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爱到事业,短视频青年创作者如何“破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7:51 3

摘要:钱塘江畔的盐官潮乐之城,9月20日-22日成了抖音创作者们的聚集地。在人群中,记者认出了“科普航”——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气象科普博主傅正航。参加2025 抖音创作者大会的同时,“科普航”还时刻关注着正在逼近广东沿岸的超强台风“桦加沙”,这几天,他持

钱塘江畔的盐官潮乐之城,9月20日-22日成了抖音创作者们的聚集地。在人群中,记者认出了“科普航”——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气象科普博主傅正航。参加2025 抖音创作者大会的同时,“科普航”还时刻关注着正在逼近广东沿岸的超强台风“桦加沙”,这几天,他持续在抖音追踪“桦加沙”,相关视频在抖音获得数十万点赞。

据统计,有超过八成的青年创作者将抖音作为起步平台。不断涌现、快速成长的年轻创作者,贡献了更有质感的审美、更多的技术运用和更强的情绪表达。抖音趁势发布“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在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的指导下,与全国百所高校合作,通过流量倾斜、收益保障、资源对接的全链条支撑助力年轻创作者成长,让傅正航这样的年轻人,将热爱转化为可深耕的事业。

2025抖音创作者大会现场

科普航:科普与科研的双向奔赴

“小学就爱盯着云朵看,总给家人讲为什么会下雨,现在想来那就是最早的科普。” 傅正航的科普之路开始得很早。2015 年,刚读初二的他敏锐捕捉到新媒体的传播力,创立 “川渝气象爱好者”微博账号,不到两个月就获得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互粉认可,“那种被专业机构看见的激动,现在还记得”。高考后,他毅然选择复旦大气科学专业,大二时正式加入气象科普团队“中国气象爱好者”,从忠实读者变成共创伙伴。

科普工作带他走向了更深入的科学研究之中:“很多时候会以为自己已经懂了,但要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介绍给更多人时,就会发现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弄清楚。我觉得这是我在做科普的过程中的重要收获。”

青年创作者“科普航”

2022 年夏季的极端高温,成为他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当时大量网友留言询问 “为什么热成这样?”。“中气爱”团队花两周打磨出《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2022超强高温的底层逻辑》。视频创作过程中,傅正航注意到,那段时间不仅是我国极端高温,在青藏高原的另一侧巴基斯坦,也同样出现了极端洪水。“当时我看到这个画面,我就在想:巴基斯坦和长江流域都在青藏高原两侧,它们之间是否会有关联?”

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 最终成为他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研究巴基斯坦洪水和东亚热浪之间的动力途径。历经无数次论证与推翻,傅正航的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后续,我们也希望把我们的科研发现,以科普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科普逼你把知识嚼碎,科研给你底气把故事讲透。” 傅正航说,青年创作者的优势在于懂传播、敢创新。“我们都是90后、00后,更懂年轻人想看什么内容,更有真人感。希望能用更多新奇的想法、创新的思维,做出更好的科普视频。”

科普航关于台风“桦加沙”的科普视频

北范南调:把“妈妈包的饺子”送到天南海北

“这不是保温箱,是拎不动的想念。” 当抖音创作者“北范南调”把装满饺子、蚕蛹、烧鸡的箱子从辽宁朝阳拎到杭州,朋友打开的瞬间,眼眶突然红了。这个曾在北上广深漂泊的编导,从未想过自己的再就业之路,会被一碗家乡菜照亮。

2022 年,“北范南调”回到东北老家休整,发现儿时伙伴早已散落各地。他在同学群里分享妈妈做的锅包肉,一位朋友的回复击中了他:“我妈昨天也拍了锅包肉”。那个瞬间,他突然意识到,跨越千里的味觉共鸣,藏着游子最深的牵挂。“为什么不能当一个‘跨城送饭人’,把父母的牵挂送到孩子手上?” 这个念头催生了 “北范南调” 账号。

青年创作者“北范南调”

第一条视频的拍摄充满偶然性。“北范南调”带着朋友妈妈准备的饭菜奔赴另一座城市,“当时只想着见朋友、顺便旅游,完全没做流量预期”。没想到视频发布后,20 万赞的数据汹涌而来,评论区里 “看哭了”“想家了” 的留言刷屏。有观众说,看着视频里阿姨忙碌的背影,想起了自己每年离家时塞满后备箱的特产。

但这条“爆款”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辛。作为单兵作战的创作者,“北范南调”要同时兼顾沟通、统筹、拍摄、剪辑,每次送饭都要提前协调双方时间,规划最优路线确保食物新鲜。从东北到杭州的长途跋涉中,20 多斤的保温箱勒红了肩膀,他却舍不得放下——那里面装着的,是来自妈妈的爱。

最让“北范南调”动容的是拍摄中的一些瞬间。有一次和一位阿姨从一大早忙到下午两点,炖排骨、煮海鲜,他举着相机记录时,突然听见身后传来抽泣声。阿姨擦着眼泪说:“不知道孩子多久没吃这么全乎了”,那个画面让他突然明白,自己的镜头不仅在记录饭菜,更在捕捉中国式亲情的细腻表达。

“抖音的创作者扶持计划帮助了我。” “北范南调”坦言,早期拍摄的路费、住宿费,都离不开平台的支持。如今他有了商单,正尝试组建团队,将镜头对准煤矿工人、火车司机、消防员等更多群体,“希望让那些不常回家的人,也能收到来自生活的温暖”。

“北范南调”的视频

郝家豁:把语文课本拍成爆款短剧

“课文很薄,装不下他们的伟大。” 这是 “郝家豁” 抖音账号评论区里的一条留言,也是团队伙伴们的创作初心。这群年轻人,把语文课本里的《狼牙山五壮士》《琵琶行》等拍成了爆款短剧。

创作的缘起是央视《典籍里的中国》, “郝家豁”被节目里的历史故事打动,“原来课本里晦涩的文字背后,藏着这么动人的故事”。恰逢刷到抖音上有人尝试课本改编,几个核心成员在出租屋里振臂一挥:“把语文课文还原出来!”导演兼任编剧和剪辑、主演也要负责录音,摄像师大学刚毕业。在这之前,他们都没有过剧组经验。

“郝家豁”把语文课本拍成爆款短剧

现实很快泼了冷水 —— 第一条《孔乙己》就烧光了全部经费,古装短剧的服化道成本远超预期。“好几次想过放弃。” “郝家豁”说,“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是第二条视频《丰碑》,这条讲述红军军需处长舍身让棉衣的短片发布后,许多老师、家长发来反馈。一位老师说,一个平日调皮捣蛋的孩子看哭了,说要“好好学习”。“那一刻突然觉得,我们在做有意义的事。”

观众的苛刻评论也成了对团队的鞭策。为了在《琵琶行》里还原唐朝耳钉,团队花两周查资料、做手工;为了讲清《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背景,他们翻遍史料补充战况细节,甚至加入爆炸、枪战戏份增强真实感。近一年时间里, “郝家豁”只更新了 23 条视频,每条都要经历“拉片”学习、打磨剧本、细节考据、反复重拍的流程。

“郝家豁”目前在抖音已有374万粉丝,虽然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但团队却把商单全部延后了。“先把内容做扎实,等体量起来再说变现。”

青年创作者“郝家豁”

青年创作者需要什么样的托举

在盐官潮乐之城,记者还遇到了许多和“科普航”“北范南调”“郝家豁”一样的创作者。比如自学动画、获得迪士尼认可的 “KANGBA$ 卓拉”,将纪录片情怀搬进短视频的“木兰来了”,还有今年刚上大一的科技数码博主“XLvision”……这些年轻创作者的成长,离不开平台与社会力量的共同托举。

“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分享会上

“青年创作者需要的不仅是流量,更是成长的全链条支持。” 抖音“青年创作者计划”运营负责人介绍,这一计划构建了教学、实践、内容创业的闭环:流量上对早期原创内容保量,优化涨粉模型,优质内容进入专属分发队列;收益上降低变现门槛,提供额外分成。“希望能更好地服务这群青年创作者,让大家有更稳定收入的同时陪伴大家度过一个个创作瓶颈,让内容创作成为长期可深耕,终身可以投入的事业。”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方伟认为,“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为年轻人提供了 “第二课堂和第二赛道”。在他看来,创作所需的共情能力、叙事技巧等软实力,已成为当代青年的核心素养,而抖音正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展示平台,让创作成为青年成长的重要路径。

当流量有了温度,扶持落到实处,更多像科普航、北范南调、郝家豁这样的青年创作者,将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栏目主编:崔家琛 文字编辑:徐卓人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