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泓教授团队4项成果聚焦MASLD、血管及骨健康等关键方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5:42 1

摘要:9月15~19日,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 2025)于奥地利维也纳盛大召开。在此次国际盛会中,浙江省人民医院武晓泓教授团队携4项高质量研究成果精彩亮相,包括1项口头报告和3项简短讨论,内容涵盖内脏肥胖与高血压共病关联、非肥胖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

9月15~19日,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 2025)于奥地利维也纳盛大召开。在此次国际盛会中,浙江省人民医院武晓泓教授团队携4项高质量研究成果精彩亮相,包括1项口头报告和3项简短讨论,内容涵盖内脏肥胖与高血压共病关联、非肥胖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蛋白标志物筛选、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微结构影响因素四大方向,为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领域研究提供重要中国数据。

《国际糖尿病》特邀武晓泓教授及团队成员徐锦健、陈晓婷老师做客“遇见EASD·每日精粹”直播间,深入介绍每项研究的设计思路、关键结果与临床意义,并围绕未来研究深化方向、成果临床转化路径等话题展开深度点评。

中国内脏肥胖指数动态变化与中老年人群高血压共病的关联:一项中国前瞻性队列研究

Associations between dynamic change of Chinese visceral adiposity index and hypertensive co-morbidities in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opulation: A Chines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徐锦健1,陈裕明2,李汉兵3,武晓泓1

1浙江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浙江省内分泌腺体疾病重点实验室,内分泌科(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14

2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广东广州 510080

3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药理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4

汇报人:徐锦健

背景与目的

无创性中国内脏肥胖指数(CVAI)与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相关,然而,CVAI及其纵向变化与高血压及其相关共病之间的关联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CVAI、其动态轨迹与高血压共病之间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纳入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5058名参与者,基线数据收集于2011~2012年。随后对参与者进行了四轮随访:2013~2014年、2015~2016年、2017~2018年和2019~2020年。研究结局包括高血压(HTN)及其共病:超重(HTN-OW)、代谢异常(HTN-MET)和糖尿病(HTN-DM)。采用Cox回归分析基线CVAI与这些结局的前瞻性关联。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识别2012~2015三年间CVAI的纵向轨迹。

结果

2013年至2020年间,共1581名参与者(占总数5058人的31.3%)新发高血压。较高的CVAI与高血压风险[每增加1个标准差(SD)的风险比(HR:1.20~1.38,P

结论

本研究结果凸显了中老年人群CVAI变化与高血压及其共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提示其在心血管代谢疾病的临床评估与预防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专家点评

武晓泓 教授

浙江省人民医院

内脏肥胖是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驱动因素。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无创性中国内脏肥胖指数(CVAI)及其动态轨迹作为核心指标,在大型前瞻性队列中系统揭示了CVAI与高血压及其共病(超重、代谢异常和糖尿病)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研究不仅验证了基线CVAI的预测价值,更通过纵向轨迹建模(低、中、高三种模式),发现高CVAI轨迹组人群的高血压及共病风险显著升高,这提示内脏脂肪的累积速度与代谢紊乱的进展密切相关。该研究从“静态指标”到“动态变化”的分析策略,为高血压相关共病状态的早期风险分层提供了新思路。

纵向血清蛋白质组学揭示非肥胖型MASLD风险的新蛋白特征: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Longitudinal serum proteomics uncovers the novel protein features for non-obese MASLD risk: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徐锦健,陈裕明,李汉兵,武晓泓

汇报人:徐锦健

背景与目的

循环蛋白质的分析可能实现器官病理通路的特异性检测,突出了其在非肥胖人群中识别MASLD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为非肥胖人群识别用于MASLD发生及脂肪变性严重程度分级的蛋白质标志物。

方法

本队列研究基于广州营养与健康研究(GNHS)队列,对1916名非肥胖参与者(728例病例)进行了平均9.8年的超声随访,探究其血清蛋白质组与MASLD发病的关系。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对1048名参与者(620例健康对照,213例轻度,215例中重度)的肝脂肪变性程度进行评估。通过LC-MS/MS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三个时间点定量检测了413种蛋白质,并开发了整合LightGBM和SHAP分析的机器学习模型以识别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分别采用Cox回归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评估蛋白质与MASLD的前瞻性关联及其纵向关系。

结果

最终鉴定出一个包含30种蛋白质的组合可用于预测非肥胖人群MASLD发病,其中SHBG、APOF、APOD和APOM对肝脂肪变性分级表现出卓越的预测能力(轻度脂肪变性AUC=0.90;重度脂肪变性AUC=0.89),且与MASLD风险显著相关。该蛋白质组合能准确预测非肥胖MASLD的转归轨迹(进展AUC=0.94,缓解AUC=0.98,持续AUC=0.96)。

结论

所鉴定的血清蛋白质组特征可准确分级肝脂肪变性程度并追踪非肥胖MASLD的时序性变化。该机器学习增强的蛋白质组学框架为这类患者的精准管理建立了有效无创检测方法。

专家点评

武晓泓 教授

浙江省人民医院

非肥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的早期识别与精准分级是临床管理的难点,其病理机制常隐匿于传统肥胖指标之外。本研究创新性地将焦点集中于非肥胖人群,通过大规模前瞻性队列(GNHS)与多时间点蛋白质组学动态监测(413种蛋白质),结合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LightGBM与SHAP),成功构建了具有高预测效能的蛋白质标志物组合。尤为突出的是,该模型不仅实现了对MASLD发病的预测,更突破性地实现了对肝脂肪变性严重程度的精准分级及疾病转归轨迹的时序性追踪(进展、缓解、持续状态),这为临床提供了超越常规影像学评估的动态监控工具。研究中鉴定的关键蛋白(如SHBG、APOF、APOD、APOM)均与脂质代谢、炎症调控及胰岛素敏感性密切相关,提示非肥胖MASLD可能存在独特的分子通路失调。

METTL3/YTHDC1轴介导的FoxO1 mRNA m6A修饰促进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内皮细胞自噬性凋亡

METTL3/YTHDC1 axis-mediated m6A modification of FoxO1 mRNA promote endothelial autophagic apoptosis in diabetic atherosclerosis

武晓泓*,赵宇佳,唐珑佳,张宏天,刘旭,张浩楠,陈晓婷

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杭州,中国

汇报人:陈晓婷

背景与目的

内皮功能障碍是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关键。团队之前的研究表明,FoxO1介导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诱导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AECs)自噬性凋亡,其机制为损伤自噬体-溶酶体融合。然而,AGEs如何调节FoxO1的表达仍需进一步研究。m6A修饰在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是否参与AGEs诱导的HAECs自噬性凋亡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糖尿病血管斑块和AGEs处理的HAECs中m6A修饰的变化,并研究METTL3通过促进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FoxO1的表达在AGEs诱导的HAECs自噬性凋亡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采用定量试剂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共定位分别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和STZ诱导构建的糖尿病ApoE-/-小鼠主动脉斑块中RNA-m6A甲基化和调控因子METTL3/YTHDC1的表达。采用MeRIP-seq检测AGEs处理的HAECs中的m6A修饰谱。采用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法检测RNA-蛋白相互作用。采用定量实时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靶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siRNA抑制METTL3和YTHDC1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水平。构建他莫昔芬诱导的内皮细胞特异性Mettl3敲除模型小鼠,并与ApoE-/-小鼠交配,观察糖尿病条件下主动脉斑块的变化。

结果

在人糖尿病颈动脉斑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斑块和AGEs处理的HAECs中均发现RNA-m6A修饰增加,尤其是在FoxO1 mRNA中,同时METTL3和YTHDC1的表达显著增加。抑制METTL3的表达可显著逆转AGEs诱导的FoxO1 mRNA m6A水平升高、FoxO1表达升高和自噬性凋亡。AGEs显著促进YTHDC1与FoxO1 mRNA 3'-UTR-3区域内的m6A位点的结合。沉默YTHDC1显著降低了AGEs诱导的FoxO1表达上调。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内皮细胞特异性METTL3敲除小鼠与对照组相比,主动脉斑块形成减少。

结论

METTL3/YTHDC1轴介导的FoxO1 mRNA m6A修饰促进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内皮细胞自噬性凋亡,这可能成为新的干预靶点。

专家点评

武晓泓 教授

浙江省人民医院

内皮细胞损伤是血管病变的始动环节。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可以诱导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AECs)发生自噬性凋亡,FoxO1介导的自噬体-溶酶体融合障碍是重要机制。那么,AGEs如何调控FoxO1表达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本项研究从RNA修饰的角度出发,在人体标本、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三个层面,发现:糖尿病状态下,METTL3/YTHDC1轴上调,通过调控FoxO1 mRNA m6A修饰,促进其表达,引发HAECs自噬性凋亡的发生和进展,靶向干预可以减少主动脉斑块。本项研究拓宽了相关机制研究的思路,为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靶点。

血管僵硬度是T2DM患者骨微结构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横断面研究

Vascular stiffness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bone microarchitectural deterioration in T2DM patients:A cross-sectional study

陈晓婷,王阳婷,应奇峰,武晓泓*

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中国

汇报人:陈晓婷

背景与目的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小梁骨评分(TBS)在评估T2DM患者的骨微结构和预测骨折风险方面至关重要且优于骨密度(BMD)。然而,影响T2DM患者骨微结构的因素仍未明确。此外,骨-血管轴在代谢性疾病中经常受到破坏,尤其在T2DM患者中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T2DM患者骨微结构的影响因素,以及血管僵硬度与骨微结构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646例T2DM患者。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AX)评估L1-L4 TBS,并使用1.23和1.31作为临界值,将其分为三组:正常骨微结构、部分退化骨微结构和退化骨微结构,分析各组不同因素的差异。进一步,通过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影响T2DM患者骨微结构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前提下,进一步考察L1-L4 TBS与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在646例患者中,231例患者表现出部分或严重的骨微结构恶化。骨微结构退化组的年龄、收缩压(SBP)、血尿素氮(BUN)、碱性磷酸酶(ALP)、N-末端骨钙素(N-t OC)、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TPINP)和baPWV水平显著高于骨微结构正常组,而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b)、股骨颈BMD(FN BMD)、髋部BMD(TH BMD)、L1-L4 BMD水平相对降低。年龄(P

结论

baPWV作为TB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骨微结构退化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表明血管僵硬度与骨微结构退化之间存在关系。

专家点评

武晓泓 教授

浙江省人民医院

小梁骨评分(TBS)是骨骼微结构的重要指标,可用于评估骨骼的质量和强度。一些研究表明,在T2DM患者中,TBS能够独立于骨密度(BMD)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那么,T2DM患者中影响TBS的因素成为我们此次研究的关注重点。本研究选取了646例T2DM患者分析了与TBS相关的因素,我们首次在T2DM患者中发现了血管僵硬度检测指标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是TB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骨微结构退化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且在女性患者中预测能力更强,提示血管僵硬度高的T2DM患者骨骼微结构退化风险较高,为临床T2DM患者骨质疏松风险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专家简介

武晓泓 教授

浙江省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浙江省糖尿病防治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卫生创新人才中华预防医学会甲状腺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部省级项目12项,发表论文120篇获得省市级科研奖励5次、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章

来源:国际糖尿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