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态势感知能力有多差,借助中国民用卫星,才能和乌军五五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8:01 1

摘要:俄罗斯军队从2022年2月开打那天起,就在情报收集上栽了不少跟头。他们的ISR系统——情报、监视、侦察那套玩意儿——底子薄得像张纸,卫星数量少得可怜,到入侵前就12颗在忙活高精度武器和航空支援。

俄罗斯军队从2022年2月开打那天起,就在情报收集上栽了不少跟头。他们的ISR系统——情报、监视、侦察那套玩意儿——底子薄得像张纸,卫星数量少得可怜,到入侵前就12颗在忙活高精度武器和航空支援。

这数字搁在现代战场,够干啥?乌克兰那头地广人稀,前线绵延上千公里,坦克一挪窝,补给线一变样,你就得靠天上及时盯梢。

可俄方卫星更新慢,图像精度跟不上,常常是前线部队推进时,情报官还在后方等数据解码,错过最佳窗口。

俄罗斯的卫星短板不是新鲜事儿,早年电子工业跟西方拉开差距,军用卫星研发卡壳,数量上不去,分辨率也低。

2022年头几个月,基辅方向的包抄行动,俄军侦察机和无人机勉强补位,但覆盖范围窄,实时性差。卫星数据回传得等半天,云层一遮就瞎眼,敌军动向抓不住。 结果呢?部队推进磕磕绊绊,侧翼暴露,损失坦克和人员。

乌克兰不一样,全靠北约的C4ISR体系撑腰,美国Maxar公司从开战前几周就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帮乌军追踪俄军车辆和阵地。 俄军对比起来,态势感知弱了不止一筹,仗打得被动,常常是挨打后才反应过来。

苏联时代俄罗斯卫星技术还凑合,可90年代经济一塌糊涂,航天投资缩水,军用卫星更新换代慢。到2022年入侵时,ISR资产老化严重,光学和雷达卫星勉强维持基本监视,覆盖乌克兰全境都费劲。

战争头一年,俄方试着靠地面侦察和电子战顶上,可乌克兰地形复杂,河流平原多,传统方法吃力。无人机虽多,但易被干扰,信号一断就坠机,情报链条断裂。卫星本该是王牌,却因为数量少、轨道优化差,留下一堆盲区。

2022年夏,克里米亚到顿巴斯的拉锯,俄军几次反攻都卡在情报跟不上,炮击落空,部队白白送上前线。

乌军的情报优势可不是天上掉的,全是北约砸钱砸出来的。Maxar的商业卫星数据,结合军用系统,帮乌克兰锁定俄军集结点,早早预警。

俄罗斯呢?自家卫星虽在2022-2024间有点小动作,比如发射几颗新ISR资产,但整体提升有限,数量从入侵前的12颗勉强爬到20出头,精度和实时性还是短板。 战场上这就意味着,俄军推进时常常蒙眼,乌方却能提前布防。

无奈之下,俄方开始四处找补。

民用卫星数据成了救命稻草,尤其是中国的商业服务。

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Spacety的中文名——就成了焦点。这家公司搞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民用为主,成本低,数据准时,买一张图像几千块的事儿。 2022年秋,俄情报链条通过中间商Terra Tech下单,专盯乌克兰东部图像。

这些SAR数据穿云见地,不怕天气,分辨率厘米级,帮俄方补了自家卫星的窟窿。瓦格纳集团——普里戈任那帮雇佣兵——用上这些图像,规划突袭,避开雷区,锁定乌军补给,推进效率高了不少。 没有这外援,俄军态势感知还停在模糊地图上,仗打得更吃力。

2023年1月26日,美国财政部甩出制裁名单,天仪和它卢森堡子公司上榜,指他们提供图像助瓦格纳作战。 声明直指普里戈任的PMC Wagner,称这些数据帮雇佣兵在乌克兰横行。

制裁来得猛,但对中国航天链影响小,自给自足,火箭卫星全本土。

普里戈任后来在电报上怼回去,否认买服务,可战场记录显示订单实打实。 这波操作,暴露俄军情报生态的尴尬:军用跟不上,民用补位,却招来长臂管辖。

制裁后,俄方转头找其他中国公司下单。

2023年6月,普里戈任签了笔超3000万美元的合同,买两颗卫星情报服务。 瓦格纳继续用外部数据推进,非洲和乌克兰双线,图像帮他们勘探矿区,规划路线。俄罗斯自家ISR在2023-2024间小步迭代,发射几颗新卫星,轨道调整了点,但覆盖和精度仍落后西方。

到2024年底,俄卫星总数上浮,可乌克兰战场节奏快,情报延迟还是痛点。民用补充成了常态,俄军勉强跟上乌方步伐,五五开靠的不是自家硬实力,而是借来的眼睛。

俄罗斯的太空野心也没停,他们抱怨西方商业卫星助乌军,扬言民用导航和广播卫星也是合法目标。

相比中国,俄航天投资倾斜军用,民用跟不上,战争放大这裂痕。乌克兰仗打到2025年8月,情报战仍是焦点,俄军靠借力维持平衡,却总觉得底气不足。

俄罗斯情报体系需大修,卫星从12颗起步,三年爬坡有限;乌军借北约东风,数据如潮。民用卫星插一脚,帮俄方扳回点分,却也提醒大家,科技无国界,战争有代价。

现实就是,情报差一步,满盘皆输。

俄太空军事能力建设情况探析 中华网

来源:斋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