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来看看那条连接中原与西域的战略通道: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全长约1200公里。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以及马鬃山。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式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先来看看那条连接中原与西域的战略通道: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全长约1200公里。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以及马鬃山。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式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这种连接四大板块的枢纽位置使它成为了一条重要的战略通道。中原王朝将其纳入版图始于汉武帝时期。下面先简单回顾一下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彼时的大汉王朝自汉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后对匈奴采取了屈辱的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已被匈奴欺压了几十年。同时也通过这几十年的积累,汉王朝的国力达到了最强盛的时期。雄图大略的汉武帝决心改变这一切。
在得知原河西走廊的主要控制者月氏人被匈奴击败驱逐西迁伊犁河流域后,一个联合月氏人东西夹击匈奴的战略构想让汉武帝看到了希望,而找到月氏人便成了此战略的首要任务。于是便有了张骞"凿空"西域的伟大壮举。
张骞一行从长安出发,手兰州度过黄河。为尽量避开匈奴的控制区域,穿过湟水河谷,从扁都口翻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绕过了河西走廊的东段,只可惜还是在中段的黑河流域被匈奴所俘,后押送至匈奴王庭。困于此10年后趁匈奴放松警惕时逃出,再次踏上西行之旅。
然而在被困期间,西域的形式又发生了变化。之前在河西走廊被月氏灭掉的乌孙一,其太子昆莫长大后,在匈奴的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又从伊犁河流域再次西迁,进入阿姆河流域。大概是得知了这一情况。
张骞到达车师国后,并没有向西北的伊犁河流域继续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国。再溯塔里木河西行抵达疏勒国,穿过伊尔克什坦山口,然后沿河谷往北,翻越阿赖山,抵达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后在大宛的帮助下,通过康居最终抵达大月氏。
然而此时大月氏已征服并占领了大夏。这里土地肥沃,很少有外来的侵扰,人民安宁快乐,早已无意东还,对匈奴也无复仇之意。张骞逗留1年劝说无果后只好动身返国。归途中,张骞等人沿喷赤河东行,长安出发与兰州渡过黄河。为尽量避开匈奴的控制区域,穿过黄水河谷,从扁渡口翻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绕过了河西走廊的东段。只可惜还是在中段的黑河流域被匈奴所俘,后亚耸至匈奴汪亭困于此十年后,趁匈奴放松警惕时逃出,再次踏上西行之旅。
然而在被困期间,西域的形势又发生了变化。之前在河西走廊被月之灭掉的吾孙,其太子坤末长大后,在匈奴的支持和缩视下,西工月至月至人被迫又从伊犁河流域再次西迁进入阿姆河流域。大概是得知了这一情况,张骞到达车师过后,并没有向西北的伊犁河流域继续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燕齐国,再速塔里木河西行抵达舒勒国,穿过伊尔克什坦山口,然后沿河固往北翻越阿来山,抵达菲尔甘纳盆地的大渊国。
后在大渊的帮助下通过康居最终抵达大月氏。然而此时大月氏已征服并占领了大夏,这里土地肥沃,很少有外来的侵扰,人民安宁快乐,早已无一东还对匈奴业务复仇之意。张骞逗留一年,劝说无果后,共杀敌和俘虏匈奴军八千九百六十。惊慌失措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率残部逃走,汉军伤亡也有十分之七,属于惨胜。
这是霍去病骑兵闪击战术的首次正规实验。这种大胆的战法是基于对匈奴军事组织的深入了解,包括匈奴在内的北方游牧民族,其游牧经济是无法维持大量常备军队的。因而其军事组织采用全民皆兵的方式,也就是作战时所有男性青壮年都加入军队,无作战任务便回家放牧。
即使是为了保卫王庭、单于庭这种首脑驻地,也只能保留为数不多的亲军卫队。霍去病这种组织万余骑兵长途奔袭直捣王庭的战法,使匈奴根本来不及召集分散在广阔草原上放牧的男性青壮年组成军队。而少量保卫王庭的亲军卫队自然无法抵抗万余骑兵的冲袭。
然而王庭、单于庭等首脑部一旦被打散,匈奴也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基于此霍去病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不过这次河西之战虽然深入匈奴境内转战千余里,但这种闪击战并无法有效消灭匈奴军的有生力量。而且这种自东向西的平推,匈奴人在西边有广大的地域作为大后方,也达不到聚歼的效果。
元狩二年夏,汉王朝发起第二次河西之战。时下匈奴有了第一次河西之战被汉军突袭的教训,浑邪王、休屠王率精壮在河西走廊东南与陇西郡筑塞的李息对峙,后方相对空虚。汉王朝以骠骑将军霍去病、合骑侯公孙敖率数万骑兵出北地郡绕至匈奴后方,另外命多路汉军在阴山、燕山以北方向主动出击,牵制匈奴主力部队,以防匈奴单于部增援河西。
霍去病率领经过严格挑选的精锐骑兵向西北挺进,度过黄河,跨越贺兰山,横穿大漠,至居延泽,再由西北转向西南,长驱深入达1000公里。按照计划,绕道匈奴后方。然而公孙敖部由于在行军中迷失了方向,未能按预定的计划与霍去病汇合。霍去病最终决定铤而走险,独自率军向东边的匈奴军发动攻击。
措手不及的匈奴主力部队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次大战汉军大破匈奴主力,斩俘匈奴三万零两百人,俘虏五个匈奴王以及王母,甚至还包括匈奴伊稚斜单于的正妻以及王子等。霍去病的军队伤亡十分之三,连续发生在河西走廊上的春夏大战,让匈奴人倍感焦虑。一旦失去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就再也无法形成对汉王朝的封锁和围堵,匈奴王朝的战略优势将丧失殆尽。愤怒至极的匈奴伊稚斜单于计划召回并杀掉浑邪王休屠王。听到风声的浑邪王、休屠王万般无奈,决定投降汉王朝。
得到消息的汉武帝担心匈奴是想用诈降的手段,趁机偷袭边境,决定派霍去病率领部队前去接引。元狩二年秋,霍去病率万余部队第三次出征河西走廊,还未到达前,休屠王果然变卦,拒绝降汉。浑邪王杀掉休屠王,并收编了他的军队。
霍去病部度过黄河,与浑邪王的部队相隔数里遥遥相望。浑邪王下属的裨王、神将见到汉军后,很多人又不想投降了,纷纷逃跑。霍去病率军冲入匈奴军营,与浑邪王相见,合力斩杀欲逃跑者8000人,受降者达数万人,号称十万。
公元前121年末,汉王朝终于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著名的"河西之战"落下帷幕。连续三次河西战役,对汉匈双方力量的消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匈奴再也难以依靠西域诸国和羌族部落的人力物力,从西面发动对汉的侵袭。汉王朝的西部边境地区也由此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条件,并拓展了长安西面的战略纵深。
河西走廊正式并入大汉版图。汉武帝为了巩固河西走廊,先后设置了著名的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同时还一南一北设置了两个著名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和阳关。以此扼守河西走廊的西大门,同时据此建立起面向西域的前进基地。
这两个屹立于西北大漠的古代名关,是当时河西走廊去往西域的必经之地。随着河西四郡的设立,河西走廊也从汉军与匈奴鏖战的战场,转变为汉朝抵御匈奴的前沿地域。为了固守河西走廊,确保往来人员的安全,以长城为主体的防御体系逐步建立。
在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中,不知大家有没有产生一些疑虑,为什么这个地处干旱地带的长廊会受各方势力的青睐?还有霍去病对河西走廊的征伐线路为什么是这样?汉王朝河西四郡的设立依据又是什么等等?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接下来进入河西走廊地理特点的探索。
还是依照惯例,我们先把那些人类赖以生存的河流找出来。像河西走廊这种处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的走向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河西走廊东北直面沙漠化的阿拉善高原,西端又与我国最大的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接,随时会遭受风沙的侵袭,这种大胆的战法是基于对匈奴军事组织的深入了解,包括匈奴在内的北方有木民族,其用木经济是无法维持大量常备军队的。
而武威军事组织采用全民结冰的方式,也就是作战时所有男性青壮年都加入军队,不作战任务便回家放牧。即使是为了保卫王庭,陈玉婷这种手脑朱迪也只能保留为数不多的清军卫队。霍去病这种组织外语骑兵长途奔袭指导王庭的战法,使匈奴根本来不及召集分散在广阔草原上放牧的男性青壮年组成军队。
而少量保卫王庭的清军卫队自然无法抵抗万余骑兵的侵袭。然而王庭禅于听等首脑部一旦被打散,匈奴也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反击,于此或许并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不过这次荷西之战虽然深入匈奴境内转战千余里,但这种闪击战并无法有效消灭匈奴军的有生力量。
而且这种自动向的品推匈奴仍在西边有广大的地域,作为大后方也达不到居间的效果。元首二年下韩王朝发起第二次河西之战,实下匈奴有了第一次河西之战被汉军突袭的教训。
魂野王休除王帅精壮,在河西走廊东南,面积退至1300平方公里,明清时期进一步缩小到400平方公里,等到民国时期就只剩下名为"青士湖"的70平方公里水域,及至1959年则完全干涸。
好消息是经过持续的生态治理及补水,时下石羊河尾闾之处又开始有湖面出现,虽然面积还远不能和历史时期相比,但最起码可以让这片绿洲摆脱彻底消失的命运。黑河水系则是拥有两个河道相连的终端湖,在汉朝时这两个湖泊被统称为"居延泽",唐朝时改称"居延海"。
总的来说,由于上游补水较多,居延泽的面积较之同时期的休屠泽要更大,只是这仍然无法让它避免和古休屠泽一样消失于上个世纪的命运。一直到21世纪,国家开始重视环保,才通过上游治理恢复了几十平方公里的水面。
疏勒河水系在马鬃山南麓汇合后,一路自东向西流向塔里木盆地,曾在某个水量充足的时段最终汇入由塔里木河水系蓄积而成的终端湖,也就是古时的"盐泽"。不过疏勒河与罗布泊两者间并没有建立稳定的联系,疏勒河改为最终注入自己的尾闾湖。
位于甘肃与新疆交界的哈拉奇湖,再之后由于上游用水激增,疏勒河时不时断流,哈拉奇湖也开始变得时隐时现。在大约一百多年前,疏勒河的尾闾湖-哈拉奇湖最终在库木塔格沙漠深处完全消失。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上游用水得到有序控制,疏勒河开始重现当年大河西流的壮观场面。
在沙漠深处的尾闾湖哈拉奇湖也开始重新出现,而且水域面积不断壮大。介绍完大体的水系结构,我们就正式进入河西走廊。我们先从如何进入河西走廊说起,河西走廊北面是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面是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只有东面与中原王朝对接,但这个对接处位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也就是我国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这就注定了这个对接口不会畅通无阻。
在这里,祁连山主脉向东延伸出来了乌鞘岭,南边又以大通河、湟水为界分出了大通山、拉脊山,这些山脉成了必须穿越或绕过的阻碍,由北到南仅有三大地理通道。我们先来看看北道,从长安出发,经固原从靖远渡过黄河,穿过景泰干谷绕到乌鞘岭北麓,再沿着乌鞘岭北麓西行就可到达武威。
中道经陇县、定西,从兰州渡过黄河,沿着庄浪河谷一路北上,至乌鞘岭西端再转进到古浪河谷,沿古浪河谷而下便可进入河西走廊抵达武威。南道则途经天水、陇西、临洮。
在永靖渡过黄河后沿湟水谷地一路西行,然后再借助一些河谷通道行至祁连山脚下,便可从扁都口穿越祁连山抵达张掖。如果仅从路程上来看,北道无疑线路最短,而且沿乌鞘岭东端和北麓行走,最大程度避开了难走的山路,但它却并没有成为最优线路。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北线直面腾格里沙漠,不用多说也能想到沿途的年平均降水很难超过两百毫米,能够在地面找到的河流也都是季节河属性的"沙河",因此北道沿途缺水、补给不易,还要经过风沙的考验。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现今在北道的基础上修建了S308省道,但是更高等级的G2012高速却还是选择了避开沙漠。
中道无疑是最主要也是最舒适的一条线路,不仅距离适中,而且全程有天然河谷相通,补给方便的同时还避免了翻越高大山脉。汉匈之间的第一次河西之战,霍去病就是沿着这条线路翻越乌鞘岭,深入河西走廊痛击匈奴。直到今天,G312国道和G30连霍高速还是沿着这条线路所修建的。
而南道走完湟水谷地便开始穿行于青藏高原之上,必须直面山地高原间那种变化无常的极端气候,因此通行条件最差,在历史上更多的是充当一条备用线路。对于中原王朝的人们来说还是更愿意去翻越乌稍岭,除非中原王朝不能稳定的控制河西走廊。
比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就是为了借此避开匈奴人控制的走廊东段,这也是匈奴与羌族相互往来中最为重要的地理通道。同样的,现今的G109国道的湟水段以及G227国道便是沿着这条线路修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下,古人和今人在道路的选择上并无区别。西域的前进基地。这两个屹立于西北大漠的古代名观是当时河西走廊去往西域的必经之地。随着河西四郡的设立,河西走廊也从汉军与匈奴鏖战的战场转变为汉朝抵御匈奴的前沿地域。
为了固守河西走廊,确保往来人员的安全,以长城为主体的防御体系逐步建立。在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中,不知大家有没有产生一些疑虑,比如为什么这个地处干旱地带的长廊会受各方势力的青睐?还有霍去病对河西走廊的征法线路为什么是这样?汉王朝河西四郡的设立一句又是什么等等?
带着这些疑问,接下来进入河西走廊地理特点的探索,还是依照管理,先把那些人类赖以生存的河流找出来。像河西走廊这种处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的走向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
河西走廊东北直面沙漠化的阿拉善高原,细端又与我国最大的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接,随时会遭受风沙的侵袭,气候恶劣,整体还干旱少雨。即便是最东部的武威年平均降雨量也只在二百毫米上下,最细端的敦煌甚至会低至四十毫米。
要是单凭这样的降雨量,河西走廊毫无疑问将是一片荒漠半荒漠花的土地。然而河西走廊却又是幸运的,因为它有靠山。整个河西走廊用一个地理概念来概括,那就是祁连山山路地带。祁连山脉是围救青藏高原的边缘山脉之一,西北向东南延伸的走势使得祁连山脉能够受到些许东南季风的垂青。
虽然来自太平洋的季风吹拂至此已是强弩之末,但作为青藏高原的一份子,祁连山主脉的海拔能达到四千到六千米,这一高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距离上的不足,让它有机会拦截更多的水汽并形成降雨。而且祁连山中年积雪,冰山林立,这些冰山雪水和雨水一起奔流而下。
在祁连山区直面黄土高原的东南角,汇集成就了黄水水气和装浪河等重要河流。而在直面阿拉善沙漠的祁连山北坡,这个天人水塔同样成就了三大水系,包括石洋河水系、黑水水系以及疏勒河水系。
从地图中可以看到这三大水系都没能完成百川归海的终极理想,都是典型的内陆河。一般来说,这类大型内陆河都遵循着以下结构:多条相邻的上游支流从山地倾泻而下,后在山路形成一个或多个冲击山,然后再汇集成一条干流流向沙漠深处,直至密着一个低洼处形成一个终端湖。
围绕这些高山之下会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而绿洲的形态亦随着水系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可以看到河西四郡无不在较大的冲击平原上。
此外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现在水系内的河流有很多直流并没有回入干流之中,这是由于农业开发起水利工程的修筑,河西走廊的自然水系结构已经破坏的很厉害。事实上,在整体环境干旱的绿洲农业区节流取水,并造成原有水系结构面目全非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后面的讲解中,为方便理解,我会将部分河流线路做些延长。大致还原吸汗时期的水系结构。石洋河水系在阿拉善高原腹地汇集而成的终端湖。汉初这里曾为匈奴修除王墓地,因而被称为修除则。受上由农业开发的影响,修除则一直处于萎缩状态中。
在汉初面积还有四千平方公里,隋唐时期更名为白亭泽,面积推至一千三百平方公里。明清时期进一步缩小到四百平方公里,等到民国时期就只剩下名为青土湖的七十平方公里水域。截至一九五九年则完全干涸,好消息是经过持续的生态治理及补水时,下施洋河尾鱼之处又开始有湖面出现。
虽然面积还远不能和历史时期相比,但最起码可以让这片绿洲摆脱彻底消失的命运。黑水系则是拥有两个河道相连的中端湖,在汉朝时这两个湖泊被统称为居沿泽,唐朝时改成居沿海。
总的来说由于上游不水较多,巨原则的面积较之同时期的修除则要更大,只是这仍然无法让它避免,和故修除则一样消失于上个世纪的命运。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开始重视环保,才通过上游治理恢复了几十平方公里的水面。
疏勒河水系在马宗山南路汇合后一路自东向西流向塔里木盆地,曾在某个水量充足的时段最终汇入由塔里木河水系蓄积而成的终端户罗布泊,也就是古时的原则。不过疏勒河与罗布泊两者间并没有建立稳定的联系,疏勒河改为最终注入自己的尾驴湖。
位于甘肃与新疆交界的哈拉奇湖,在之后由于上游用水激增,疏勒河是不是断流,哈拉奇湖也开始变得适应时限。在大约一百多年前疏勒河的尾驴湖哈拉奇湖最终在库姆塔格沙漠深处完全消失。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上游用水得到有序控制,疏勒河开始重现当年大河溪流的壮观场面。
在沙漠深处的位于湖哈拉奇湖也开始重新出现,而且水域面积不断壮大。介绍完大体的水系结构就正式进入河西走廊。先从如何进入河西走廊说起,河西走廊北面是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面是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只有东面与中原王朝对接。
但这个对接处位于青藏高原,像黄土高原也就是我国第一级阶梯向第二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这就注定了这个对接口不会畅通无阻。在这里祁连山主脉向东延伸出来了无梢岭,南边有一大通河,黄水未解封出了大通山、垃圾山,这些山脉成了必须穿越或绕过的阻碍。
由北到南经有三大地理通道,先来看看北道,从长安出发金谷园,从靖远度过黄河,穿过景台、甘谷绕到吴少林北路,再沿着吴少林北路西行就可到达武威,中到金陇县定西从兰州渡过黄河,沿着庄浪河谷一路北上至无烧岭西端,再转进到古浪河谷,沿古浪河谷而下便可进入河西走廊抵达武威。
难道则途经天水、陇西、临洮,在永经度过黄河后炎黄水谷地一路西行,后再借助一些河谷通道行至祁连山脚下,便可从淀渡口穿越祁连山抵达张掖。
如果仅从路程上来看,北道无疑线路最短,而且沿武稍岭东端和北路行走,最大程度避开了南走的山路,但它却并没有成为最优线路。可以看到整个北线直面腾格里沙漠,不用多说也能想到沿途的年平均降水很难超过两百毫米,能够在地面找到的河流也都是集结和属性的沙河,因此北道沿途缺水不及不易,还要经过风沙的考验。
由此可以发现,现今在北道的基础上修建了s308省道,但是更高等级的g2012高速却还是选择了避开沙漠,中道无疑是最主要也是最舒适的一条线路,不仅距离适中,而且全程有天然和骨相通,不及方便的同时还避免了翻越高大山脉。
汉雄之间的第一次河西之战,霍去病就是沿着这条线路翻越乌梢岭,深入河西走廊通缉匈奴,直到今天g312国道和g30连霍高速还是沿着这条线路所修建的,而难道走完黄水谷地便开始穿行于青藏高原之上,必须直面山地高原间那种变化无常的极端气候,因此通行条件最差,在历史上更多的是充当一条备用线路。
对于中原王朝的人们来说,还是更愿意去翻越乌梢岭,除非中原王朝不能稳定的控制河西走廊,比如张骞第一次出示西域就是为了借此离开匈奴人控制的走廊东段,这也是匈奴与羌族相互往来中最为重要的地理通道。
同样的,现今的g109国道的黄水段以及g27国道便是沿着这条线路修建,由此可以看到,在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下,古人和经人在道路的选择上并无区别。
来源:历史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