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认为,东汉的崩盘始于黄巾起义。但其实在这之前,东汉就存在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只不过这些社会问题不断累积,最终集中爆发。这种爆发让东汉朝廷的统治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之后的曹操父子一度打算收拾残局,但最终都没能实现预期效果——最起码在曹魏存在时期,天下没能实现统
一般认为,东汉的崩盘始于黄巾起义。但其实在这之前,东汉就存在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只不过这些社会问题不断累积,最终集中爆发。这种爆发让东汉朝廷的统治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之后的曹操父子一度打算收拾残局,但最终都没能实现预期效果——最起码在曹魏存在时期,天下没能实现统一。曹魏灭亡后,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而西晋崩盘后,华夏遭遇了长达三个世纪左右的动荡战乱,一代又一代人生于乱世,去世于乱世,始终没能看到太平。
直到隋唐时期,这种局面才得以遏制。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曹丕对西域的恢复统治,长期被人忽视。
1、曹操削平中原群雄
西汉的主要边患是匈奴,而东汉的主要边患,其实北匈奴算不得头号问题:羌人,才是东汉朝廷的心腹大患。
羌人当时生活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一带。东汉在强盛的时候尚且能压制羌人,但随着东汉后期对地方的统治力度减弱,羌乱也变得愈演愈烈。并且,当地很多实力派人物和羌人的首脑,也存在暗通款曲的情况。
而黄巾起义的冲击,让中原陷入诸侯混战的局面。此时,西凉等地也脱离了东汉朝廷的统治。
在群雄逐鹿的状态下,曹操异军突起,逐渐削平中原群雄,并且还通过武力解决了西凉当地的割据势力。让汉廷(曹操控制下)的号令重新在西梁一带产生效应。
但是,在这之前,这一地区的社会问题依旧存在:那就是在西凉地区依旧存在大量的胡人势力。并且,胡人并没有安分,而是打算找机会继续搞事情。
2、曹丕粉碎河西走廊叛乱
两汉对西域的统治是相对宽松的:两汉在西域设立管理机构,同时西域各国继续维持对各自地盘和百姓的统治。因此可以把西域各国理解成汉廷的特殊诸侯国。
不过,从东汉末年,河西走廊爆发战乱开始,西域各国和朝廷就失去了联系。而等到西域再度和中原产生联系,已经是曹丕称帝以后得光景了。
曹丕称帝的当年,河西走廊一带的胡人爆发叛乱。而此时曹丕刚刚篡汉做皇帝,正处于担心天下人不服自己这个皇帝的关键节点。因此曹丕决定利用这一事件刷刷业绩。于是曹丕出兵河西走廊,弹压叛乱的胡人各部。
战争的本质其实是财力+动员力的综合比拼。在魏晋那会儿,胡人的政权建设尚且处于很原始的状态,因此在短期战争或者个别战役中,胡人或许能取得一些优势/胜利,但是,如果战争持续下去,胡人即便是军事上能维持胜利,财政上也会率先崩盘。
因此在曹丕大军的进攻之下,胡人的叛乱被粉碎。同时,由于河西走廊实控权完全被大魏帝国所掌握,曹丕也有了新想法:那就是河西走廊的尽头,就是西域了!
3、收复西域
中原的武装重新直接掌控河西走廊的情况,也及时传到了西域。
西域各国国主差不多也在这时候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原皇帝大概率还会派人到西域来宣誓主权,只不过,这次中原皇帝不姓刘,而是姓曹了。并且,国号也不叫汉,而是叫魏了。
当然,西域各国国王倒也不在乎刘家皇帝或者曹家皇帝。宛如后世宋朝的时候,喀拉汗的君主给宋朝皇帝送国书的时候,还按照吐蕃君主曾是唐朝皇帝的外甥的关系来攀关系,称宋朝皇帝为舅舅。
于是,西域各国纷纷派人前往洛阳朝拜皇帝曹丕。而曹丕也在之后派人在西域成立行政机关,负责对西域各国进行管理。
就这样,曹魏恢复了对西域各国的统治。
只是,后世历史关注者往往重点关注曹魏和蜀汉之间的战争,而忽略了曹魏对边疆的治理。
来源:人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