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服抗凝药去世!医生苦劝:秋季服抗凝药的人,要多警惕5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16:38 1

摘要:这不是危言耸听。就在这个月,医院心内科群里又传来消息:65岁的老胡,因为一起小小的磕碰,导致颅内出血,没挺过来。他常年服用抗凝药,原本控制心房颤动挺稳定的,可这一跌,命就没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就在这个月,医院心内科群里又传来消息:65岁的老胡,因为一起小小的磕碰,导致颅内出血,没挺过来。他常年服用抗凝药,原本控制心房颤动挺稳定的,可这一跌,命就没了。

秋天,是抗凝药使用的“高危季”。气温忽冷忽热、呼吸道感染多、血液黏稠度变化快,稍一不慎,就可能把药效推向危险边缘。每年入秋,我们都会接连收到类似的病例:不是跌倒引发内出血,就是感冒发烧后与药物“打架”,最怕的是——患者自己毫无察觉。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真心希望服抗凝药的你,看完这篇文章。就像你熟识的家庭医生坐在你对面,认真反复叮嘱你这5件事,千万别大意。

一、轻伤不轻,出血可能悄无声息地发生在体内

秋天干燥,皮肤瘙痒,一挠就破。多数人觉得不痛不痒,涂点药膏就完事。可一旦你在吃华法林、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这类抗凝药,情况完全不同。

抗凝药的机制,是让血不容易凝固。简单说,它是“抑制血液中形成血块”的高手,防止中风、肺栓塞这类“血栓性疾病”。但问题也来了,一旦出血,你的血不容易停

有位70岁的阿姨,因为厨房磕了下腰,没当回事。三天后突然晕厥,送来时腹腔大出血。CT一看,肚子里已经是血海。她根本没意识到,皮肤下的小淤青,其实是血管在一点点渗血

特别是老人,血管脆、反应迟钝,秋季穿衣减少后,轻微碰撞更常见。抗凝药服用者,一旦发现无明显原因的淤青、尿血、牙龈出血、黑便——这些都可能是内出血征兆,务必立刻就诊。别赌,赌不起。

二、感冒发烧时,抗凝药和退烧药可能“打架”

秋冬之交,是病毒的天堂。感冒一来,很多人自己在家吃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殊不知这时候,药物交互作用可能让你血液中的抗凝浓度飙升。

研究显示,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消炎药,与抗凝药合用时,出血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胃出血、鼻出血、甚至脑出血。

你以为只是退个烧,可抗凝药的“战斗力”却被放大了。就像你本来开的是一把普通水枪,突然换成了高压水炮,不仅打穿目标,连墙也冲塌了。

如果你正在服抗凝药,一旦发烧、感冒,不要自己乱吃药,一定要先问医生。有些退烧药是相对安全的,但必须看你服的是哪种抗凝药,剂量多少,监测值怎样。不要自作主张。

三、秋天血液更“黏”,抗凝药剂量波动更明显

入秋以后,天气干燥、气温下降,很多人水喝得少,汗也少流,血液在生理状态下会变得更浓稠。这时候,抗凝药的剂量如果不跟着调整,可能不是“出血”,而是“栓塞”。

这不是矛盾,而是个悖论。抗凝药的剂量就像走钢丝——高了出血,低了栓塞。秋季血液黏稠度升高,有研究指出,老年人秋冬季脑卒中发作率比夏季高出近30%,部分原因正是抗凝效果不足

一些患者明明每天按时吃药,却因为饮水少、饮食变、体重波动,导致药效走偏。特别是服用华法林的患者,INR值(国际标准化比值)波动大,一不小心就失控。

建议这类患者,在秋季要定期抽血监测INR值,尤其是感冒、饮食变化大、出现出血或乏力时。别等到症状来了才查,那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四、食物变化,也会“悄悄动摇”抗凝药的效果

别小看你秋天多吃的那几口菠菜、芥蓝、韭菜,这些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会直接影响华法林的抗凝效果。维K是“凝血”的帮凶,吃多了,药效就被抵消,血又变“稠”了。

很多人不知道,华法林是目前最容易被食物影响的抗凝药。一位老爷子,秋天爱吃火锅,青菜一捞一大碗,结果脑梗复发住进了ICU。

当然也不是说不能吃菜,而是要保持饮食的“稳定性”。每天吃多少、吃几种,尽量固定。大起大落的饮食习惯,是抗凝药的“天敌”。

如果你用的是新型抗凝药(像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虽然不需要监测INR,受食物影响小,但也不能随便进补,高脂、酒精、草药类一样可能带来交互作用。秋补宜温,不宜猛。

五、跌倒,是隐形杀手,秋天的地板比你想象的“滑”

很多人以为跌倒只是骨折的事。对服抗凝药的老人来说,跌倒,可能是致命的启动键。

临床里最怕的场面之一,就是老人晚上起夜不小心滑倒,撞到头。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回去一睡不起。送来时颅内已经大出血,抢救都来不及。

秋天气温下降,地板冷、容易结露,尤其是浴室、厨房地砖,比任何季节都滑。加上穿拖鞋、光脚、起夜频繁,风险指数飙升。研究显示,服用抗凝药的老年人跌倒后颅内出血发生率是普通老人的4倍以上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案例。对策很简单,却常被忽视:

· 家里装上夜灯,避免摸黑起夜

· 卫生间、厨房防滑垫铺好

· 起身动作慢三拍,先坐起,再站起

· 不穿易滑的布拖,换成防滑底拖鞋

你以为的“小心”,可能就是保命。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罗素.抗凝药物出血风险与管理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5):412-416.
[2]李海峰.抗栓治疗中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2,27(6):621-626.
[3]王晓红.抗凝治疗患者跌倒风险与干预对策[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40(8):857-860.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