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配音!《嘛是天津?》全网刷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5:28 2

摘要:几天前,由地理类科普自媒体“星球研究所”推出的视频《嘛是天津?》全网刷屏,按惯例,“星球研究所”以各省市为主角的科普视频系列大多起名《什么是(地名)》,网友们笑称,“只有天津的标题自带语音”。网友们点开视频,“很久很久以前,大自然的力量在天津设下了一座大擂台”

几天前,由地理类科普自媒体“星球研究所”推出的视频《嘛是天津?》全网刷屏,按惯例,“星球研究所”以各省市为主角的科普视频系列大多起名《什么是(地名)》,网友们笑称,“只有天津的标题自带语音”。网友们点开视频,“很久很久以前,大自然的力量在天津设下了一座大擂台”这段带着津味儿回响的文案从相声演员郭德纲口中说出时,很多观众忽然意识到:原来天津竟藏着这么多值得细品的地方。《嘛是天津?》中,郭德纲的配音也成为传播亮点。作为天津人,他如何看待这次与家乡文化的深度对话?

为家乡做点事是本能

“当时我正在山东拍剧,但一听是为天津的宣传片配音,立刻答应下来。”郭德纲表示,这是向世界展现天津的机会,“咱们天津多美啊,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刚刚在天津落幕,这么美的家乡必须让全世界的人看到。”

短片文案不长,录音过程也非常顺利。郭德纲的成长记忆深深扎根于天津的市井与文脉,对每一段历史的娓娓道来都是真情流露。他说:“每一段文案都让我印象深刻,不管出去闯荡多久,我骨子里是天津人,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都流淌在每个天津人的血液里。能为家乡做点事,不是任务是本能。”

方言运用有度更利于传播

《嘛是天津?》虽短,却串联起天津的历史与当代风貌。从数千年前河海争锋、海退河进的开端,到“吃尽穿绝”的市井文化;从泥人张、风筝魏的指尖非遗到天河计算机的前沿科技,脚本的字里行间浓缩着天津的“文化密码”。作为配音者,郭德纲对每段文案都反复推敲,尤其在意天津方言的运用。

“有人建议多说天津话,甚至觉得可以通篇用天津方言,但我跟编导反复商量:这不是只在天津播的片子,得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观众都能懂。”他举例,像“九河下梢天津卫”“嘛”这类特色词汇保留,是为了传递地道的“天津味儿”;但涉及科普历史背景、时代发展的部分,用普通话更利于传播。“天津话不是噱头,是刻在城市基因里的韵律。”他说,“就像炸糕得脆,煎饼得薄,天津话是‘点睛之笔’,该用的时候点到为止,反而能让观众记住这独一份儿。”

最触动他的是文案里对天津“传统与时尚”的诠释。“过去我们总说天津是水旱码头,现在看,这种码头文化早升级成了开放包容的格局。”他特别提到,“嘛是天津,让我总结,都体现在天津人的风骨里:过去这里四通八达,天津人吃喝穿戴都很时尚,但他们也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传承着这座城市的文脉。传统但不保守,创新而不盲目,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天津。”

让世界看见“立体的天津”

这已不是郭德纲首次为家乡“献声”。近年来,从海外相声专场里的津味儿段子,到文旅宣传片的旁白,他始终积极地向各地观众讲述天津。他坦言:“还有不少外地朋友对天津的印象局限在‘煎饼果子’‘相声窝子’,其实天津的精彩远不止于此。从早点到夜宵,从街头巷尾风土人情到小洋楼,再到现在海河两岸的高楼林立……我想给大家讲的天津三天三夜说不完。”在他看来,天津的魅力远不是任何一条短片能概括的,这种“兼容并蓄”的城市魅力,既有“曲苑弦翻三辈韵”的传统底蕴,又有“津门潮起万帆新”的创新活力;既有市井人家“乐呵乐呵得了”的生活智慧,又有“睁眼看世界”的开放胸襟。“我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讲述,拼起一个有温度、有厚度的‘立体天津’。”郭德纲说,“天津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听见、看见。”

《嘛是天津?》里有一句解说词——“没有天津人抖不开的包袱,也没有天津人接不住的招。”郭德纲特别选择用天津话诠释这一句。这一刻,天津口音不再是表达幽默的方法,而是这方水土积淀的文化带来的底气。(丁晓晨

来源:张家口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