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美国专利局通过必品阁的饺子外形专利申请时,山东大娘们集体戴上老花镜——数起了自家饺子的褶皱数。毕竟按照专利描述,底部平坦、顶部隆起、14-16道顺时针螺旋褶的饺子造型,怎么看都像是从中国家庭厨房偷师的作业。
当美国专利局通过必品阁的饺子外形专利申请时,山东大娘们集体戴上老花镜——数起了自家饺子的褶皱数。毕竟按照专利描述,底部平坦、顶部隆起、14-16道顺时针螺旋褶的饺子造型,怎么看都像是从中国家庭厨房偷师的作业。
专利界的"抢凳子游戏"
必品阁这波操作堪称食品界"申遗大师",从香蕉牛奶瓶到泡菜坛子,如今连饺子褶都成了战略资源。其专利描述精确得令人发指:"褶皱数量14-16道,螺旋收口需顺时针",让网友调侃:"以后包饺子得带量角器,褶子数超了要交'创意税'?" 更绝的是,该品牌在海外坚持使用韩语"Mandu"而非国际通用的"Dumpling",活像给饺子办了张"文化身份证"。
历史学者翻出文献打脸:Mandu与汉语"馒头"同源,14世纪从元朝传入高丽。而四川博物院的东汉庖厨俑面前,早已躺着酷似饺子的面点。不过商业战场从不论资排辈——正如土耳其mantı、哈萨克mänti都在争夺"面点起源权",必品阁靠着1万亿韩元销售额,硬是把饺子做成了全球生意。
商超里的"降维打击"
走进美国Costco冷柜区,必品阁用三招完成逆袭:把饺子增肥200%、给每个褶子标价、教老外开发"韩式吃法"。24只装王饺子卖到32元,配菜从抱蛋煎饺到泡菜火锅,让中产主妇们心甘情愿为"仪式感"买单。反观传统速冻饺子,还在"3分钟糊弄餐"的赛道卷生卷死。
靠着这手"高端化改造",必品阁在欧美杀疯了:美国市场超越日本Ling成超市一哥,法国主妇学着韩剧做饺子锅,德国健身党视其为"轻食代餐"——尽管油煎饺子的热量堪比汉堡。
专利背后的"三星味"商战
必品阁母公司CJ集团,堪称食品界的变形金刚——旗下既有造星工厂Mnet,又掌控着多乐之日面包帝国。这次专利行动,与其说是文化保卫战,不如说是给饺子穿上"防弹衣":用法律护城河抵御竞争对手,顺便给"韩式饺子"贴金。
不过Google专利库里的7700项饺子专利,暴露了全球面点战争的荒诞:中国发明家注册过"露馅饺子"工艺,日本研发过"自热型荞麦饺子",意大利人甚至为饺子(Ravioli)申请过3D打印专利。相较之下,必品阁的14道褶反而显得朴实无华。
中餐界的"反围剿"
面对专利大棒,中餐馆老板们连夜开发出"叛逆包法":13褶的招财饺、17褶的富贵饺、麻花辫收口的锦鲤饺。深圳某食品厂更祭出杀手锏——推出"随机褶皱盲盒饺",配标语"吃到的每道褶都是惊喜"。
法律专家则搬出"传统知识抗辩":东汉庖厨俑面前的饺子,可比专利申请早了1800年。有网友提议成立"中华面点专利联盟",把韭菜盒子、小笼包全注册一遍,"让韩国人吃煎饼果子都得交版权费"。
这场闹剧最戏剧性的,或许是专利本身成了最佳广告——TikTok上"数褶挑战赛"播放量破亿,中国大妈直播包17褶饺子被捧成非遗大师,美国留学生组团代购"侵权风险款"水饺。正如网友戏言:"感谢必品阁,让全世界发现中国饺子原来有108种变形。"
当CJ集团用专利书写商业传奇时,山东某饺子馆默默挂出新招牌:"本店出品15.5道褶——半道留给宇宙起源。"
来源:傲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