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犀利:美空军“午夜之锤”跨洲际空袭行动的A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6:45 1

摘要:北京时间2025年6月22日6时40分许(德黑兰时间22日2时10分许),代号“午夜之锤”的跨洲际空袭行动进入实施阶段。美国空军7架B-2隐身战略轰炸机在36小时内横跨9个时区,完成2.4万千米往返奔袭,配合海军核潜艇发射的30枚“战术战斧”,以14枚GBU-

北京时间2025年6月22日6时40分许(德黑兰时间22日2时10分许),代号“午夜之锤”的跨洲际空袭行动进入实施阶段。美国空军7架B-2隐身战略轰炸机在36小时内横跨9个时区,完成2.4万千米往返奔袭,配合海军核潜艇发射的30枚“战术战斧”,以14枚GBU-57钻地弹对伊朗核设施展开了穿透性袭击。这场融合战略佯动、跨洋协同、多域打击的行动,不仅创下现代轰炸机作战半径新纪录,更以“全球瞬时打击”的实战演示,重新定义了远程精确打击的边界,其战术创新性与战略威慑力引发全球防务界震动。纵观此次行动,美国空军展现出的组织与保障能力令人瞩目,B-2轰炸机的持续突防能力和任务可靠性也得到充分验证。

美军公布代号“午夜之锤”跨洲际空袭行动的细节

北京时间6月21日13时(美国东部时间21日1时,德黑兰时间21日8时30分)左右,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午夜之锤”行动悄然启动。航班追踪软件Flightradar24报告显示,多架B-2轰炸机从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注:该基地部署有装备B-2战略轰炸机的第509轰炸联队)起飞。这些轰炸机起飞后迅速转向堪萨斯城方向,随即与在空中待命的多架KC-46A、KC-135加油机会合进行空中加油。这一举动表明这批轰炸机是以“重载轻油”模式起飞的,必须在升空后立刻加油以确保航程。诸多开源情报分析据此推测,这批数量在2至6架之间的轰炸机很可能携带有威力巨大的GBU-57钻地弹,美国空军对伊朗核设施的空中打击可能随时展开。随后,几乎所有开源情报从业者都紧盯着这几架横越美国西部上空的轰炸机,并进一步确认其编队呼号为Mytee-21/22。北京时间21日傍晚(美东时间21日晨)及21日22时(夏威夷时间4时),航班监测软件、美国无线电爱好者等再次捕捉到Mytee-21/22编队在美国西海岸及夏威夷海域上空与空中加油机组织空中加油作业的呼叫。同时,美国国防部对外故意放风,称正在将一批B-2轰炸机从本土调往关岛,至于是否会进一步部署到关岛以西参与对伊朗行动,美国国防部不置可否。

部分军事观察者相信了美国国防部的说法。另一些虽然存疑,但也认为即使是从夏威夷出发,到伊朗的航程依然长达1.8万千米,B-2要飞20个小时,这意味着对伊朗的空袭最早也要在北京时间22日下午(德黑兰时间22日上午)才能展开。考虑到隐身战略轰炸机通常在夜间发起进攻,因此这些B-2更有可能先前往迪戈加西亚基地中转,在23日夜间再对伊朗发起攻击。

美国空军7架B-2隐身战略轰炸机万里奔袭伊朗核设施

万万没想到的是,持上述观点的军事观察者都让美国空军给骗了。真正的杀招,是和Mytee-21/22编队近乎同时出发,但全程关闭应答机、趁着夜色穿越民航航线间隙悄然离开美国上空的另外7架B-2轰炸机。这批B-2从特拉华州以南的弗吉尼亚长滩隐入大西洋上空。北京时间21日19时(当地时间21日10时),它们在亚速尔群岛进行了第一次空中加油。随后,机群穿越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继续往东进发,并在克里特岛上空进行了第二次空中加油。整个行动过程维持了极高的保密性,飞行中途不和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民航区域管制室有任何联系,各种开源航班追踪软件上没有任何显示。此外,由于B-2具备高度隐身性,沿途各国民航雷达也都没有发现这些轰炸机。

北京时间22日4时(德黑兰时间21日23时30分)左右,担负主攻任务的这批B-2接近叙利亚上空,随后大概率从空防形同虚设的叙利亚进入中东地区。接下来,行动进入最为关键的穿透攻击阶段。此时,美国空军、海军的辅攻部队也活跃起来。据称有多架美国空军、以色列空军的F-35A/I战斗机,从美国驻沙特的苏丹王子空军基地、以色列本土起飞,为B-2主攻机群实施空中护航。这批F-35A/I战斗机对伊朗西部空防实施了大规模电磁压制,对可能开机的伊朗防空系统再度实施了防空压制。同时,部署在伊朗近海的美国海军“佐治亚”号巡航导弹核潜艇也开始了行动,向伊朗连续发射了30枚“战术战斧”潜射巡航导弹,打击目标是伊斯法罕附近的铀早期处理工厂。

北京时间22日6时40分许(德黑兰时间22日2时10分许),主攻福尔道核设施的B-2突防成功,抵达福尔道核设施上空,随即开始了投弹作业,位于库姆的伊朗通讯社记者听到了福尔道核设施方向传来的几声轻微的爆炸声,整个袭击过程可能持续了20分钟左右。此外,至少有1架B-2轰炸机主攻纳坦兹核设施,并向被猜测存在地下设施的位置投放了2枚GBU-57,时间可能是德黑兰时间22日凌晨2时40分左右。美军宣称,对伊朗实施的空袭前后持续了仅40分钟。袭击结束后,主攻机队的7架B-2掉头从伊朗西部离开伊朗领空,沿原路回到地中海上空,全程未被伊朗发现。

空袭中使用的GBU-57钻地弹

一直到北京时间22日14时(西班牙时间22日8时),西班牙民航位于塞维利亚的区域管制室收到信号,才发现这批正在返航途中的B-2,并确认该批担负主攻任务的B-2总数为7架,此时距B-2攻击福尔道核设施已过去7.5个小时。随后,这些B-2又连续飞行了十多个小时,大约在北京时间23日凌晨(美国东部时间22日下午)全部返回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行动总时长据称达36小时,总航程达2.4万千米。

美国海空军对福尔道、纳坦兹、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的打击结束后,西方商业卫星情报公司立即行动起来,对伊朗核设施进行侦察拍照,试图使用卫星照片来对伊朗核设施打击后的状态进行评估。效率最高的是MAXAR商业卫星图片公司,该公司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7时(德黑兰时间22日12时30分),放出了首批遭受打击的福尔道核设施卫星照片。照片标示时间显示,MAXAR所属侦察卫星在德黑兰时间22日9时11分就进行了第一轮拍照,此时距打击结束仅6个小时,而从拍照到出图上网,也仅花费4个小时左右,体现出西方商业侦察卫星公司极高的战果评估效率。

从MAXAR公司放出的设施受损情况分析,B-2对纳坦兹核设施的打击非常精确:2枚GBU-57极为准确地命中了被认为存在地下设施的地面部分,而且,两枚钻地弹似乎做到了两弹同时弹着,在地面上打出一个直径大于5米的大洞。地面上没有发现爆炸的冲击印痕,但有一些爆炸和燃烧的烟灰向下风向播撒,证明这2枚GBU-57击穿表土后,在地下结构内发生了爆炸,爆炸抛射物沿盛行风向飘散。此外,美国海军发射的“战术战斧”巡航导弹还毁坏了纳坦兹核设施的部分表面建筑。从B-2的打击效果看,如果在打击区域内确实存在地下结构,则这2枚GBU-57的打击是基本成功的。而两弹同时命中一点,前弹开口、后弹沿着前弹开口继续钻地的打法,更是体现出了美国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高超的投弹技术。当然,如果美国和以色列掌握的纳坦兹核设施地下结构信息有误,投弹没有准确命中核设施地下结构穹顶,那么投下的2枚GBU-57将毫无作用。

MAXAR公司放出的轰炸前纳坦兹核设施卫星图

MAXAR公司放出的轰炸后纳坦兹核设施卫星图

相比纳坦兹核设施,B-2对福尔道核设施的打击争议颇多,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打击精确性。在打击结束后,“欧洲气象卫星”-9号首先观测到了福尔道核设施的红外异常,但标注的红外异常点却离核设施主体远达数千米,让人质疑B-2是否真的炸准了核设施。随后MAXAR公司拍摄的卫星照片则显示,B-2确实炸准了福尔道核设施的山体,并在山体岩层上开出了6个大洞,这多少让外界有些诧异。毕竟,B-2选择的投弹点,理论上是福尔道核设施最为强固的部分,其顶部的花岗岩、岩土山体厚度可能高达120米以上,即使是GBU-57钻地弹,对于岩土层的钻地能力也仅有60米左右,直击最强固的部分确实超乎所有人预料。

不过,随着福尔道核设施历史卫星照片的出现,B-2打击福尔道核设施的弹着点很快得到了解答。观察2009年正在建设中的福尔道核设施卫星照片可以发现,在美军打击的弹着点位置,出现了类似施工坑道和通风井一样的结构,而施工结束后,这些通风井似乎进行了封闭并加装了盖板。不过,作为先开掘、后回填的结构,施工坑道/通风井相比结构完整的山体,强度明显要低。此外,既然伊朗能选择在这里开凿施工坑道,也证明经过地质勘探后,这一部分山体强度不高。如果伊朗在回填施工坑道时,没有认真使用钢筋混凝土回填并夯实,而是仅仅使用岩土回填,或者伊朗没有回填这一坑道,而是将其作为通风井使用,那么这里就会成为福尔道核设施防护上的一个漏洞。除防护上可能的漏洞外,由于此处可直接通往福尔道核设施内部,甚至可能直接通向福尔道核设施最要害的“离心机大厅”,攻击此处还可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因此,从这个角度看,B-2攻击福尔道核设施的位置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并非投弹失误或乱炸一气。

B-2确实炸准了福尔道核设施的山体,并在山体岩层上开出了6个大洞

在投弹战术上,6架B-2投放了12枚GBU-57钻地弹,却只打出6个弹孔,外界普遍认为,美军轰炸机可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轰炸战术:首先向2组通风井各投放3枚钻地弹,尽可能扩大首轮钻地爆轰的地下结构,尔后再向每组通风井中间的弹孔连续投入3枚钻地弹,实施连续钻地爆轰,最大限度提高钻地深度。结合钻地弹连续爆轰试验情况分析,4枚弹(注:攻击每组坑道通风井中央位置的1枚弹+随后连续投入的3枚弹)连续弹着的情况下,总钻地深度可能会达到单枚钻地弹钻地深度的1.8倍左右,美军采用3枚钻地弹扩大地下结构,尔后3枚钻地弹连续弹着,由于岩石表面效应有所减弱,岩体围压降低,预计4枚弹连续弹着可达到单发弹钻深的2倍左右,即可以击穿120米左右的岩土层。从这个角度看,B-2对福尔道核设施采取的投弹战术,理论上是有可能击穿福尔道核设施主体,对深埋在山体内部的核设施离心机大厅造成毁灭性影响的。

7月1日,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在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表示,福尔道核设施已经“严重受损”。尽管阿拉格齐的表态颇有争议,但美军B-2轰炸机在空袭福尔道核设施过程中对兵力和装备的极限使用,尤其是多架轰炸机多弹连续弹着的高超投弹战术,依然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空中加油的B-2隐身轰炸机

美军B-2轰炸机对福尔道核设施、纳坦兹核设施的攻击,在作战组织和兵力运用上亮点颇多。从空中战役的作战组织看,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披露称,此次代号“午夜之锤”的空袭行动,虽然主攻部队仅仅是全球打击司令部第509联队的7架B-2,但实际出动的B-2多达9架/13架(注:佯动机群数量存在不同说法)。为保障如此多的B-2行动,美军在途中另外调动了数十架空中加油机为这些B-2进行了至少5次空中加油,并调动了更多空战管理和指挥力量为这些B-2实施接续引导。在逼近伊朗本土时,美以空军还出动了以F-35A/I战斗机为主的掩护机群,辅以F-16C/I、F-15E战斗机,以及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航母(部署在阿拉伯海)起飞的F/A-18E/F战斗机和EA-18G电子战机。初步估算,为保证此次行动,美军动用的战机总规模多达100到150架,涉及从本土、亚速尔群岛、中南欧到中东的数个空军基地,以及部署在阿拉伯海上的航母,行动横跨多个战区司令部,覆盖9个时区,总时长持续36个小时,整合了远程奔袭、高空突防、防空压制、战斗巡逻等多种作战形式,最终成功将14枚钻地弹按预定打击方案投放在了准确的位置上。如此复杂的行动,不仅体现出美军B-2轰炸机部队极为扎实的训练水平和高超的战术,更彰显了美国空军组织大规模、跨洲际、多域协同作战行动的丰富经验和强大能力。同时,在行动过程中,美国空军还反向利用了现代民航跟踪软件,实施了有力的欺敌佯动。随着以Flightradar24为代表的航班跟踪软件大行其道,军用飞机在开启应答机的情况下,在此类软件上难以遁形。如美军之前那批从本土调往迪戈加西亚的B-2,就因为启动了应答机,其飞行路线、加油程序、出动规模甚至连呼号等细节都被开源情报观察者全程跟踪并分析。军事行动不仅无法保密,甚至有可能被反推出活动规律及关键技术性能。

本次行动中美军动用的战机总规模多达100到150架

正是出于上述顾虑,在“午夜之锤”行动中,美国空军来了一出“声东击西”,故意以一批向西出动的B-2开着应答机,大张旗鼓地暴露在开源情报分析人员眼前;而真正担负主攻的B-2机群却没有启动应答机,直接穿越民航飞机航线。此举虽存在民航飞行安全风险,但却有力保障了行动的保密性,导致所有的情报观察者都误判了美军真实的打击时间。对于情报获取能力不足的对手而言,美军这一佯动完全可以打其一个措手不及,充分体现出美军在近乎透明的作战环境下实施战略欺骗、反向利用开源情报工具的高超保密水平。

打击结束后的战果评估环节,西方商业侦察卫星公司、各开源情报公司迅速行动,其效率和专业性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德黑兰时间2时40分左右打击结束,仅约6小时20分钟后(德黑兰时间0时),M A X A R等商业卫星公司的侦察卫星即对目标区域进行了第一轮成像。拍照后不到4小时(即德黑兰时间13时),卫星照片便完成处理并公开发布。各开源情报机构迅速展开研判,并将相关结果上传互联网。整个过程,商业层面上公开的杀伤链评估循环只需要10小时左右,效率极高。这体现出在侦察卫星、卫星照片研判等领域,西方国家的军民融合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民间开源情报被有效融入作战体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战术运用能力。

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B-2性能依然过于先进

当然,作为“午夜之锤”行动的主角,美军B-2在服役数十年后,终于迎来了一场颇有含金量的实战:与先前那些防空能力孱弱的国家或非国家组织不同,此次B-2穿透的是伊朗历经十余年打造的、拥有多套先进防空导弹系统的防空火力网。事实证明,美国空军的联合空地战役能力、防空压制能力依然较强,将伊朗的防空火力网近乎完全压制-辅攻和掩护机群综合运用硬杀伤、软干扰等手段掩护B-2突防成功;而B-2本身也展现出了优秀的低可探测性能,伊朗的防空系统面对B-2的突防,全程没有反应,甚至连高射炮都没有进行有效的对空抗击,充分印证了B-2性能的先进性。对任何国家来说,它都是不可忽视的对手。

来源:军师军茶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