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历秋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进入秋收季,曾经的盐碱地披上了五彩斑斓的丰收盛装。黄骅的冬枣压弯枝头、中捷的高粱翻起红浪、海兴的棉花吐絮如雪、南大港的葡萄飘来阵阵甜香……曾经“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千年枣林结出“黄金果”在渤
农历秋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进入秋收季,曾经的盐碱地披上了五彩斑斓的丰收盛装。黄骅的冬枣压弯枝头、中捷的高粱翻起红浪、海兴的棉花吐絮如雪、南大港的葡萄飘来阵阵甜香……曾经“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
千年枣林结出“黄金果”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聚馆古贡枣园里,成片的枣林在秋阳下泛着诱人的光泽。园内1067株百年以上古树依然枝干苍劲,其中198株树龄超过六百年,最年长的“嫡祖树”已逾770岁,至今依然枝繁叶茂,挂满红彤彤的冬枣。
9月23日,聚馆古贡枣园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丰收庆典,庆祝农民丰收节暨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活动在这里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灵动喜庆,旗袍秀、朗诵等节目轮番上演,激昂的大鼓表演敲出了丰收的氛围。
活动现场设置的农产品展销区和非遗体验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一位来自天津的游客一边品尝冬枣一边称赞:“早就听说聚馆冬枣名气大,今天一品尝,果然名不虚传。”
“别看我们这是盐碱地,可种出来的冬枣格外甜。”枣农张如新向游客介绍。原来,盐碱地中丰富的矿物质阴差阳错地成了冬枣的“营养剂”,使这里的冬枣维生素C含量高,甜度也翻了一番。
近年来,黄骅市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推广枣树专用有机肥,不仅提升了冬枣品质,更实现了亩收益的增长。张如新算了一笔账:“一亩冬枣能收入一万多元。”
经过多年发展,黄骅冬枣产业已形成完善体系,种植覆盖9个农业乡镇。通过建立专业交易市场、设立城市直销站、拓展电商直播等多元渠道,黄骅冬枣不仅走进了各大超市,还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国外,成为盐碱地里长出的“黄金果”。
“麦豆轮作”破碱局,养地增产两不误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千亩绿豆长势喜人,即将迎来收获。
盐碱地上绿豆颗粒饱满。
2019年,河北农业大学、沧州市农科院与友和合作社合作,开始在盐碱地试验“旱碱麦—绿豆”轮作。合作社负责人张志清回忆:“最初试种2亩,亩产就达150公斤。”
试种成功后,绿豆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至如今的1000多亩。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刘宏权说,绿豆耐盐碱、生育期短,播种后70至90天即可成熟,不影响下一季旱碱麦种植,非常适合当地气候条件。
在盐碱地长期采用“旱碱麦—玉米”轮作,易导致土壤贫瘠,而绿豆作为豆科作物,具有固氮养地作用。张志清表示:“种植绿豆的地块,后续旱碱麦亩产稳定增加50公斤。”刘宏权补充说,绿豆固氮效果相当于为后茬小麦增施30多斤尿素,有效促进小麦增产。
经过六年实践,该轮作模式日趋成熟,相关技术规程正在制定中。
刘宏权说,实践证明,绿豆不仅适应沧州滨海盐碱地,还能优化种植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在当地具有推广前景。
梨园飘香,产业链上延伸价值
秋收季,一走进海兴农场的特色碱梨种植基地,诱人的梨香扑面而来。村民们挎着竹篮、手持剪刀,穿梭在果树间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搬运。这里大部分是盐碱地,如今却因种梨出了名。每年从7月底到10月,这里陆续有梨果上市。
碱梨丰收,梨农喜笑颜开。
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月林介绍,农场土壤富含钾元素,使得梨果含糖量高于普通梨,且富含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他们因此将产品命名为“碱梨”,突出其盐碱地特色。
在盐碱地上种梨并非易事。部分地块盐碱度高达千分之七,梨树难以存活。农场通过开沟淋碱、填铺玉米芯隔碱、换填有机土等方式,逐步改良土壤。2016年,他们先种植耐盐碱的杜梨作为砧木,再嫁接优质梨品种,并采用篱壁式种植,促进早结果。期间,他们还经南京农业大学专家指导,通过铺防草布、持续施肥等措施,有效控制盐分,梨树长势逐年好转。
瞄准高端市场需求,海兴农场坚持有机种植。他们以牛羊粪为底肥,人工与机械结合除草,利用防虫网、诱虫灯物理防虫,并引入“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有机种植体系”,提升梨树抗性和果实品质。
经过多年严格检测,2020年农场成功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尽管梨果外观普通,但因口感好,线上线下订单不断。“今年总产量预计比去年增产20%。除了销往沧州等周边地区,我们还与快递公司合作,通过冷链物流发往浙江、江苏等地,让外地消费者也能尝到咱海兴的清甜滋味。”李月林说。
据介绍,海兴还以有机碱梨为原料,开发烤梨、小吊梨汤、梨干、梨膏等深加工产品,成为家庭餐桌热门选择,推动了梨产业多元发展。
技术赋能,棉花测产创新高
海兴农场的棉田里,又是另一番景象:雪白的棉花竞相绽放。就在前不久,这里迎来了一场特殊的“考试”——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测产专家组对这片重度盐碱棉田进行实地测产。
专家在海兴农场棉田进行测产。
“示范田亩产籽棉35.5公斤,增产19.8%。”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博士冯国艺宣布这一结果时,种植户们笑得合不拢嘴。种植户刘金成说:“随着盐碱地的改良,棉花长得越来越好,产量越来越高,鼓了我们的腰包,也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
据悉,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专家团队长期致力于滨海盐碱农田调水控盐技术研发,探索以田间配套渠系、坑塘蓄引淡水、时空调配降水为核心的“池—田”蓄引水立体生态改良模式。立足海兴气候和生态环境,他们开发利用降水和地下水资源,同时增施微生物菌剂,可实现农田排涝、坑塘蓄水、土壤减盐、棉花增产的良性发展,为盐碱地生态持续改良提供了技术支撑。
“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盐碱地改良技术研发,扩大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冯国艺说。
多元作物破“碱”,盐碱地焕发新活力
在南大港产业园区,耐盐碱谷子新品种“冀研谷12号”在极端天气下仍实现亩产317.9公斤。这一成果标志着盐碱地作物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与此同时,扣村盐碱大棚内的“玫瑰香”葡萄迎来成熟季。种植户自豪地说:“咱这葡萄树种在盐碱地,长出的葡萄特别的甜。”
随着邻近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南大港湿地旅游热度攀升,特别是南大港蒹葭露营等新业态的兴起,“湿地游玩+乡村采摘”的新模式,也为扣村带来了可观的客流。游客上午在南大港湿地观鸟露营,下午到扣村采摘葡萄,一趟行程,双重体验。“这样的联动效应,为我们的特色农产品销售打开了渠道。”当地负责人高兴地说。
在中捷产业园区的2万亩高粱基地,成熟的高粱穗低垂着头,在秋风中轻轻摇曳,远远望去,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红地毯。十余台大型收割机齐上阵,所过之处,高粱穗被迅速“吞”进机器,转眼间就完成了收割、脱粒。
“这要是放在以前,得多少人忙活多少天啊!”中捷农发公司的负责人感慨道。如今,机械化作业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还节约了成本。更妙的是,种植高粱还藏着改善土壤的“小心机”。原来,连续种植青贮玉米导致土壤“营养不良”,改种高粱并实行秸秆还田,相当于给土地做了一次“深度护理”,让盐碱地越种越肥。
近年来,中捷产业园区还将中药材和经济作物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先后引进了决明子、菊芋、棉花等耐盐碱作物,逐步走出一条“以种适地、生态循环、科技赋能”的盐碱地开发新路。
据介绍,立足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我市积极对接农业科研机构,吸引了小麦、食用豆、高粱、牧草、大豆等诸多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国家队”来沧,选育耐盐碱有农作物品种,探索、示范、推广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技术,一批适合盐碱地发展的新品种正在助力沧州乃至全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盐碱地“多打粮”。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