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胃肠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我见证了无数胃癌患者从疾病初期到逐渐恶化的过程。胃癌的发生,就像一场体内细胞的 “叛变”,而这场 “叛变” 往往始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 “小苗头”。
作为胃肠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我见证了无数胃癌患者从疾病初期到逐渐恶化的过程。胃癌的发生,就像一场体内细胞的 “叛变”,而这场 “叛变” 往往始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 “小苗头”。
从医学专业角度来看,胃癌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层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 Hp)感染是目前已知的最重要的胃癌致病因素之一。这种革兰氏阴性菌能够在胃部强酸性环境中生存,通过其独特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周围胃酸,从而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屏障。Hp 产生的毒素,如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A(CagA)和空泡毒素 A(VacA),会破坏胃黏膜上皮细胞间的连接结构,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长期的 Hp 感染会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炎症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最终导致异型增生,这一系列过程被称为胃癌发生的 “Correa 模式”。据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感染 Hp 的人群患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人群的 3 - 6 倍。
除了 Hp 感染,不良饮食习惯也是胃癌发生的重要诱因。高盐饮食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使胃黏膜细胞发生萎缩、变性,同时还会促进 Hp 的生长和繁殖。腌制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可与胺类物质结合生成亚硝胺,这是一类明确的致癌物质。此外,长期暴饮暴食、三餐不规律、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
胃癌在早期阶段,症状往往隐匿且不典型,如同 “小苗头” 般容易被忽视。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不适,这种不适感可能表现为隐痛、胀满或灼烧感,与普通胃炎症状相似,容易被患者自行服用胃药缓解而延误诊断。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以及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导致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较低。有研究表明,我国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不足 20%,而日本通过大规模的胃癌筛查,早期胃癌检出率可达 70% 以上。
随着病情的进展,胃癌逐渐发展成 “大危机”。当肿瘤侵犯到胃内血管时,患者会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肿瘤阻塞幽门时,会引起呕吐,呕吐物多为宿食;若肿瘤侵犯到胰腺等周围组织,可出现持续性上腹部疼痛,并向腰背部放射。晚期胃癌患者还会出现贫血、消瘦、乏力等恶病质表现,以及肝、肺等远处转移的相应症状。
在治疗方面,手术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对于早期胃癌,手术切除肿瘤后 5 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分期,可选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等术式。近年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机器人辅助胃癌手术等微创手术技术逐渐成熟,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能够更好地保留患者的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中晚期胃癌,通常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靶向治疗药物如抗 HER - 2 药物曲妥珠单抗,对于 HER - 2 阳性的胃癌患者,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等,也在胃癌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
预防胃癌,关键在于消除致病因素。对于 Hp 感染,建议进行根治性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PPI) + 铋剂 + 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疗程 10 - 14 天。改善饮食习惯也至关重要,应减少高盐、腌制食品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饮食均衡。同时,对于 40 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萎缩性胃炎等高危因素的个体,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及时治疗。
来源:河南医学科普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