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奇怪的是,有些糖尿病患者,活到八十不带喘的,身板比同龄人还硬朗。医生一琢磨,发现这些人在50岁时就悄悄地戒掉了6个“要命”习惯,这才逃过了一劫又一劫。
糖尿病不叫“慢性杀手”都对不起它的出场方式。它不像心梗那样来得猛,也不像癌症那样吓人,它是那种“笑里藏刀”的角色,一旦盯上你,一步一步把你拖进深渊。
但奇怪的是,有些糖尿病患者,活到八十不带喘的,身板比同龄人还硬朗。医生一琢磨,发现这些人在50岁时就悄悄地戒掉了6个“要命”习惯,这才逃过了一劫又一劫。
老张是我社区的“活招牌”。66岁退休,74岁还能每周骑车去郊区钓鱼,血糖稳得跟老中医下的药方一样。他30岁查出糖尿病,50岁那年住了一回院,差点因为低血糖昏倒在大街上。
从那之后,他断了夜宵、戒了酒、放下麻将、告别熬夜、远离情绪暴躁、改掉乱吃保健品的毛病。你别说,这6条一戒,他这些年几乎没进过医院大门。
第一刀砍向了“夜宵”。太多人嘴巴比脑子勤快,半夜饿了就翻冰箱,殊不知这就像给胰岛功能再补一刀。研究发现,晚间进食会让血糖在睡眠期间持续升高,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国家糖尿病中心数据显示,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长期夜宵成瘾,控制血糖困难重重。老张干脆晚上八点后只喝水,饿了就泡点淡盐水漱口,三个月下来血糖曲线比财务报表还平稳。
第二个“坑”是喝酒。不少人以为“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结果一不小心“适量”成了“上瘾”。酒精对肝脏的压力直接影响胰岛素代谢,尤其是高度酒,等于用火烧自己的胰腺。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饮酒后低血糖风险增加两倍以上。老张以前爱喝酒,一顿饭没二两白的不算吃饭。后来他干脆用茶代酒,还搞出一套“健康敬酒法”,一杯热茶敬天下,肝也保住了,命也续上了。
第三个不能碰的是麻将桌。别小看那四方桌,不少人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全是从“连战三天三夜”里打出来的。坐得久、动得少、情绪波动大,这对糖尿病患者简直是三重打击。
北京协和医院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长时间久坐,每天超过6小时的人群,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43%。老张现在麻将桌不碰,改跳广场舞,跳得比年轻人还溜。
第四招是和熬夜说再见。有人晚上看剧上瘾,有人打游戏打到天亮,结果白天精神萎靡,胰岛素像罢工了一样。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控制更难。
上海交通大学一项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者,其糖化血红蛋白异常率高达72%。老张以前熬夜看球赛,现在晚上十点准时关灯睡觉,连世界杯都不看直播了,身体要紧。
第五个是“情绪上头”。糖尿病本来就像个情绪化的老头,一急一怒就出事。血糖波动受情绪影响极大,特别是愤怒、焦虑,会让交感神经兴奋,血糖飙升。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报告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因情绪失控导致血糖失控的比例接近35%。老张以前脾气火爆,后来学会“深呼吸三步法”,谁惹他都笑呵呵,“气死我了”变成“这事真有意思”,血糖也跟着乖乖的。
最后一个“坑”是乱吃保健品。很多人一听说“某某胶囊能降糖”,立马买一堆往嘴里塞,殊不知里面不少成分对肾脏、肝脏都是重负。保健品不是灵丹妙药,更不是替代药物的捷径。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数据显示,2023年因保健品导致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受损的病例上升23%。老张以前也爱买保健品,后来直接跟我说:“看你这张脸,比广告可信多了。”
糖尿病不是单挑,而是一场持久战。能活到80岁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早早就明白:不是靠药多、也不是靠偏方,而是靠智慧、节制和自律。他们不再为一口嘴馋放纵自己,不再为一时情绪失控,不再为一个传言就迷信保健品。他们的血糖,不是“控住了”,而是“驯服了”。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在做那些明知有害的事。50岁,正是该“断舍离”的时候。你不动手,病就动刀;你一懒惰,病就进门。真正的养生不是多吃什么,而是少犯错。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国家糖尿病中心.《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2. 中国疾控中心.《中国成年人饮酒现状与健康影响》
3.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研究》
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睡眠与糖尿病控制关系研究》
5.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糖尿病患者心理与情绪管理建议》
6.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保健品安全消费警示通报》
来源:中医孙晓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