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甲黄元申:41岁当和尚,妻子独自养2娃,父母的悲痛藏着眼泪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6:59 3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方丈编辑| 幸运初审| 天坛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一个在香港娱乐圈红得发紫的武侠明星,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选择出家当和尚,这听起来是不是像天方夜谭?黄元申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人。

他演的霍元甲让无数观众热血沸腾,可他自己却在41岁那年毅然决然地走进了寺庙。

妻子史倩予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父母眼泪汪汪地看着儿子剃光头发,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

黄元申的人生轨迹简直就像一部励志电影。

他祖籍重庆,小时候跟着家人搬到了香港。

那个年代的香港,穷人家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真的不容易。

黄元申从十几岁开始就得出去打工养家,什么活都干过:点心店的伙计、送外卖的小哥、工地上的杂工。

别看他干的都是苦活累活,这小子心里有个武侠梦。

每天再累,他都要抽时间练武。

那会儿没有什么正规的武馆,就是跟着师傅在公园里、天台上比划。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元申的武艺越来越精进,身体也练得结实有型。

70年代初,黄元申的弟弟做了一个改变哥哥一生的决定。

他偷偷给黄元申报名了香港无线电视台的训练班。

说起来也巧,黄元申本来对演戏没什么概念,可是一试镜,导演们眼前一亮:这小子不仅长得帅,武艺还这么好,简直就是天生的武侠明星料。

进了无线之后,黄元申像开了挂一样。

70年代中期,他接连出演了好几部热门武侠剧。

观众们发现,这个演员不用替身,动作干净利落,打斗场面看着就是痛快。

1976年,他在《绝代双骄》里演小鱼儿,那个鬼灵精怪又武艺高强的角色被他演得活灵活现,观众们记住了这个名叫黄元申的小生。

1981年,黄元申做了个重要决定,从无线跳槽到了亚视。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有点冒险,无线是老大,亚视算是挑战者。

可是黄元申在亚视得到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角色——霍元甲。

拍《大侠霍元甲》的时候,黄元申已经有了不少表演经验,可这部戏还是让他倾尽全力。

霍元甲这个角色不好演,既要有武林高手的威风,又要有爱国义士的热血,还要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黄元申把自己对武术的理解、对家国情怀的感悟全都融入到了角色里。

剧播出后,效果简直爆炸。

不仅香港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内地观众更是被霍元甲的故事深深震撼。

那句"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主题曲传遍了大街小巷,黄元申也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走到哪里都有人认出他,小孩子见了他都要比划两下霍元甲的招式。

这种红火程度在今天看来也是难以想象的。

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社交媒体,一部电视剧能让一个演员红成这样,说明这部戏真的深入人心。

黄元申从一个香港的小演员,变成了两岸三地都知名的大明星。

成名之后的黄元申,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片约不断,钞票大把地进账,走到哪里都是闪光灯和尖叫声。

按理说,这样的生活应该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可黄元申却开始失眠了。

80年代后期,黄元申的失眠越来越严重。

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脑子里总是想着各种事情:明天的通告、下个月的拍摄、观众的期待、媒体的关注。

这种压力对于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人来说特别沉重,他怕自己做不好,怕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那时候的娱乐圈竞争激烈,今天你是当红明星,明天可能就被新人取代了。

黄元申虽然因为霍元甲这个角色站稳了脚跟,可他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不安全感。

这种焦虑让他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差,白天拍戏的时候经常精神不集中。

医生给他开了安眠药,可效果并不理想。

黄元申开始思考,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他想要的吗?名气、金钱、掌声,这些外在的东西给他带来的更多是压力而不是快乐。

他开始怀疑,自己这样拼命地追求成功到底是为了什么。

1984年,黄元申遇到了一个对他影响极大的人——林国雄。

林国雄是个佛门弟子,为人温和智慧,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

两人初次见面,林国雄就看出了黄元申内心的困扰。

林国雄没有急着给黄元申讲什么大道理,而是静静地听他倾诉。

黄元申把自己的烦恼、困惑、压力都说了出来。

林国雄点点头,告诉他:人生如梦,名利如云,真正的快乐不在外求,而在内心的宁静。

这番话对黄元申来说就像醍醐灌顶。

他开始跟林国雄学习佛法,读佛经,理解佛教的智慧。

佛教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物所扰,这正是黄元申所缺乏的。

他发现,当自己静下心来念经打坐的时候,那种焦虑和不安竟然慢慢消失了。

黄元申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人,他一旦认定了什么就会全身心投入。

他开始严格按照佛教的教义生活,吃素、打坐、念经。

家人看到他的变化,开始也觉得这样挺好的,至少他不再失眠了,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黄元申能有今天的成就,背后有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史倩予。

史倩予是台湾的影星,长得漂亮,演技也不错。

两人结婚后,她基本上就把重心放在了家庭上,全心全意地支持丈夫的事业。

史倩予是个非常贤惠的女人。

黄元申在外面拍戏,她就在家里打理一切,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

两人有了一儿一女,史倩予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她知道丈夫工作压力大,从来不在他面前抱怨什么,总是温柔地体贴着他。

当黄元申开始信佛的时候,史倩予也表示理解和支持。

她虽然不是很懂佛法,可看到丈夫因为信佛而变得平静,她也觉得这是好事。

她甚至陪着黄元申一起吃素,一起去寺庙烧香拜佛。

可是史倩予万万没想到,丈夫会走得这么远。

从开始的信佛,到后来的深度投入,再到最后的出家念头,黄元申的变化让她既担心又无奈。

她想劝,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劝。

这个善良的女人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内心的煎熬。

1989年,41岁的黄元申做了一个震惊整个娱乐圈的决定——出家为僧。

这个消息传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是谣言。

一个正值壮年、事业如日中天的大明星,怎么可能突然出家?

可事实就是这样。

黄元申在香港大屿山的宝林寺剃发为僧,法号衍申。

剃发那天,他的家人都来了。

史倩予强忍着眼泪,看着丈夫的头发一缕缕地掉在地上。

孩子们还小,不太明白发生了什么,只是觉得爸爸的样子变得好奇怪。

黄元申的母亲哭得最伤心。

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好不容易有了出息,有了名气,有了钱,为什么要放弃这一切去当和尚?她抱着儿子哭,求他不要这样做,可黄元申的决心已定。

父亲的反应更激烈。

他完全无法理解儿子的选择,认为这简直就是疯了。

在那个年代,出家在很多人眼里就是逃避现实,是对家庭不负责任的表现。

父亲气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不停地问:儿子这是怎么了?

父母眼中的不孝子

黄元申出家的决定,对他的父母来说就像晴天霹雳。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黄元申已经有了孩子,可出家就意味着要断绝世俗的一切关系,包括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母亲是个传统的中国女人,她一辈子的骄傲就是有个出息的儿子。

看着电视里儿子英姿飒爽的样子,她总是忍不住跟邻居炫耀。

现在儿子突然要出家,她觉得自己的天都塌了。

她哭着问黄元申:"我和你爸老了怎么办?你这样做对得起我们吗?"

父亲更是愤怒。

他觉得儿子这是在逃避责任,是自私的表现。

"你有妻子,有孩子,有父母,你这样一走了之,让我们怎么办?"父亲的话句句都戳在黄元申心上,可他已经下定决心,不想再被世俗的牵挂束缚。

这种家庭矛盾让黄元申也很痛苦。

他不是不爱家人,只是他觉得只有这样做,他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

他试图向父母解释佛法的道理,可老人家根本听不进去。

在他们看来,儿子就是被佛教给"洗脑"了。

黄元申知道自己的决定伤害了家人,可他已经无法回头。

那些年的成功、压力、焦虑,让他对世俗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厌倦。

他觉得只有在寺庙里,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结语

黄元申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千。

一个从底层奋斗出来的明星,在拥有了名利双收的生活后,却选择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他的出家不仅仅是个人选择,更是对那个浮躁年代的一种反思。

史倩予独自承担起了抚养孩子的重任,父母含泪接受了儿子的决定,这个家庭因为黄元申的选择而承受了巨大的代价。

每个人都有追求内心平静的权利,可这种追求的代价有时候真的很沉重。

来源:麟史通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