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稻秧苗期是病虫害防控的关键阶段,直接影响成苗率和后期产量。根据资料分析,需从病害识别、环境调控、农业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控等多维度综合施策,以下是具体措施:
早稻秧苗期是病虫害防控的关键阶段,直接影响成苗率和后期产量。根据资料分析,需从病害识别、环境调控、农业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控等多维度综合施策,以下是具体措施:
常见病害绵腐病:低温高湿诱发,表现为根芽基部出现白色絮状菌丝,后期变褐腐烂。立枯病:幼苗立针期至2叶期高发,茎基褐变、根部腐烂,伴随粉红色菌丝。青枯病:生理性病害,骤晴后秧苗失水萎蔫,整株枯死。恶苗病:种子带菌引起,秧苗徒长、叶片细长,死苗有淡红色粉状物。苗瘟:三叶期后发生,芽鞘水渍状枯死,种子带菌或稻草传播。
虫害包括二化螟、稻飞虱、蓟马等,迁飞性害虫在春季多雨时易爆发。
诱发因素气候:低温倒春寒(管理不当:秧田水深缺氧、未腐熟有机肥施用、播种过密。品种选择选用抗(耐)稻瘟病、恶苗病的品种。避免在稻瘟病老病区种植感病品种。种子处理晒种与选种:浸种前晒种1-2天,清水漂选剔除秕粒、病粒。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浸种12-24小时。
预防稻瘟病:强氯精500倍液浸种10-12小时。
苗床管理土壤消毒:30%噁霉灵或70%敌磺钠喷洒苗床土,降低立枯病、绵腐病风险。温湿度调控:播种后保持厢面湿润,1叶期浅水勤灌,寒潮前灌“拦腰水”护苗。设施育秧需及时通风,遵循“两头开门、日揭夜盖”原则。大田预处理拌种与送嫁药拌种:7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预防稻飞虱,精甲·咯·嘧菌预防烂秧病。移栽前施药:40%氯虫·噻虫嗪喷施,带药下田控制大田虫源。病害针对性用药病害推荐药剂及用法(667㎡用量)立枯病30%噁霉灵水剂1.5-2L喷雾绵腐病25%咪鲜胺乳油50-75mL + 水30L苗稻瘟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g喷雾青枯病芸苔素内酯(0.01%)+ 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虫害防治二化螟:移栽前2-3天喷洒氯虫苯甲酰胺。稻飞虱:三氟苯嘧啶或烯啶虫胺。
天敌利用稻田周边种植芝麻、波斯菊吸引寄生蜂、蜘蛛;释放稻螟赤眼蜂灭杀螟虫。植物诱抗剂施用赤·吲乙·芸苔或氨基寡糖素,增强秧苗抗逆性。物理阻隔农药减量: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轮换化学药剂延缓抗性。安全用药:避免高温时段施药,妥善处理包装废弃物。
通过以上措施,可显著降低秧苗期病虫害损失,培育健壮秧苗,为早稻高产奠定基础。
来源:小黄聊农村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