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都理工大学全面接入DeepSeek满血版大模型,成理人专属AI助手“智小理”上线已超过一个多月,检索超4万次,相当于学校师生员工人均至少使用过1次。在科研创新与学科升级的征程中,成都理工大学借助AI赋能,全力推进数智化人才培养,文理兼行,奋进不息。
成都理工大学全面接入DeepSeek满血版大模型,成理人专属AI助手“智小理”上线已超过一个多月,检索超4万次,相当于学校师生员工人均至少使用过1次。在科研创新与学科升级的征程中,成都理工大学借助AI赋能,全力推进数智化人才培养,文理兼行,奋进不息。
大漠中的光伏板如何“出沙尘而不染”?钢材表面细微缺陷为何能一一遁形?从深时轨道演化地层奥秘的探索,到智能机器人对管道的“诊疗治病”,再到生成数字人、编织“元宇宙”⋯⋯成都理工大学的AI应用,覆盖了从“新四科”到前瞻领域,从生活细节到未来场景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慧眼识灾,未来问法”的实力与担当。
【智能管道机器人+AI】
成都北站、百草路……从熟悉的街道到荒凉的野外,不管人群密集还是荒无人烟,它们地下的管道正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着。管道,如同人体的血管系统一般,是人类社会维持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生命线”。若不及时对其“体检”,扫除病害,堵塞、泄漏、破裂甚至爆炸等问题便会层出不穷,危及资源安全、环境污染,甚至危害民生。
为确保管道的健康与安全,学校刘清友、任涛教授团队研发了系列智能管道机器人,为管道配备了全天候的“医疗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守护管道“生命线”。在人们看不到的地下,这些管道“守护者”游走过燃气管道、排水管道、化工管道,精准地发现并处理管道“疾病”。
“我们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管道检测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过去,管道检测数据解释需要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而如今,得益于AI技术的加持,只需不到一天的时间,解释的准确性也大大提高。”任涛介绍。
据悉,刘清友、任涛教授团队在多年开展井下机器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和社会的需求,通过不断创新,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开发出多款管道作业机器人。如视觉检测管道机器人,能够在高速运动中捕获管道内壁的高清图像,并用AI算法对管道缺陷进行诊断;智能超声检测管道机器人,结合AI算法,使得管道焊缝的检测精度优于国内外产品;长输管道智能检测机器人,应用AI工具实现了多维数据的快速判读……
“以往检测数据的解析和判读需要大量的人力,准确度还依赖个人的经验,有了AI的加入,不仅减轻了处理重复工作的人力,还让准确度大幅提高。”任涛表示,他们正在利用AI让地下空间的管道更加安全。
【AI“解锁”地质大数据】
“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不仅改变了地质传统研究方式,也为地质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使用人工智能‘解锁’地学大数据,挖掘地学大数据蕴含的价值,给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学校沉积大数据团队负责人马超教授说。
面对沉积时空演化数据库等“金库”,人工智能就是大数据沉积“挖金”团队有力的开矿工具,让亿万年来“沉默不语”的沉积岩石开口讲地球史。
马超团队用图像识别方法对雅鲁藏布江河道中的现代河流沙沉积物薄片进行智能分割,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新近系地层以及渐新世-中新世的岩芯岩性进行智能分析,识别介形虫的准确率达到91.81%;数据智能分析四川盆地侏罗系页岩有机碳预测,利用大视频模型成功重建了深时气候……其中AI正像“化骨绵掌”,让充满复杂模糊性、时空异质性、多源异构性、非线多维性的地质大数据,更加清晰可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方法构建了沉积时空数据库(sedst.org和cyclostrat.org),开发时间序列分析算法,结合超算,挖掘沉积物中地球轨道信号的变化,首次从沉积记录中找到了混沌的太阳系的地质证据,揭示了地月系统在7亿年-2亿年间阶梯式的演化,包括地月距离和一天时间呈阶梯式的增长。该成果被Nature、Scientific American、China Daily、《中国青年报》,央视网等多家国内外媒体报道。
读懂地球的过去,才能守护人类的未来。沉积大数据团队正在用AI不断在沉积大数据间发现地球的物质、生命、地理、气候演化,努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支持。
【光伏+AI,解锁能源新玩法】
在风沙肆虐的西北荒漠,光伏板每天都在与尘土展开拉锯战——一边拼命吸收阳光,一边被灰尘层层覆盖,发电效率大打折扣。人工清洁?费时费力,自动喷水?西北的水可比金子还珍贵。面对这个难题,宜宾校区“无尽能源”学生团队决定让AI出手,凭借“智能检测+无水清洁”技术,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并拿下全国唯一的“最佳创意奖”。
要解决光伏板积尘的问题,首先得“看见”灰尘。团队采用K210视觉模块进行AI图像识别。这相当于给光伏板装了双“慧眼”,让它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洗脸”。在能耗方面,团队运用了间歇性检测的算法设计,每隔一分钟才扫描一次,而不是一直“盯着”光伏板,这样一来,相比持续监测模式,节省了约98%的能耗。
除了智能检测,团队跳出传统的“水洗”模式,采用高压静电吸附灰尘,使其脱离光伏板表面。在缺水的西北地区,真正做到了“滴水不沾”也能清洁光伏板。
随着AI在科研、生活、教学中的渗透越来越深,它不仅是“工具”,更是未来创新的“助攻”。AI时代,无限的想象力,无限的可能性。
【AI秒诊钢铁瑕疵】
钢铁被称为“工业的粮食”,随着基建对钢铁的需求猛增,全流程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大势所趋。但在实际工业生产中,提高“钢材表面缺陷检测与分割”的智能化,仍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与钢材“正面过招”的是一支来自成都理工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团队。在人工智能系青年教师杨冬营和彭鹏指导下,学院学生张罡廷、高涵、张森灏组成“微米”团队,通过图像识别分析的算法优化,让AI一跃成为“钢材检测”赛道的“熟练手”,毫秒之间,瑕疵无处遁形。该创新算法的亮眼表现,让团队在“第六届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对比人工检测逐一检查的低效率,AI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慧眼”在经充分训练后,仅用几毫秒就能处理一幅图像,识别出划伤、锈蚀等缺陷,并实现像素级别的分割,理论上每分钟可检测数千个样本,准确率可达约90%,在工业领域潜力巨大。
除了同属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大三学子,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隐藏身份:“人工智能协会”社团成员。这群人工智能爱好者们汇聚在一起,满怀热情地交流与探讨AI新兴技术。协会每周培训、定期学术讲座,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更让人工智能这颗种子,承载着他们的热爱生根破土,茁壮成长。“我们相信,这次的胜利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我们将在更广阔的AI领域里探索和创新,为社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AI+画面 科技与人文的新展现】
AI还能玩出新花样?随着生成式AI技术成熟,AI图像生成与视频制作工具已渗透内容生产链条,为画面的创意表达,开辟出效率与想象力兼备的新维度。第十六届蓝桥杯大赛专项赛暨首届中数杯AIGC数字内容创意设计大赛中,学校许多同学参与其中,以AI为笔,尽情绘制画面。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张雅茹和孟奇文,在彭然老师指导下,凭借作品《舞狮》,在比赛中斩获视频类一等奖,绘出东方美学与科技相融的精美画面。
在创作过程中,团队两人对AI画面严格把控,将“鎏金云纹”“醒狮踏梅”等非遗元素转化成AI可识别的视觉化口令,通过反复调试和指令优化、运镜设计,最终生成出稳定且具有东方神韵的画面——烟花下的舞狮和虚拟人物“小鼓”的几个年龄段,以AI画面讲述“小鼓”与舞狮队的故事,传达对非遗传承的守望。在创作者手中,跃动的代码不再冰冷,转而为“有温度”的情感表达插上翅膀。
如何“在宇宙上”搭舞台?唐三彩、兵马俑怎么随着音乐“唱跳”?去年央视举办的首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晚会《AI奇妙夜》破界而来,以算法为经纬,将这些疑问与好奇,编织为观众心中的震撼与感动。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陈镜竹同学,参与了本次晚会的筹划,与制作团队一齐打造这场“数字盛会”。团队通过对人物形象呈现的动态稳定性反复调节,虚拟偶像“小可”从代码中诞生,历经数百次AI参数调优与口令调试,“小可”最终凝结成逼真的艺术生命——发丝飞扬,裙摆蹁跹,极富东方美韵。
陈镜竹说,“那些由算法生成的银河纹理,堪比建模与渲染技术。”同时,相较于传统的特效制作流程,AI工具的加持,使创作者可以预留出更多时间,专注于艺术构思与叙事打磨。
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立足战略和未来,对AI赋能学校教学科研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系统的推进。校长许强表示,学校正在全力建构人机协同、数智引领的新型教育生态。在这一生态中,教师得以从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工作中,从“知识搬运工”升级为“思维架构师”;学生不再受困于标准化考核的桎梏,得以自由探索、大胆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跨界融合能力,从“解题者”进化为“问题发现者”;学校可在同质化竞争中更加聚焦特色化、领军性人才培养,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走向更高质量的新征程。
在这个设想下,学科与AI间搭起“数字桥梁”,“智小理”乘风上线,成理早已做好准备,用创新与开放的态度拥抱AI,执代码之笔,书写一场场跨界新篇章。
网络与信息化处办起了AI沙龙,邀请一批批师生AI达人“同台竞技”;社会科学处也早已布局,AI赋能基金申报的经验通过辅导沙龙迅速普及和提升,助力人文社科研究高质量发展……
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成功研发国内首款公开发布的含铀矿物微区元素定年与评估软件CAUM,借助AI,地质工作者们能更高效、低成本地了解与研究金属矿床成因、资源勘探与关键成矿地质事件。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机器人协会以AI赋能机器人,“百变特工——灾后应急轮腿式变胞机器人”项目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科技创新交流营暨机器人大赛的221件作品总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特等奖,实现该大赛历史突破。
文法学院变身“时空织工”,用AI丝线编织驱动元宇宙底层技术平台——“平台叁:元宇宙底层技术及承载平台”,通过高效数据整合与虚拟场景承载能力,为未来虚拟社会铺设技术基石……
这些看似平行的探索,皆是成理人用代码谱写的“未来预言”。从地壳深处到元宇宙云端,从钢铁躯壳到文化肌理,成理人正以“敢为AI先”的姿态在西部大地上书写智能时代的“成理答案”,“智小理”的上线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成都理工大学将如何以数据为锤、以算力为凿敲开更多未知领域的大门?答案或许就藏在下一行代码跃动的微光里。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西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