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邢台市襄都区教育局特别推出“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师德事迹展播,展现我区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崇高追求与担当,弘扬高尚师德,凝聚奋进力量。
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邢台市襄都区教育局特别推出“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师德事迹展播,展现我区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崇高追求与担当,弘扬高尚师德,凝聚奋进力量。
每一位老师,都是点亮心灯的人。在平凡的日子里,她们用爱与责任,守护每一份独一无二的美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故事,倾听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以爱为桥 “育”出温暖
邢台市东关逸夫小学 郝少媛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独特星光降临人间的天使。每天早晨,我习惯在晨光中观察那些稚嫩的脸庞——有的如向日葵般永远朝向太阳,有的则像含羞草般轻轻合拢着自己的美好。而小源,那个总是与自己的书包“较劲”的孩子,最初就像一本被雨水打湿的画册,需要极轻极缓地翻阅,才能发现内里斑斓的色彩。
开学第一周,我就记住了他的名字,不是因为他响亮地问好,也不是因为规整的书写,而是因为他的书包——那是一只总也合不拢口的魔法口袋,每隔两节课就会在课桌下“吐”出点什么:彩笔滚到讲台边,橡皮躲进窗帘褶,作业本偶尔会出现在讲台桌的抽屉里。
孩子们听课的时候,他永远在低头摸索着什么。数学老师说他是“会走路的抽屉”,音乐老师也悄悄问我:“这孩子是不是有多动倾向?”但我却注意到了不一样的画面:他总能从乱糟糟的彩笔堆里,一下子找出最特别的香芋紫色;美术课上,他的黏土蜗牛更是活灵活现,就连蜗牛触角上的小光点,他都会精心点缀。
直到那个秋雨淅沥的午休,我发现他蹲在走廊尽头,正小心翼翼地把打湿的桂花排成笑脸图案。“为什么把花放在这里呀?”我蹲下身问。他没想到我的来到,紧张地说:“因、因为路缝是黑色的,像画框。”小源的回答让我愣在了原地,原来小源眼中有着别人难以察觉的美,雨后的路缝可以是大地的画框。于是一个想法在我心中悄悄生长。
第二天我带来个透明收纳盒:“小源,老师需要个‘美物收藏家’,每天帮大家收集教室里被遗忘的美好,你可以试试吗?”他眼睛倏地亮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他瞳孔里映出整片天空。
之后我们开始了“每日宝藏”计划。他负责找出铅笔屑堆里的彩虹,把断蜡笔贴在文化展板上做成彩虹;给丢失封面的书本画新衣裳;用彩色胶带给每本作业本脊背贴上不同颜色的星星。
在一次周三大扫除时突然有孩子喊:“小源的抽屉会开花!”大家围过去看——他用捡来的糖纸折成花朵,分层贴在抽屉内壁,文具们躺在纸花丛中像在花园野餐。学习委员小声说:“好像彩虹住在里面哦。”
就这样,小源的变化在悄然发生。记得在语文课上学习《彩虹》这篇课文时,他竟然第一次主动举起手,分享了自己收藏的糖纸:“红色的像晚霞,蓝色的是天空碎片,透明的可能是雨的衣服。”孩子们伸长脖子看他展示的“宝藏”,有的同学甚至小声惊呼:“小源的想象好丰富!”
从那以后,小源感受到了同学的钦佩,也发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在冬至那天早晨,他褪去了往日的羞涩,自信地抱着硕大的纸盒冲进教室:“老师!我给声音穿衣服了!”打开竟是分类存放的发声道具:铃铛装进绒布兜代表雨声,砂纸叠成星星是风声,两片贝壳碰击成了上课铃声。现在在我们班级的书架上有个专门的“美物收纳角”,小源是公认的“美物部长”。他的书包还是鼓鼓囊囊,但里面装着全班同学的创意:帮科学课收集的种子标本,给音乐课制作的沙锤,甚至用断发卡改造成的故事道具。
昨天,他来到办公室,送给我一个用蜗牛壳粘成的盒子,里面睡着颗圆润的石子:“老师,这是慢悠悠的时光。这颗石子也不会觉得孤单了,因为有了蜗牛的陪伴。”
我在感动中忽然想起初见他时的样子——那个被标签困住的孩子,其实从来都不是邋遢鬼。他是捧着彩虹行走的小小收藏家,需要我们的耐心陪伴,需要有人告诉他:世间万物皆有归处,包括那些暂时迷路的美好。
教育有时并非修剪枝叶,而是帮每一颗种子找到适配它生长的土壤。那些看似散漫的孩子,往往手握打开奇妙世界的钥匙。我们要做的,不过是轻声对他们说:“我看见你寻到的美好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为这份美好找一个最棒的展示架吧。”
来源:向上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