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中医挂号费27块,三味中药救人命,拒绝涨价:穷人咋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7:05 5

摘要:是个人就怕开刀,赵女士也不例外。她犹豫再三,最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挂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志远医生的号。

一、先说个“神”得不像真事儿的病例 。

2012年,家住济南历城区的赵女士,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张志远老先生的诊室。

她刚被外地一家三甲医院建议“立刻手术”,因为子宫里长了个3厘米多的肿物,日久了怕有癌变的可能。

是个人就怕开刀,赵女士也不例外。她犹豫再三,最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挂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志远医生的号。

去之前她一直心存疑虑:西医说是必须开刀的病,光靠中医中药能治好吗?

“伸手。”诊桌后的老中医声音虽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赵女士赶紧把手腕搁脉枕上,这时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曾听祖母说过——“医者三指通鬼神”,看着眼前的耄耋老医生,说不定他真的能把自己的病治好呢。

正想着,只听老医生不紧不慢地说:“东西长在子宫后壁,偏右,像枣核。”

赵女士猛然愣住了,难不成他长了双透视眼,看到了自己包里的B超单?

上次那家三甲医院报告单上写的就是“子宫后壁可见3.2×2.8cm低回声结节,形态规则,边界清晰。”

“神了,真是神了!”赵女士兴奋地高声道:“张老……您怎么知道?”

老人却没抬头,抓起处方“刷刷刷”地写了三味药:桂枝、茯苓、牡丹皮,三味药,七剂。写完把药方往她面前一推:“去抓药吧,吃完再来。”

这次的药费总共花了八十七块六毛。

两周后她再来时,手里攥着新的B超单,肿物没有了。

这两张B超单,赵女士都一直保留着,后来拍成照片发在网上,成了张志远老先生“指下诊瘤”最广为人知的证据。

这件事也在病友群里传疯了,有人说张志远的手指能看透皮肉,有人说那三味药是仙家配伍…… 也有人说:“这个老中医不简单,仅凭三根手指,就能轻易断人生死。行医数十年从来没有失过手。甚至连医院精密的仪器,都不如他三根手指断得精准。”

他们不知道的是,张志远拿手的不光是妇科,他经过多年钻研学习,博采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对各种疑难杂症都有诊疗办法。用他的话说就是“只要脉诊对、药到位,就没有不治的症”。

同行们也都说他:虽然是‘妇科大夫’,却一切妇科检查他都没有,他也不做,他就靠三根手指头,就能探出你子宫里边长什么东西。

后来大家碰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向张老请教。久而久之,竟形成了“若有疑,问志远”的局面。

二、再讲一个“三味药”的故事。

2010年,德州女教师李娟第一次见到张志远时,是被丈夫用轮椅推进来的。此时她的手腕细得像芦苇杆儿,血红蛋白只有6克——四年功能性子宫出血,北京上海的大医院跑了个遍,激素吃到满月脸,刮宫刮到宫颈粘连,最后医生摊着手说:“切子宫吧,保命要紧。”

李娟吓得“呜呜”哭,说什么也不肯做手术,听人说张老是妇科领域的“医学圣手”,就像是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口渴不?”张志远没看她带来的厚厚一摞化验单,反而端给她一杯褐色的水。

李娟抿了一口,眉头不自觉地拧到一起。这水怎么带着点土腥味?细品后似乎又有些焦香。

“灶心土煮的水,能安脾。”张老说着搭上脉,眉头忽然蹙起,像摸到了什么硌手的东西:“你这脉啊,像久旱的田,裂纹都能跑马了。”

然后他开出了三味药:黄芪、地黄、三七。七剂,一共才一百多块钱。

“七剂,每天寅时煎药,卯时服用,记得用砂锅。”张老叮嘱道。

药吃到第三天的时候,李娟惊喜地发现血止住了。不光夜里能睡个安稳觉,睡衣也干干净净。一个月后去医院复查,血红蛋白竟然升到了11克。

后来她给张志远寄了本自己写的诗集,扉页上写着:“给您凑个诊费,我只会写诗。”

张老把书摆在《黄帝内经》旁边,常翻到那首写药香的诗:“黄芪煮水三分暖,地黄入梦五更寒,最是三七解人意,偷将瘀血化青山。”

那么,张志远老先生是如何修得神医妙手的呢?

三、行医几十年,诊费只收27元。

张志远1920年7月生于山东德州,祖父张维新、父亲张梦如均为当地名医。他幼承庭训,自幼习诵《黄帝内经》《伤寒论》《医宗金鉴》等经典,接受私塾教育长达17年,打下深厚的传统文化与医学根基。

1944年,张志远在德州开办中医诊所,正式悬壶济世。

在他从医的70多年中,为了检验各种草药的效果,也曾独自背着干粮走遍深山老林,从最开始只精通妇科到最后疑难杂症无所不通。

张老一生淡泊名利,常说:“救死扶伤是医者本分,医德是医者之魂。”虽有高超的医术,但几十年来,他的诊费一直坚持27元。

张志远坐诊的地方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最靠里的那间小屋。门常年半掩,门口贴着一张A4纸,打印着“张志远 周一三五上午”。

纸已经褪成灰白色,右下角被胶带反复粘过,翘起了毛边。鉴于初出道的年轻医生诊费都在十元以上,而张老的挂号费却一直是27元,医院几次想给他涨到300元,老头儿一句话怼回去:“涨了,穷人挂不起。”

此时,他正给一位菏泽来的老太太开方,听完涨价理由,把笔一放,指着老太太脚边的篮子,里面装着刚从地里收的花生:“这是她的诊费,你收吗?我90多了,钱够用。你们要涨,就把我号停了。”

而且他还一边把脉一边问老太太:“路费贵不?”

说完从抽屉里抽两张零钱塞过去:“拿去买点鸡蛋补补。”

学生们想替他垫,他摆手:“你们年轻,用钱地方多,我老了,国家给工资。”

张志远诊桌右手抽屉里,常年塞着一沓零钱,五块、十块,遇到农村来的复诊病人,他就抽出来给两张。他还每月让老伴去银行换新的,旧钞太脆,怕病人接过去撕烂。

这事后来传出去,成了济南医疗圈里的“名场面”。

想涨价的人走了,学生们却在诊室门口哭了。他们知道老人的退休金每月八千多,却总穿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师母说那是1983年做的,袖口磨破了就加圈边。有回校庆,校领导要给他做新西装,老人摆摆手:“衣服能蔽体就行,药材不能掺假啊。”

就这样,张志远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成为中医界德艺双馨的典范,并且还具备渊博的学识。

四、张志远肚子里装的书,比图书馆还“邪乎”。

20世纪 80 年代,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古籍部炸开了锅,一部明代万历年间的《济阴纲目》被虫蛀了五页,三百多字的医论成了天书。古籍修复专家束手无策,校领导忽然想起那个总在图书馆抄书的老教授,于是马上派人去请张志远。

谁知张老来了后,竟让众人目瞪口呆,

以下是收费部分

张志远被请来后,当场背出原书相应条文,并指出缺失内容为明代医家对宋代陈自明理论的拓展,随即逐字口述补全。

全场人听得目瞪口呆,因为张老背诵的不仅是缺页内容,还夹杂着宋代陈自明的批注、元代朱丹溪的评点,甚至还有几处用德州方言标注的“祖传心法”。

后来校医馆的王馆长拿着复印件去北京比对,发现与国家图书馆藏的孤本一字不差。学校要给他奖金,他摆摆手:“书是公家的,我就当复习功课。”

有人问他怎么记得那么清楚,老人指着天上的星星说:“北斗七星对应人体七窍,二十八宿配着经脉流注,医书里的字不是死的,是活的气血。”

“当年我师父教我,读书要‘过眼入心’。这书里藏着一百三十七个产妇的命,丢一个字都是罪过。” 张老如是说。

他还经常带领学生们一起“复习”功课,会带着学生把《伤寒论》398条原文逐条讲一遍。
讲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条时,他让所有人大声背:“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学生们偷传,张老年轻时能背整部《本草纲目》,连药图都能画下来,有回讲“何首乌”,竟能说出哪年哪月在泰山哪个坡挖到的野生首乌最有灵性。

当然,他也有“凶”的时候。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世尊为“医圣”。可如果学生们胆敢在张志远面前直呼“张仲景”时,他就会两眼一瞪:“没规矩!要叫先师。”

而他自己在讲课、写文章时,凡提到张仲景时,也必加“先师”二字。

学生们虽背后叫他“张凶”,但是打心底里佩服:“老师守的不是旧礼,是对学问的敬畏。”

五、从最初的只擅长妇科,到应对各科疑难杂症

张志远是医药世家出身,很小的时候,他就受到家人的耳濡目染,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17岁的时候,他除了学习功课之外,其余所有的时间,几乎都是用来看各种医学著作。

在天赋与努力的加持下,小小年纪他就已经练就了一身精湛的医术。

随着他日益长大,行医经验愈加丰富,但是他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为了能够积累到更多的临床经验,张志远便怀着虚心求教的心态游历山川,亲自登门拜访了数百位名医。

为了掌握一些特殊草药的特性与药效,年轻时的张志远勇攀陡峭高山涉过汹涌江河,亲自实地考察以身试药。

正因如此,张老从最初的只擅长妇科,逐步达到能应对各科疑难病症。

而且张老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来医院坐诊,并且只要到了他要出诊的那一天,他都是提前到达诊室,从未迟到过。就是这样一个习惯,张老这一坚持就是70多年。

张老一周出诊4天,其余时间老人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他经常会参加一些医学讲座。只要是张老讲课,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

多年以来,张老也著述了多部医学著作,发表了近400篇医学论文,为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终成为中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尽管张老医术高超,令无数患者以及他的学生们敬佩不已,然而老人却十分低调,从不炫耀自己过人的医术,好多病人也是慕名而来。

这天,诊室里来了一位加拿大的华侨,他说:“我是从加拿大来的,我哥哥在济南,以前也犯过头痛,他曾找张老师看过病,现在我头痛得厉害,张老师……”

原来,这位华侨一直定居在加拿大,长期受到头痛的困扰,晚上经常疼得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但他已经去了加拿大最好的医院,做了大大小小各种检查,到最后竟然连病因都没有找出来。

几天前,他回到山东老家,跟家人说起自己的病症,哥哥立马说:“你该去找张志远老先生看看。”

华侨这才知道了当地还有这么一位国医大师,且医术高超。于是他马不停蹄地来到张老的诊所。

华侨跟张老诉说:“四年前的一天,我头痛欲裂去医院就诊,那个国外医生说我是神经性疼痛,给我开了好多贵重的止痛药,这药我吃了三年,可头痛的毛病依旧没好,每次疼起来都要人命。”

张老点点头,照例伸出三根手指,轻轻搭在他的手腕部。

把脉了一会儿,老人给他开出了三副药。

华侨回家后,依照张老说的方法煎熬,三副药下肚,效果立竿见影,头再也不疼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国外花了大几千都没治好的病,在张老这里却花了不到100块钱就药到病除。

“张老,您可是神医啊!”前来感谢张老的华侨掏出个红包,张老却瞪了眼:“医者不是神仙,是摆渡人。”

张老就是这样“以己为橹、以爱为帆”,挡在死亡和患者之间,让他们先上岸。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是叮嘱学生们:“中医这条船,我划到岸了。桨交给你们,别划歪。”

六、生命最后时刻的坚守。

2014年10月,张志远先生被查出胃癌,需要手术治疗。

术前头一天,门诊的排班表上仍有“张志远”的名字,他依旧来坐诊。

这天他最后一个病人,是从北京赶来的IT工程师。自述失眠三年,吃安定片无数,连记忆力都衰退了。

张志远静静地给病人把完脉,开了酸枣仁汤加味。他写好处方,抬头看下表,笑着说:“行了,今天就到这儿吧,我明天也要‘挨一刀’,得回去洗个澡。”

学生们眼圈都红了,张老却把脱下的白大褂叠成方方正正,和处方一起递给徒弟:“明天你们来坐诊,可别学我,把脉时别皱眉头,要不病人会慌。”

第二天手术,张志远的胃被切了三分之二,住院期间,他手里还一直拿着本《伤寒论》研读。

术后第三个月,张志远又坐回诊室,只是号从30个减到15个。

学生们发现他白大褂里多了一条腹带,渗着药味。而且他的脉枕旁多了个棉垫——化疗让他的手指时常发麻。

他不说麻也不说疼,只嘱咐学生:“我手劲小了,你们搭把手,帮我按着脉枕。”

2017年的冬天,张志远98岁。由于身体的原因,他终于彻底停诊。

医院想给他办个“封诊仪式”,他笑着摆手说:“医生封什么诊,死了才算封。”

现在张志远那间诊室还空着,偶尔有不知情的患者来打听:“张老啥时候出诊?”护士就指指墙上的新告示,上面写着“张志远教授因身体原因停诊”。

2017年11月7日,张志远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98岁。

学生们按照他的遗愿,没办追悼会,只是把他的处方笺整理成册,封面上印着那句他常说的话:“医者,意也;药者,钥也。”

他们也一直记着张老说的话——“中医是济世活人的学问,不是买卖。”

张志远先生坚持临床与教学并重,一生共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或编著《中国医学史》《张志远临证七十年医话录》《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等20余部著作。

他提出“医易同源”理论,将《伤寒论》药物归纳为“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对中医学术流派与医史文献研究贡献卓著。

2017年6月,他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

在他最后的一篇日记里写着:“行医70年,救没救人,老天爷有账。我就一条:没说过一句假话,没开过一张假方。27块钱号费,够我吃个饱饭。饭吃饱了,就得干活。”

张志远的一生,始终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践行着大医精诚的真谛。

来源:V盟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