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风控再升级,接入多征信数据,逾期率大幅下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5:38 1

摘要:明明客群规模在扩大,可逾期率却比去年降低了近15%,核心原因是系统接入了央行征信、百行征信等多维度数据源,再加上AI风控模型的优化,贷前就能精准筛掉高风险用户。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明明客群规模在扩大,可逾期率却比去年降低了近15%,核心原因是系统接入了央行征信、百行征信等多维度数据源,再加上AI风控模型的优化,贷前就能精准筛掉高风险用户。

这不禁让人好奇,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的当下,消费金融系统到底是如何通过风控升级实现降本增效的?又该如何平衡合规要求、用户体验与风险控制这三大核心诉求?

2025年上半年的消费金融行业,呈现出鲜明的“分化”特征,重庆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等头部机构,总资产规模较年初分别下滑2.32%、3.68%和0.71%,但这种“缩表”并非衰退,而是主动压降高风险资产、聚焦优质客群的战略选择。

与之相反,宁银消金上半年总资产达701.02亿元,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9.69%、26.26%,南银法巴消金净利润增幅更是高达97.36%,腰部机构的崛起,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靠风控抢市场、靠效率拼盈利”的新阶段。

要在这样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系统设计必须先过“合规关”,2024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给系统划定了明确边界。

主要出资人最低持股比例从30%提至50%,意味着系统在股东信息管理模块要新增持股比例预警,取消“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等非主业业务,系统功能栏就得直接屏蔽这类入口。

更关键的是“担保增信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全部贷款余额的50%”,这就要求放款管理模块必须实时统计担保类贷款占比,一旦接近阈值就自动触发审批拦截。

到了2025年9月,《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又新增“体制机制”“适当性管理”等7项评价要素。

比如“个人信息保护”要求,系统在存储用户人脸识别、银行卡信息时,必须做脱敏处理,就连客服调取用户数据,都得有操作日志留痕,这些合规要求不是简单的“附加项”,而是系统设计的“基础框架”。

满足了合规,系统还得靠技术扛住业务压力,现在的消费金融用户,既可能在电商大促时凌晨申请分期,也可能在门店消费时当场要额度,这就要求系统必须“灵活又能扛”。

微服务架构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前端交互子系统负责处理APP、小程序、PC端的用户申请,不管是选分期产品还是填资料,都不影响后端。

核心业务子系统专门管风控审批和放款,要是需要优化利率计算逻辑,单独迭代这个模块就行,不用停掉整个系统。

贷后管理子系统则专注还款和催收,就算还款日集中导致交易量激增,也不会让前端用户卡顿。

为了应对高并发,系统还得搭分布式架构,保证7×24小时不停机,就像去年某电商平台“618”期间,某消金公司单日放款量突破5亿元,靠的就是分布式技术扛住了流量峰值、

再加上批量调度平台,每天凌晨自动处理账务核对、影像检查,工作人员不用再熬夜做手工台账,效率直接提上来了。

但技术最终要服务于业务,尤其是风控,得嵌入到每个场景里才管用。就拿最常见的商城消费分期来说,用户在购物车选好商品点“分期”,系统第一步先调用户画像标签。

看看他的历史还款记录、信用评分,再对接商户资质接口,确认商品不是“套现类”虚假交易,这两步没问题,才会进入审批环节。

而且资金不会直接打给用户,而是受托支付给商户,既符合监管要求,也避免了资金挪用风险,有机构做过统计,这种模式下的逾期率比“现金贷”低了近20%。

再看线下消费授信,比如用户在健身房办年卡想分期,销售帮他在PAD上提交申请,系统10分钟内就能完成人脸识别、运营商数据核查,甚至会调取用户的地理位置。

确认他确实在门店,防止“远程冒名申请”,这种“线上审批+线下场景验证”的模式,既能满足用户“当场办”的需求,又把欺诈风险压到了最低。

消费助贷和联贷场景,则更考验系统的“协同能力”,助贷平台推荐用户过来,系统得先做“初筛”。

比如某导流平台推送的用户,系统会先查是否在内部黑名单,再对接平台提供的用户行为数据,初筛通过后才把资料传给持牌金融机构做最终审批,全程要保证数据传输加密,避免信息泄露。

当然,风控不是“一刀切”,还得靠数据持续优化,系统的数据驾驶舱里,实时跳动着注册用户量、DAU/MAU、放款总额这些基础指标,但更关键的是风险数据。

贷款即将到期数量、各阶段逾期率、坏账率,运营团队每天都会盯着这些数据,要是发现某类客群的M1逾期率突然上升,会立刻调整风控规则,比如提高这类用户的审批门槛,或者加强贷中提醒。

现在的消费金融系统,早已不是“单纯的审批工具”,而是“风控+合规+体验”的综合体。

它既能通过多征信数据让“秒批”成为可能,也能在用户还款逾期时,通过智能催收系统分阶段提醒,先发短信,再人工电话,避免过度催收;既支持PC、APP等多终端访问,也会在用户认证时简化步骤,比如一次人脸识别就能通用于多个业务场景。

看完这些,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机构能在行业分化中实现增长,他们的系统不是“被动满足需求”,而是“主动预判风险、适配变化”。

未来随着AI技术的深入,系统或许能做到“更精准的风险定价”,比如给信用好的用户更低的利率,给首次借款的用户更灵活的还款期限;也能通过更细致的用户分层,让金融服务真正匹配不同人的需求。

对于消费金融从业者来说,看懂系统的设计逻辑,不仅能做好日常运营,更能找准未来的发力点,毕竟在精细化时代,“靠系统赢效率,靠风控赢市场”,才是长久之道。

来源:ho侯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