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滇北层峦叠嶂的群山深处,禄劝乌东德中学的灯火总在破晓前最先亮起。2022年,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孟德华带着青春的理想走进这片土地。三载春秋,他不仅用知识叩开山乡孩子的心扉,更以超越年龄的担当,成为校园里“既管讲台又管灶台”的多面手,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教师
在滇北层峦叠嶂的群山深处,禄劝乌东德中学的灯火总在破晓前最先亮起。2022年,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孟德华带着青春的理想走进这片土地。三载春秋,他不仅用知识叩开山乡孩子的心扉,更以超越年龄的担当,成为校园里“既管讲台又管灶台”的多面手,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教师的使命与情怀。
一、跨界教学:让科学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面对物理、化学、数学三门学科的教学重任,孟德华针对山区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抽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他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将抽象概念巧妙链接生活实例,提升课堂实效。课后长期坚持“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灌注真诚关怀与激励,尤其侧重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以耐心细致、因材施教的方式确保每位学生跟上教学进度,显著提振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业表现也稳步提升。
二、后勤护航:从实验室到食堂的精细守护
身兼会计、总务主任、食堂管理员数职,孟德华在不同岗位上历练,直面“时间分配”与“角色切换”挑战,但无论工作如何艰辛,他始终坚持以“服务师生”为目标,努力摸索高效工作方法,工作三年以来将身边的每一项任务都出色完成。
工作过程中严抓细节,在化学实验室管理上,他细致守护实验室安全,进行实验室优化,聚焦“学生安全”,实验前反复强调注意事项,实验后督促学生整理器材,定期检查水电通风设备,为学生实验学习筑牢安全屏障。
三、特别关爱:跨越山峦的家访之路
走过蜿蜒的山路,孟德华老师再次来到翠峦环抱的龙潭村。阳光穿过云隙,轻柔地洒在这片静谧的土地上。他此行,仍是为看望那个始终让他牵挂的孩子——小秋。
小秋是一名智力残疾学生,目前她的智力仍停留在幼童阶段,生活不能自理,父母皆在外务工,只能随同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当孟德华老师翻山越岭,踏着疲乏来到龙潭村时,小秋奶奶早已在门前守候多时,一见孟老师,便眼里漾开笑意,随即迅速迎上来。小秋原本静倚在躺椅上,看见老师的刹那,眼睛倏然明亮,她笑得如初春新芽,摇晃着起身,急切拉住老师的手,她说不出太多话,却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快乐——她磕绊着不停念叨上次送教时两人一起看过的动画片《黑猫警长》,这是镌刻在她记忆深处为数不多的美好。孟老师明白她的意思,随即取出画笔,微笑着为她勾勒最喜爱的形象——黑猫警长,笔尖流转,线条渐显,才寥寥数笔,小秋眼中便漾起光彩,她伸手轻点画纸,清脆欢快地喊:“是黑猫警长!”
孟老师与奶奶聊起小秋近况。孩子慢慢学会了自己吃饭、洗漱,每一点微小进步,都凝聚着奶奶日复一日的付出。孟老师静听,暖意自心底涌起,欣慰中更添敬意。两年时光,小秋已能初步自理,也能用动作和表情表达愿望——这是一条用爱与陪伴照亮的成长之路。
四、班主任日记:孩子成长的图谱
2025年,孟德华老师主动承担初一121班班主任及数学教师,实现了从“授课教师”到“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角色升华。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更重视其全面成长。课后,孟老师主动与性格腼腆内向的学生进行悉心交流,细致了解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持续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状态,以持续的陪伴和真诚的鼓励助力学生平稳过渡初中适应期,营造出一种温暖积极、支持成长的班级氛围。
三年来,从“教育萌新”到能独当一面的教师、后勤管理者,孟德华老师始终以“主动担责”对待后勤工作,以“真心关爱”对待每一位学生。未来,孟德华将继续在乌东德中学的岗位上,用严谨的后勤服务保障校园运转,用温暖的陪伴助力学生成长,为山区教育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结语:青春在大山里绽放
三年间,孟德华从青涩的师范毕业生成长为能同时驾驭讲台、灶台、实验台的复合型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是,他让这些山区学生相信:纵然生于群山之中,亦可心怀星辰大海。
终审:周明
来源:禄劝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