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16 日,伴着银饰锻造的清脆回响与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正式启幕,贵州非遗数字典藏馆也于当日亮相。
九月的贵州,赤水河波光粼粼,河畔的酿酒师傅正屏息凝神“看酒花”——这门延续千年的技艺,是茅台酒流淌至今的文化根脉。
与此同时,数百里外的丹寨,网友们正操控虚拟化身轻触苗绣的细腻纹路,耳畔萦绕着侗族大歌的婉转天籁,在数字世界里与古老非遗相遇。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开幕式现场
9 月 16 日,伴着银饰锻造的清脆回响与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正式启幕,贵州非遗数字典藏馆也于当日亮相。
这个由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公益支持搭建的云上展馆,正以科技为桥,打破地理与时空的阻隔,让贵州大地上散落的非遗瑰宝,从深山巷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人人可感、可触、可互动的文化体验。
作为贵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之一,茅台的角色正在悄然转变:它不再仅仅是一瓶美酒的提供者,更以文化创新为笔,将贵州的奇山秀水“装”进酒瓶,让沉睡的古老非遗 “飞”上云端。
循着“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的千年智慧,茅台深度唤醒并重塑贵州的山水灵韵与人文底蕴,只为向消费者递出一份全新的“生活方式”——在酒香里读懂山水,在非遗中触摸文明。
把山水酿进酒瓶:做“可带走的风景”
在贵州非遗数字典藏馆发布前一个月,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创产品发布活动已在贵州多地启幕——贵州茅台酒(黄小西吃晚饭)系列文创产品在黄果树大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苗寨(主会场)、赤水丹霞、万峰林景区、梵净山六大知名景区联动发布。
贵州茅台酒(黄小西吃晚饭)系列500ml规格产品
贵州,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茅台酒,作为贵州的文化名片之一,承载着深厚的酒文化底蕴。
黄果树飞瀑倾泻瓶身,小七孔碧波漾于琉璃,西江苗寨灯火跃然釉面……“黄小西吃晚饭”系列文创产品化作立体画卷,将贵州六大景区凝为可收藏的风景。
不同于传统文创产品的碎片化取材,茅台聚焦贵州酒旅融合,围绕“从卖酒到卖生活方式”构建起系统性战略——
功能重构:打破单一饮用属性,从消费者真实需求出发,构建“社交馈赠—记忆珍藏—文化收藏”的多维价值矩阵,使文创产品超越酒本身,成为情感记忆与生活态度的表达。
文化整合:不同于传统文创产品的碎片化取材,“黄小西吃晚饭”系列整合贵州六大顶级文旅资源,使产品成为贵州地域文化的“流动读本”,拉近消费者的距离,深化文化厚重感。
情感共鸣:通过“黄小西吃晚饭”的烟火气场景,化解高端白酒的距离感。瓶身插画以艺术语言唤起人们对诗意栖居的向往,让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
贵州茅台酒(黄小西吃晚饭)系列100ml规格产品
市场以数据回应这场“文化表达”。该系列产品在i茅台APP上线5分钟即售罄,100ml小瓶备受游客青睐——在小七孔景区,常见年轻人手持小酒瓶,漫步青石路上小酌,“轻便易携,还能把贵州味道带回家”。500ml装则成为商务宴请与家庭聚会的新选择,“用它待客,聊的不只是酒,更是贵州的山水故事”,一位贵阳消费者如此表示。
当物质消费迈向精神消费,仅凭“好酒”已难以打动人心。人们购买的不仅是酒,更是酒所承载的生活想象——是“黄小西吃晚饭”背后的日常烟火,是贵州山水间的诗意栖居。
“黄小西吃晚饭”的巧妙,正在于将这种想象具象为可触可感的产品,让“诗与远方”装入酒瓶。本质上,这是茅台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洞察——从满足“饮用”到实现“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文化品牌学者、十二届贵州省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主任、原贵州日报报刊社社长赵宇飞评价道:“贵州茅台酒(黄小西吃晚饭)是文化融合创新体现了非遗技艺的现代表达,在包装设计中巧妙融入蜡染、苗绣、银饰锻造等贵州非遗元素纹样,使古老技艺在当代产品上焕发新生,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活态传承’的市场化路径。”
让非遗“飞”上云端:随时随地可体验
在丹寨非遗周开幕的热闹现场,随着原生态银器敲击声和侗族大歌旋律缓缓交融,屏幕上亮起了“贵州非遗数字典藏馆”的启动画面——一个虚拟苗寨青山环绕,精美的非遗技艺仿佛指尖可触,与现场靛蓝色的蜡染锦绣相映生辉。这座新生的“云上展馆”,成为了科技赋能文化的有力见证。
“贵州非遗数字典藏馆”上线仪式。 彭妲 摄
作为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重点项目,该数字典藏馆在贵州省文旅厅指导下,由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学术指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以数字技术重新勾勒非遗传承的边界。
据悉,展馆以“活化非遗传承,展现贵州魅力”为内核,通过数字孪生、VR、AI等技术,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互动操作、文化传播与教育以及数字成果转化等功能,让贵州非遗实现永久保存与共建共享。
用户可操控数字人“漫步”虚拟空间,四大分馆如同四扇通向贵州非遗世界的门,使深藏民间的文化瑰宝,首次以可感、可触、可互动的方式,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进入数字典藏馆,用户首先要为自己选择一个数字人形象——或许是身着苗族银饰的姑娘,或许是身着侗族服饰的男孩。操控数字人行走于贵州风情场景中:穿越吊脚楼林立的街巷,瞥见山间清溪,跳跃时俯瞰云雾梯田。趣味交互设计,精准契合年轻群体的偏好。
四大分馆增强沉浸式体验:
“戏曲风采”馆还原贵州乡村小剧场,点击可观看高清戏曲视频与传承人纪录片,使用户在欣赏唱腔之余,读懂非遗背后的坚守。
“舞韵飞扬”馆将舞台设于山林之间,用户操控数字人“登”上山顶,可见民族舞者翩跹起舞,苗族飞歌、侗族大歌韵律流淌。
“匠心守艺”馆最具“烟火气”,展示多项非遗技艺及其背后的故事,以“体验+科普”方式,让用户轻松读懂传统工艺。
“乐动心弦”馆以潺潺虚拟河流为景,河岸点缀吊脚楼、竹林,河中设置多处虚拟大屏,滚动展示贵州非遗音乐。
数字展馆带来的不仅是传播革新,更是传承路径的创新。正如观察人士指出:“贵州非遗数字典藏馆的上线,为非遗插上翅膀,使文化瑰宝突破地域与时间限制。”
茅台的新实践:不止卖酒,更要酿“生活”
就在丹寨非遗周开幕前几天,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在第二届中国酒文化大会暨2025“中国酒文化月”启动仪式上,明确表达了核心观点:文化是中国白酒发展的血脉与灵魂。行业变革期,更应以敬畏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开放姿态推进创新与合作,共谋发展新篇。
他特别呼吁行业共同推动从“卖产品”转向“卖生活方式”,从“产品交易”升级为“情感连接”,以文化力量引领产业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段话也清晰描绘了茅台自身的转型路径: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文化为引擎,将“以酒成礼,以酒养老,以酒成欢”的千年古训,转化酿造为具有“茅台印记”的生活方式新范本。
在这一战略框架下,茅台与贵州文旅的深度联手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黄小西吃晚饭”文创产品和“贵州非遗数字典藏馆”正是落地生根的两颗重要种子:一则让自然化身于舌尖和掌心;一则让人文穿越时空在云端闪亮。
茅台的实践,也为文旅融合提供了“贵州样本”:不是简单印制风景,或流于形式的表演,而是紧扣“文化共鸣”触动人心——无论是瓶身上的手绘插画,还是数字馆中的传承人故事,都不是符号的堆砌,而是有温度的情感连结。
贵州人在推荐“黄小西吃晚饭”时,可自然而然地展示家乡的山水与人文。茅台酒酿制技艺本身即为国家级非遗,当美酒与文创结合,连非遗传承人也感慨“传统技艺也能这么潮”。对游客而言,茅台的实践更让文旅融合有了“记忆点”,一瓶文创酒、一座云展馆,使旅行成为可延续的体验。
公益行动则是战略中温暖的一环:茅台公益基金会发起“中国茅台·国之栋梁”文化传承公益行动之贵州青年非遗匠师培育计划,投入100万元公益资金,通过研培与主播孵育,培养一批“懂技艺、会直播、能传播”的非遗技能主播,搭建贵州非遗线上传播与销售平台,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
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使茅台文化得以跨越时空,展开了一场与土地、文化和社会共生的发展实践。这正是茅台“卖生活方式”的价值内核,更是《茅台玖章》“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的价值观得以具象化。
活动现场
正如观察者所言,贵州高站位、前瞻性地提出“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的战略理念,为酒业发展开辟新场域、新境界。茅台知行合一,以创新为笔,以文化为墨,正绘就出融山水之灵、文化之魂的醉美画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勋
编辑 刘显玉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周清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