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经末梢探针是一系列阳离子型苯乙烯基荧光染料,用于跟踪神经肌肉连接或突触的突触活动。这类染料通常具有亲脂性尾部(两个碳链)和带阳离子的高亲水性头部。神经末梢染料被命名为SynaptoBright(绿色) 或 NerveRed 后接一个碳数,表示亲脂性尾巴的长度
神经末梢探针是一系列阳离子型苯乙烯基荧光染料,用于跟踪神经肌肉连接或突触的突触活动。这类染料通常具有亲脂性尾部(两个碳链)和带阳离子的高亲水性头部。神经末梢染料被命名为SynaptoBright(绿色) 或 NerveRed 后接一个碳数,表示亲脂性尾巴的长度。NM 染料具有相似的结构,此外,它们在带正电的头部具有醛固定胺。
阳离子苯乙烯基染料是通过活性依赖性染色突触小泡来发挥功能。染料与细胞或组织共孵育时,染料的水相部分没有荧光,而染料的亲脂性尾部插入细胞膜并呈现强荧光。神经刺激后,在进行胞吞作用时,染料被包裹在囊泡内,洗去细胞表面附着的染料后,荧光信号强弱表示新形成的囊泡的数量的多少;反之,在胞吐作用时,染料与神经递质一起从囊泡释放,导致荧光信号减少。因此,荧光强度的变化反映了胞吞/胞吐或突触活动的情况。内吞过程中荧光增加的速率-“结合速率”和胞吐过程中荧光减少的速率-“解离速率”因染料种类而异,通常,具有较长亲脂性尾部和更多双键的染料对膜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具有较高的结合速率和较低的解离速率。
近红外光(通常指 700-1700 nm 波段,NM4-64 多工作于 700-900 nm 的 “第一近红外窗口”)是其最核心的技术优势来源,解决了传统可见光探针在深层生物成像中的瓶颈。
深层组织穿透能力强生物组织(如皮肤、肌肉、脑组织)对可见光(400-700 nm)的吸收和散射极强,而对近红外光的吸收(主要来自水和血红蛋白)与散射显著降低。这使得 NM4-64 能够穿透更厚的生物组织(可达数毫米至厘米级),实现对深层脑组织、外周神经束等传统探针难以企及的区域进行成像,尤其适用于活体动物的非侵入性或微创神经成像。自发荧光干扰极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辅酶(如 NADH、FAD)等物质在可见光激发下会产生强烈的 “自发荧光”,严重干扰探针信号的检测;而在近红外波段,生物组织的自发荧光强度急剧下降,几乎可忽略不计。因此,NM4-64 成像时的信噪比(SNR)极高,能清晰区分探针标记的神经元信号与背景噪声,提升成像精度。光损伤与光漂白风险低可见光(尤其是紫外光、蓝光)易被生物分子吸收并产生活性氧(ROS),导致细胞损伤(光毒性)或探针分子结构破坏(光漂白,信号快速衰减)。近红外光的光子能量更低,对细胞的光毒性显著降低,且 NM4-64 分子在近红外光激发下更稳定,光漂白速率慢,可支持长时间动态成像(如追踪神经元活动、轴突运输等过程),减少对样本生理状态的干扰。NM4-64 被设计为神经元特异性探针,其分子结构使其能优先与神经元细胞膜或胞内特定成分(如脂质、某些蛋白)结合,而对胶质细胞(如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标记效率极低。这种高特异性优势可避免非神经细胞的信号干扰,实现:
清晰的神经元形态学成像(如胞体、树突、轴突的精细结构);精准定位特定脑区或神经通路中的神经元群体,无需依赖转基因标记(如 GFP 小鼠),适用范围更广(可用于野生型动物或人体组织样本)。荧光稳定性与亮度适中作为近红外染料,NM4-64 的摩尔消光系数(衡量光吸收能力)和量子产率(衡量荧光发射效率)在近红外波段处于较优水平,既能保证足够的荧光亮度供检测,又具备良好的光稳定性,满足多次成像或长期观察的需求。兼容性强,适配多种成像系统其激发 / 发射波长与商业化近红外成像设备(如近红外荧光显微镜、活体成像仪、双光子显微镜)的滤光片和检测器高度匹配,无需特殊定制设备,降低了实验门槛。此外,近红外光可与可见光探针(如 GFP、Alexa Fluor 488)形成 “多色成像组合”,实现神经元与其他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或分子(如钙离子指示剂)的共定位研究。NM4-64 的分子结构通常经过优化,使其在标记神经元后不易进入细胞内部干扰生理活动,也不会引发明显的细胞凋亡或功能异常(如电活动紊乱)。这种低毒性特点使其适用于活体长期观察(如追踪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和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的成像研究,更好地保留样本的生理真实性。
NM4-64 的优势本质是 “近红外特性 + 神经元靶向” 的结合,使其成为活体深层神经成像、长时程神经动态观察、非转基因神经元标记等场景的理想工具,尤其在神经科学基础研究(如神经环路解析、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和临床前研究(如神经损伤修复评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来源:轶伊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