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戏曲市场有哪些近些年较为成功的商业运营项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1 19:24 1

摘要:近年来,京剧界掀起的 "国际化创新" 浪潮看似热闹,实则暗藏深层矛盾。以某国际导演团队改编的《霸王别姬》为例,该项目斥资千万打造,引入全息投影技术呈现 "四面楚歌" 场景,虞姬舞剑融入现代芭蕾肢体语言,伴奏中加入电子合成器音色。制作方宣称要 "让京剧对话 Z

一、新编京剧的创新困境:理想与市场的激烈碰撞

近年来,京剧界掀起的 "国际化创新" 浪潮看似热闹,实则暗藏深层矛盾。以某国际导演团队改编的《霸王别姬》为例,该项目斥资千万打造,引入全息投影技术呈现 "四面楚歌" 场景,虞姬舞剑融入现代芭蕾肢体语言,伴奏中加入电子合成器音色。制作方宣称要 "让京剧对话 Z 世代",但首演后豆瓣评分仅 4.1 分,老观众批评 "丢了京胡韵味等于抽了京剧的筋",年轻观众则认为 "传统唱段与电子乐割裂感强烈"。这种 "大制作 + 概念炒作" 的模式并非孤例,2018 年某 "实验京剧"《王者俄狄》将希腊悲剧与京剧武打结合,舞台上出现机械龙道具,最终全国巡演仅 7 场便草草收场,票务平台退票率高达 63%。

新编戏《霸王别姬》

这类项目的共性问题在于对京剧本体认知的偏差。京剧研究学者王佩瑜在《京剧其实很好玩》一书中指出:"京剧的程式化表演是历经 200 年沉淀的美学体系,创新应是 ' 旧瓶装新酒 ' 的智慧,而非用 ' 新瓶 ' 装' 假酒 '。" 部分创作者将创新等同于形式堆砌,忽略了京剧 "以情带声、以形传神" 的核心审美。如某新编历史剧为凸显 "女性主义",将穆桂英挂帅改编为 "抗婚出走" 的现代女性故事,却因违背人物原型引发戏迷联名抵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评论:"传统剧目改编需尊重文化记忆,强行解构经典只会透支观众信任。"

二、传统市场的生态危机:断层背后的多维困境

传统京剧的式微是多重历史因素叠加的结果。1966-1976 年间,全国传统剧目停演,仅保留 8 个 "样板戏",导致昆曲、京剧等剧种的传承出现十年空白。以武生行当为例,清末民初 "江南第一腿" 张翼鹏的 "椅子功"" 扇子功 "等绝活,因传承人断层至今难以完整复现。据《中国戏曲年鉴(2022)》统计,全国京剧演员中,能完整演出 20 出以上传统剧目的仅占 17%,青年演员普遍存在" 重技巧轻韵味 "的问题,某院团排演《失空斩》时,饰演诸葛亮的演员虽能完成高难度髯口功,却缺乏" 举重若轻 "的儒将气质,被资深票友评价为" 像耍杂技的,不像丞相 "。

观众结构的老龄化更凸显市场危机。北京长安大戏院 2023 年观众调研显示,60 岁以上观众占比达 78%,30 岁以下观众仅占 9%。这种断层源于两代人的文化记忆断裂:50 后 - 70 后观众成长于广播、录像带时代,对《智取威虎山》等剧目耳熟能详;而 90 后 - 00 后接触传统文化多通过短视频,碎片化接收导致难以建立完整审美认知。某戏曲院校尝试将《三岔口》改编为 3 分钟抖音短剧,虽获百万播放量,却被批评 "武打快进成了快手喊麦",反映出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的传播困境和认知割裂。

京剧《三岔口》

三、张火丁现象:角儿经济与精准运营的双重运作

在行业整体低迷中,张火丁的商业运作堪称特例。她的运营模式可总结为 "三高策略":

所谓高门槛:坚持 "一年只演 20 场" 的稀缺性原则,每出戏打磨周期长达半年(当然,是不是私下真的在打磨只有她自己知道)。其代表作新老“三出”经 几十年演绎,形成独特的粉丝和拥趸吹捧的所谓 "程腔张韵",如 "春秋亭避雨" 选段的拖腔处理,有人说比传统版本延长 2 秒多,一些尾音如同“滑香蕉皮”,一些音粗而闷,这些老程派的唱里确实没有,也确实是她独特的个人特点。票价高定位:北京保利剧院演出票价最高达 2800 元,仍创下 8 分钟售罄纪录。这种定价策略基于对 "粉丝经济" 的精准把握 —— 其核心观众群为 30-60 岁高收入文化群体,愿为稀缺艺术体验支付溢价。数据显示,她的观众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 65%,企业高管、高校教师等职业占比达 42%,但,有很多人已经注意到,当今时代,有学历却不一定有文化!物以稀为贵,没有朱砂红土为高,但如此畸变的营销运作实在令人担忧,粉丝经济的突兀闯入,实际上和艺术的关系已经不大了。营销高精准:拒绝过度曝光,仅通过官方小程序发布演出信息,利用 "饥饿营销" 激发抢购热潮。2022 年上海站演出前,其工作室发布 "倒计时 3 天" 的水墨海报,配以 "一声程韵惊秋雨" 的文案,在朋友圈形成裂变传播,相关话题阅读量超 5000 万次。

程派名家《张火丁》

这种模式好像本质上是 "回归戏曲本质规律"—— 凸显京剧是 "角儿的艺术",说是核心竞争力在于艺术家的个人魅力,实际上艺术好与坏并不是粉丝拥趸所关心的。有人就调侃说,慢说张火丁还在台上连唱带舞好几个小时,就是磕几个小时的瓜子,同样能买个满座,因为那时候剧场里没有观众,只有粉丝!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这个确实没错,但遗憾和严苛的事实告诉我们,今天的京剧确实没有“角儿”!即使有人认为张火丁是“角儿”,那也是伪“角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角儿”。京剧演员张建峰在直播中提到的 "全国院团赔钱" 现象,折射出行业对 "角儿培养" 的忽视:某省级京剧院近十年未推出新领军人物,演出依赖退休艺术家返场撑场,导致年轻观众缺乏情感联结。而张火丁团队深谙 "内容为王",其演出录像经 B 站 UP 主 "京韵阁" 二次剪辑后,单条视频播放量达 120 万次,弹幕中 "这才是顶流该有的业务能力" 等评论,显示出粉丝的疯狂和肆无忌惮的褒奖赞美,但这只是粉圈文化的显现,和真正意义上能够长久支撑市场复兴艺术的“角儿”,根本就是两码事。

四、破局之路:试着走一走在传承与创新间寻找平衡点

1. 传统剧目活化:国家京剧院推出的 "青春版"《四郎探母》,保留核心唱段的同时,将舞台背景改为动态水墨投影,主演杨少彭使用麦克风扩音但保留传统发声方法,该剧 2023 年巡演 26 场,平均上座率达 89%,其中 30 岁以下观众占比提升至 23%。但我却认为这是胡闹,是没有了解传统戏规律特性的又一种转基因行为,我预言这种玩意就是有人看也是一时红火,长不了。

京剧《四郎探母》

2. 跨界融合实验:京剧演员王珮瑜与摇滚乐队合作的《空城计・智斗》,将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唱段与电吉他 solo 结合,在草莓音乐节演出时引发万人大合唱。这种 "适度破圈" 策略,为传统艺术打开青年市场窗口。我认为这就是洗脚水兑咖啡——贵贱不是玩意儿!

3. 数字化传播体系:故宫博物院与北京京剧院联合推出的 VR (虚拟现实)京剧《贵妃醉酒》,观众可 360 度观看梅兰芳经典身段的数字化复现,上线首月下载量突破 10 万次。抖音 "京剧合伙人计划" 扶持 1.2 万个戏曲创作者,# 京剧变装话题播放量超 50 亿次,其中 95 后用户占比达 41%。我认为这也不是解决戏曲困境的方法,因为戏曲就是古典艺术,和现代的虚拟AI,VR结合可以一时红火,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当然,政府在政策层面也在加大扶持力度:2024 年文旅部出台《戏曲数字化发展行动计划》,计划 3 年内建立 100 个传统剧目数字资源库;教育部将京剧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北京、上海等地已试点 "每周一节戏曲赏析课"。这些举措若能与市场机制结合,或可逐步改善行业生态。愿望是好的,但只要深研中国戏曲规律特性的人都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只会一时红火,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式方法,戏曲不会因为这样的举措复兴的,不信拭目以待。

当然,艺术传承需要 "慢功夫" 与 "真情怀",京剧市场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挑战。那些急功近利的 "创新" 项目之所以失败,在于将艺术商业化等同于 "概念炒作 + 资本游戏",而张火丁的一时红火也让人们认识到:真正的商业价值源于对艺术规律的敬畏。未来的破局之道,或许在于构建 "传统内核 + 现代表达 + 精准运营" 的三角模型 —— 既要有坚守本体的 "定力",也要有拥抱时代的 "巧劲",更需摒弃短期逐利思维,以 "十年磨一戏" 的匠心培育市场。当然能不能行,还不知道。当行业不再沉迷于 "国际大制作" 的泡沫,而是专注于打磨精品、培养新人、连接观众,也许京剧会走出 "半死不活" 的困局,在当代文化坐标系中重获生机?让我们走走看看吧。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来源:荷露团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