用成本大、国际合规难等问题。
梅建平认为,西方个别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对高端GPU实施出口管制,导致中国企业在海外部署大模型时面临硬件短缺。欧盟通过颁布规范国际商务法规等来提高全球标准体系,使欧盟在数据隐私、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环境保护、反垄断和管理网络仇恨言论等方面成为“全球天花板”,严苛的AI监管规则增加市场准入的不确定性,形成“布鲁塞尔效应”。
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137个国家或地区出台数据监管法规,各区域规则差异显著——欧盟GDPR要求“个人数据最小化收集”;印度通过数据分级,明确核心数据(如生物识别数据)不得出境;巴西仅对敏感数据和关键领域数据要求本地化存储,普通数据无强制限制。文化差异与本地化需求也是企业必须应对的问题。
“技术再先进,若不适应本土土壤也无法扎根。”主持会议的瞭望智库理事长卞卓丹结合其驻外多年的观察,深有感触。“企业出海战略不能简单复制国内经验,要有一套本土化的方法论。”
3
共建出海新生态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与会专家认为,AI出海需构建系统性的支持生态,涵盖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措施。
短期来看,企业应重视合规前置,避免潜在风险。
合规要从“事后补救”转向“前期嵌入”。陈玲建议企业建立“合规政策库”,比如在数据敏感行业采用“主权云+开源模型”的路径。
数据存储在当地,模型通过开源规避算法跨境的风险。“比如医疗AI出海,将数据放在东道国的智算中心,用开源框架开发应用,既满足东道国合规要求,又降低技术输出风险。”陈玲表示。
本地化则要“扎深根”。邢厚媛建议,企业在海外不仅要雇本地人,更要培养当地数字人才。
中期来看,产业链协同有助于拓展市场空间。
“分散竞争会导致溢价能力不足,产业链抱团才是出路。”巫彤宁举例说,快手科技布局巴西时,带着极兔物流自建物流渠道,解决了当地配套不足的问题;华为在东南亚、巴西等地参与5G建设,推动了一整条数字基础设施产业链出海。
目的地市场选择,则要跳出“某种执念”,在用户易接受新事物的东南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例如,字节跳动、腾讯等企业通过技术支持东道国直播平台发展,成功输出了较为成熟的直播商业模式。这些都是当前可见的新兴市场数字化需求空间,是数字企业出海的重要方向。
长期来看,积极参与国际规则讨论变得愈发重要。
以2025年8月东盟人工智能峰会为例,巫彤宁认为,其清晰勾勒出全球AI规则制订呈现欧盟、美国、中国三足鼎立格局:欧盟以“伦理先行”推广标准,美国靠技术霸权输出规则,中国则以“发展优先”推进多边合作与能力建设。
面对规则竞争,我国需采取“双向发力”:国家层面通过联合国、G20等多边平台增强话语权;企业层面需建立符合东道国法规文化的合规体系,重点完善数据跨境、隐私保护与算法伦理的本地化适配。
政府、智库与企业需协同联动,共同推动“中国方案”与“中国生态”实现可持续出海。
8月28日,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州贵阳开幕,小朋友在数博会上观看机器狗。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来源:瞭望智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