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家」燕好荣 ‖ 寻梦入海口,渔农情深长(散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7:18 2

摘要:在东营市垦利区的边缘,有一片被黄河水滋养了千百年的土地,它有一个充满诗意与梦想的名字——黄河口。这里,是渔与农交织的乐园,是历史与现代交汇的前沿,更是我心中永远的温柔乡。

寻梦入海口,渔农情深长

文/燕好荣

在东营市垦利区的边缘,有一片被黄河水滋养了千百年的土地,它有一个充满诗意与梦想的名字——黄河口。这里,是渔与农交织的乐园,是历史与现代交汇的前沿,更是我心中永远的温柔乡。

小时候,我住在黄河口边的一个小渔村里,那里的人们以海为生,以渔为业。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时,渔民们便已整装待发,准备迎接新一天的挑战。我记得,爷爷总是那个最早起床的人,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布衫,手里拿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木桨,站在船头,眼神坚定而深邃。我常常会跟着他,虽然年纪小,帮不上什么忙,但那份对大海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却从那时起就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有一次,正值梭子蟹丰收的季节,爷爷带着我出海捕蟹。那天的海面格外平静,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海鸥叫声,打破了这份宁静。爷爷熟练地撒下蟹笼,然后坐在船边,点燃了一支旱烟,静静地等待着。我好奇地在一旁观察,只见爷爷的眼神随着海面的波动而变化,仿佛能透过波涛看到海底的世界。过了一会儿,爷爷起身,开始慢慢拉起蟹笼。随着蟹笼逐渐浮出水面,一只只肥硕的梭子蟹在笼中挣扎,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体会到了渔民的艰辛与喜悦。

随着时代的变迁,黄河口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记得那是一个春天,村里来了几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客人,他们是来考察光伏发电项目的。起初,大家对这个新鲜事物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看到一块块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为村庄带来清洁能源的同时,也促进了渔业养殖的发展,人们才逐渐接受了这一变革。

“渔光互补”,这个曾经陌生的词汇,如今已成为了黄河口的新名片。光伏板下,鱼虾依旧欢快地游弋,而板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则默默地吸收着阳光,转化为电能,为村庄的夜晚带来光明。这种生态循环的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减少了环境污染,让黄河口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绿色能源基地。每当夜幕降临,我站在村头,望着那片灯火通明的光伏区,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自豪感。

除了光伏产业的兴起,黄河口的文旅融合也让人眼前一亮。红滩湿地旅游区,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家AAAA级景区。记得第一次带外地朋友去游玩时,他们被那里的美景深深吸引:红滩如火,盐田似雪,黄河入海口处,水天相接,美不胜收。而更让他们难忘的,是那些充满渔家特色的体验项目:渔家船宿、海上观光线路、温泉度假酒店……每一处都透着渔家的温情与智慧。

在红滩湿地旅游区,我还见证了一个渔村的蜕变。老十五村,这个曾经以渔业为主的小村庄,如今已发展成为了一个集生态旅游、研学旅游、休闲垂钓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村民们不再仅仅依赖捕鱼为生,而是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走在村里的石板路上,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渔家小院,院内鲜花盛开,香气扑鼻。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是对生活的满足,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黄河口的历史渊源,更是让我引以为豪。这里是黄蓝战略的交汇点,是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融合之地。每当走进黄河口国家公园,望着那滔滔黄河水奔腾入海,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强烈的归属感。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它们见证了黄河口的变迁,也见证了渔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如今,每当我回到黄河口,总会被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所打动。渔家文化依旧在这里生生不息,开海仪式上的鞭炮声、梭子蟹美食节上的欢声笑语、渔家晒网时的辛勤身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构成了黄河口渔农文化的独特风景。而我,也愿意用我的笔,记录下这里的每一个瞬间,让这份渔农文化情,永远流传下去。

寻梦入海口,渔农情深长。在这片被黄河水滋养的土地上,我见证了变迁,也感受到了希望。每一次回到这里,都像是与老朋友重逢,那份对渔家的依恋,对文化的传承,对未来的憧憬,都让我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黄河口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也将继续用我的文字,记录下这里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作者简介:

燕好荣,男,本科学历,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教师,从教30年,爱好写作。

来源:作家世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