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坚持统一遭围攻,郝龙斌获建制支持,国民党面临路线抉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15:22 2

摘要:当郝龙斌在各县市获得建制派大佬力挺时,张亚中却因主张恢复"国统纲领"而遭遇党内围攻。

当郝龙斌在各县市获得建制派大佬力挺时,张亚中却因主张恢复"国统纲领"而遭遇党内围攻。

同为国民党主席候选人,一个获得组织全力支持,一个被质疑"没有市场",反差之强烈令人深思。

是什么让张亚中成为靶子?国民党内部究竟在争什么?

说起来,这一幕似曾相识。

张亚中在国民党主席竞选辩论会上的表态,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

他直言"如果台岛还是维持现状,与大陆只谈经济,不谈政治,两岸关系怎么向前推进?"这番话音刚落,党内反对声浪便汹涌而来。

游淑慧第一个跳出来"纠正"。

这位台北市"议员"向张亚中喊话,认为九二共识的核心应该是"一中各表",需要坚持"中华民国"的存在。

她的理由听上去冠冕堂皇:这样才符合台湾人立场,才能照顾到2300万人的尊严和感情。

但让人意外的是,反对声音接踵而至。

党内不少人开始质疑张亚中的"一中自治"主张,认为他的想法"不切实际"、"没有选票市场"。

有趣的是,同样的剧本在2020年就上演过一次。

那时候,国民党青年军公开跑到党中央抗议,要求"清除红统势力",矛头指向韩国瑜。

现在,目标换成了张亚中,但口号一模一样,连"反H""清党"的标语都如出一辙。

这种现象透露出一个尴尬的事实:在国民党内部,但凡敢谈"统一"的政治人物,总会遭遇党内围剿

另一边,郝龙斌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他几乎跑遍了每一个蓝营重要城市,台中有卢秀燕全程陪同,韩国瑜也专门接见了他。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胡志强直接站台背书。

这不是简单的拜码头,更像是一场内部协商后的推举仪式

传统蓝营的组织机器全面启动,军公教、地方大佬、外围团体全线配合。

对比之下,罗志强、郑丽文、张亚中三人虽然声量不小,但彼此各自为政,无法形成有效整合,四年前的主席选举就出现过类似局面。

朱立伦最终拿下8万多票,张亚中紧追在后,若非江启臣等人分票,张原本可能实现超车。

这一次,郝龙斌只要维持"挺好"阵营的整合,不管"反好"阵营如何分裂,他都占据明显优势。

有评论指出,张亚中、罗志强、郑丽文若能整合为主席、书记长、发言人,或许是最佳组合。

但现实中,他们被迫竞选同一职位,只能彼此消耗。

这反映出国民党制度设计的问题,更暴露了该党缺乏战略统筹能力的软肋,建制派的逻辑很简单:控制组织渠道,锁定传统票源,回避争议话题。

这套酱缸政治的运作模式熟悉而有效,不需要舆论论述,也不需要辩论回应。

正如赵少康早就点明的,郝龙斌可以不参加辩论,只要跑完地方就能赢。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统一话语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发生了微妙变化。

张亚中强调的九二共识原始版本,其实就是1992年国民党谈判文本中白纸黑字的记录:"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谋求统一"。

这不是争议,而是历史事实。

但现在,岛内民意代表对此避而不谈,反而有人跳出来说张亚中讲这些"没有市场"。

从头到尾,也没人敢公开否定党纲

这种逻辑逐渐成为常态后,党内的意识形态分裂也就变得更加严重。

有趣的对比是,民进党从来不回避自己的政治主张,"台独"理念虽然激进,但至少立场明确。

反观国民党,连自己的历史传承都不敢公开坚持。

张江村更是在社交媒体上把矛头指向张亚中,质疑他是否与民进党勾结。

张亚中的回应聚焦一点:国民党不强,蓝白合无意义。

他的态度很直接,却反遭自家人群起围攻。

这已经形成一种奇怪的政治氛围:只许谈选举战术,不准提战略

国民党青年连党纲都搞不清楚,却在自己人头上挥拳,早已不是"新生代接棒",而是"传统机制失控"。

失控到连历史记忆都无法承继,只能把逻辑混乱当作常识来传播。

讲统一的人被打压,回避统一的人被捧为主流时,一个政党自然失去存在的根基。

站在更大的历史视野来看,这场主席选举的意义远超党内事务。

它关系到国民党未来数年的方向,更对2026地方选举与2028大选的格局产生传导效应。

张亚中提出的"变、和、赢"三字方针,实际上指向了一条系统性的改革路径。

"变",不是换口号,而是换路径;"和",是当前两岸紧绷局势下的钥匙;"赢",是让台湾社会赢回安全、产业与尊严。

恢复"国统纲领"的主张,等于把路线坐标重新钉回法理与政治现实的交汇点。

这对分裂言行形成制度回应,也为和平统一提供可操作的政策指南。

但问题是,党内阻力不会缺席。

派系利益、叙事惯性与选战算计,都会在程序与话语上设置门槛。

外部环境更不宽容,民进党当局势必把"恢复国统纲领"贴上污名标签。

他们会试图把对话描述成"投降",把务实抹成"卖台"。

关键在于,台湾社会需要的是能止损、能通气、能定盘的政治工程。

而不是一时的情绪对冲。

如果张亚中的路线能在党内稳步落地,国民党不仅有机会重塑"党德与党魂",也能在社会心智里恢复"有格局、可托付"的政党形象。

这对未来的选举不仅是话术加成,更是路线红利。

反之,若仍陷于"怕被攻击而不敢提出方案"的心态,那就只能在他人的议程里被动应答。

眼下,两岸关系正处在关键节点,和平统一的目标能否从口头愿景变成现实坐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台湾内部政治力量的选择。

结语

张亚中事件折射出国民党在两岸政策上的根本迷失,统一话语从党纲核心沦为政治禁忌,反映了该党战略思维的严重缺失。

建制派的组织优势虽能确保短期胜利,但回避根本问题的策略将使国民党在台海变局中进一步边缘化,最终可能失去历史机遇。

面对两岸关系的关键节点,国民党能否重新找到历史定位?这不仅关系党的前途,更关系台海和平的未来走向。

来源:史纪文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