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打破银行流量困境?效仿美团等线上APP,还不如踏实搞好线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5:34 1

摘要:早上和同事聊天,他说楼下的咖啡小店为了救生意开了美团线上店,却被平台捆得更紧:早7点到晚7点必须守店,新店想有曝光还得花钱买流量,算下来每天得多赔几百块。

早上和同事聊天,他说楼下的咖啡小店为了救生意开了美团线上店,却被平台捆得更紧:早7点到晚7点必须守店,新店想有曝光还得花钱买流量,算下来每天得多赔几百块。

这话一下戳中了我对银行APP的印象——不也一样面临“打开难”的痛点吗?场景活跃度低,用户除了查余额、转账几乎不会点开。

当时脑子里冒出来个念头:银行能不能自己搞“本地生活”盘活流量?但转念就否定了。招行“掌上生活”、建行“善融商城”,还有工行、交行的电商板块,早就试过这条路。

可线上运营是块硬骨头,美团、饿了么都是从“百团大战”里拼杀出来的,银行既没有互联网基因,也缺打持久战的决心,最后大多搞得不温不火,有的甚至悄悄下线了。看来银行做流量,得走自己的路。

破局的关键,或许是先看清自己的核心禀赋。比起硬蹭平台风口和互联网巨头抢线上流量,银行更该回头看看手头的“老本”:全国几十万个线下网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员工队伍,还有几十年攒下的线下客户信任和面对面服务场景。

这些看似“笨重”的资产,恰恰是纯线上平台的短板——就像阿里砸钱开盒马、京东布局线下便利店,互联网巨头都在抢的线下场景,银行本来就握在手里。

以网点为最小单位,联动周边的小微商户,可能是条更聪明的路。银行完全可以以分行为枢纽、网点为节点,搭起区域商户联盟。对商户来说,银行能提供支付、结算、账户管理这些刚需基础服务,还不用像平台那样收高额佣金和广告费。

对银行来说,不用搞复杂的线上运营,靠网点员工当面推荐、线下扫码就能把优惠送出去。就像我家楼下的咖啡店,旁边就是邮储银行网点,平时网点客流不少,要是能联合搞个“持邮储卡在咖啡店消费立减3元”的活动,比起给美团交“流量费”,说不定效果更好,前提是银行愿意放下身段对接这些小店。

把线下用好,得先学会聚焦。没必要什么场景都铺,不如从餐饮、便利店这类高频消费场景切入,这些场景用户需求明确,优惠活动也容易落地。

等模式跑通了,再慢慢延伸到母婴、生鲜这些品类。要是一开始就贪多求全,反而会精力分散,什么都做不精。更重要的是商户筛选,银行自带公信力背书,一旦合作的餐饮店出了食品安全问题,或者便利店卖了过期商品,砸的是银行自己的招牌。所以必须建立严格的准入和巡检机制,只把口碑好、合规经营的商户拉进“朋友圈”。

线下运营的思路还能再打开些,不只是联动商户,还能和依赖线下场景的服务型企业联手,本地的少儿绘画班、老年舞蹈班、健身工作室,这些机构最缺稳定客源,而银行手里的家庭客户、老年客群、中产用户,正好是他们的目标群体。

银行甚至能自己当“组织者”,搞些社区活动:针对孩子开“少儿财商小课堂”,联合老年客群办“社区广场舞展演”,周末组织亲子运动日,这类活动线下互动性强,用户愿意来,参加完还会发朋友圈分享,自然形成传播。有银行员工说,一场接地气的社区活动拉来的存款,可能比客户经理跑半个月社区还多,只不过怎么做好总分行的线上联动,还需要慢慢琢磨。

这有点像中国足球,顶级联赛总搞不好,四川、广东的民间足球赛却热热闹闹,核心就是扎根群众,贴近真实需求,银行从来不缺流量,只是没把线下客流转化好;也不缺场景,只是少了把金融和生活打通的运营思维。

现在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美团、饿了么的获客成本逐年攀升,银行要是能激活庞大的网点体系和线下资源,反而能走出一条差异化的路。

不用非要做成美团,也不用和互联网平台比线上花哨。让每个网点都变成小型“社区服务中心”,用户来办业务时能顺手领份周边面包店的优惠券,能知道楼下新开的健身工作室有专属折扣,能通过网点报名社区活动——把金融服务悄悄融进这些生活细节里,或许才是银行流量困局的真正破题点。

来源:青梅旭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