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村史村事|大田乡幸福村:古道蹄声远,茶荪新风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15:19 1

摘要:在大田乡东南部,坐落着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居的美丽村落——幸福村。这里距县城52公里,乡政府4公里,全村区域面积14.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当晨雾从乌蒙山麓散去,大田乡幸福村的青石古道便苏醒过来。这条古道曾是明清时期盐马商

在大田乡东南部,坐落着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居的美丽村落——幸福村。这里距县城52公里,乡政府4公里,全村区域面积14.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当晨雾从乌蒙山麓散去,大田乡幸福村的青石古道便苏醒过来。这条古道曾是明清时期盐马商队的重要通道,如今已成为连接多民族情感、促进文化交流的时空纽带,各族群众在这里用汗水与智慧共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1950年金沙县第二次解放后,全村废除保甲制,建立乡、村民组政权,村境划为安洛区绿竹公社幸福村。1953年后,伴随着安洛乡、大田乡两乡的时分时合,行政区划历经“人民公社”“公社管理区”“乡人民政府”等演变。1992年撤安洛区建安洛乡、大田乡后,幸福村如青石般稳稳扎根于大田乡的版图上。

改革开放以来,幸福村实现跨越式发展:1989年通电告别黑暗,2008年建成卫生室与村委会,2014-2017年完成通组路硬化、安装路灯及文化广场等民生工程。2021年4G网络全覆盖后,2023年启动5G建设,为智慧乡村铺就了数字基石。2022年陈家寨饮水工程惠及90余人,2024年累计投入260余万元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32户群众从土墙茅草房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新居,50余公里的硬化路网,让村庄的发展踏上了快而稳的康庄大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幸福村仅有1所破旧村塾,十户人家难觅一个识字人。如今,通过“雨露计划”等政策,让知识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目前,全村有在读初中生130余人,高中生120余人,大学生50余人,大专生70余人,硕士研究生1人。更令人欣喜的是,那些带着城市记忆归来的学子,正用电商直播和生态农业来反哺这片哺育他们的土地。

医疗卫生服务也在不断健全,村里面的村医和赤脚医生用双脚踏平了看病难的最后一里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体检走进堂屋,新农合制度则像一张坚韧的网,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兜住了村民看病的最后一丝忧虑。

幸福村发展林下冬荪种植产业

产业方面,全村耕地面积4300亩,林地6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0%。2024年以来,1800余亩玉米的金浪翻滚出了180万元的年产值,800亩茶山吐纳着茶韵的清香,而林下冬荪更以亩产40公斤、干货每公斤300元的市场价格,诠释着“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智慧——实现“一次投入、三年采收”。2024年,随着中能建与成都院合作的风力发电项目落地,预计产值达2.6亿元,为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从土壤到天空,从传统耕作到清洁能源,映照出了产业的融合发展。

加工好的冬荪

幸福村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苗族踩山节、彝族火把节等民族节日轮番上演,“抢薪水”“打糍粑”等年俗活动更添喜庆氛围。彝族服饰独具特色,男子传统装扮为黑底绣花右衽上衣配浅色宽裆裤,扎“英雄结”。女子身着绣花镶边上衣与多彩百褶裙,佩戴银排花。苗族服饰以青、蓝色为主,男子穿麻布长衫配蓝腰带,女子穿短上衣配素色筒裙。如今虽日常服饰已现代化,但在重要节庆时,村民们仍会换上传统盛装,彰显文化传承。

从村里经过的石门坎盐茶古道遗址,青石板上深深浅浅的蹄痕与遗址旁立着的载有捐修信息的石碑,让马帮托起的商贸在黔岭间跳动百年。依托天然洞窟作为军事防线的大岩洞遗址,洞外残存约30米石墙遗迹,洞前荆棘区域散见凿刻石块和一副保存完好的石碾,像被时间撕碎的军令,无声地控诉着同治六年(1867年)义军与万余人的清军及团勇浴血奋战,以寡敌众,全军被歼的惨烈,历史从不会遗忘,那些用生命争取自由的灵魂。

如今,当林海的涛声与风机转动的嗡鸣和鸣,当茶园的清香与冬荪的珍馐飘香,幸福村正以绿色和清洁能源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立体答卷。未来,随着更多年轻人带着知识与情怀归来,幸福村必将如它的名字一般,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交响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幸福”的真正内涵。

来源:金沙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