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陆续出炉。从已发布的上半年业绩来看,银行业整体经营效益平稳增长,稳中有进。其中,一些“变化”与“不变”的因素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了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图景。
近期,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陆续出炉。从已发布的上半年业绩来看,银行业整体经营效益平稳增长,稳中有进。其中,一些“变化”与“不变”的因素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了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图景。
变化的是,经营逻辑与增长模式:当前,银行业正在从“拼规模”转向“重质量”;同时,传统信贷让位于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新赛道崛起;不变的是,对金融本源与风险底线等经营逻辑的坚守。
难中求成,稳中有进。8月28日,在中信银行2025年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信银行管理层用这八个字形容上半年经营业绩的取得,也代表了银行业以“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魄力交出了一份兼具发展韧性与变革锐气的“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总资产达9.86万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78%,不良贷款率压至1.16%,与上年末、一季度持平,拨备覆盖率为207.53%,保持合理水平足可抵御风险。
“透过指标看结果。我们稳健、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更加清晰,发展韧性和抗冲击能力显著增强。”中信银行行长芦苇回顾上半年经营业绩时说。
无论是对比同业,还是对比自身,中信银行的“成绩单”都颇为亮眼,展示了充分的“稳健、均衡、可持续”特质。
探求其背后的肌理,纵观中信银行近年来的发展,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摒弃规模情结,更专注于效益和质量并重的增长,始终将工作发力点和落脚点集中在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上。这构成了企业财务业绩背后的业务支撑。特别是上半年,在建设“五个领先”银行战略的纵深推进下,这家以对公业务根基深厚著称的股份制银行,正展现出新的发展韧性。
PART.01银行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发展的高质量和稳健性。面对外部复杂环境,特别是面对银行客群经营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国内银行经营一般通过两方面调整来应对:一是通过降本增效和提升人均产能,在收入承压下守住利润空间;二是经营上的调整,优化资产负债配置,集中资源深耕核心客群、高价值业务及优势区域,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
在此背景下,中信银行把变革之举更进一步推到了“极致”:
一方面,是更早的变革决心和布局。以当前银行普遍面临的净息差管理挑战为例,早在2020年,中信银行便提出“稳息差、拓中收、去包袱、做客户”的四大经营主题,并在经营层面践行“重在负债端,兼顾资产端”的策略。多年的变革,也在上半年的业绩中得到进一步体现——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净息差为1.63%,同比虽小幅下降14BPs,但绝对值比行业高出21BP,保持了持续多年的优势。
另一方面,是更全面的体系和能力建设。当下银行业的竞争,本质是综合服务生态与跨板块协同效能的终极较量。作为传统“对公强行”,中信银行在过去多年里除了扩展既有优势外,也在致力于补上零售这一课。从此前“新零售”“一体两翼”发展,进阶到“零售第一战略”,中信银行坚持通过体系能力建设,以面带点,协同推进。
近年来完整体现中信银行“体系为王”的实践是“五个领先”银行战略。2024年,中信银行提出“五个领先”银行战略,成为贯穿全年的发展主线。这既是对国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响应,也是中信银行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经营突围的关键抓手,旨在在财富管理、综合融资、交易结算、外汇服务和数字化五个方面打造有特色、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模式。2025年上半年,伴随这一战略从全面铺开到纵深推进,已然取得不俗的成绩。
从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实践来看,在“零售第一战略”引领下,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模式全面优化升级,总量和结构双升。截至报告期末,零售管理资产余额(含市值)达4.9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2%,另外其零售贷款、AUM规模多项指标站稳股份制前列。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还有更优的结构性的增长领域。上半年中信银行实现非息收入345.6亿元。其中,最能展现基础业务能力之一的手续费收入表现较好,实现手续费净收入169.1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连续五年跑赢同业,体现出中信银行的轻资本转型成效明显。
同时,上半年,在低利率态势不断深化、市场波动与客户需求出现分化的情况之下,中信银行的财富管理,特别是财富代销业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发挥体系优势和策略能力,业务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量效双升”。AUM增量创近年来历史同期新高,财富管理中收增速也创近4年新高,同比增幅达到10.3%,给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深入推进提供了新增动能。
未来,随着资本市场持续提振,存款利率连续下行,资金向理财转化是自然趋势,在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目标牵引下,中信银行已协同中信金控下属各金融子公司,全力推动AUM快速增长,尤其是对公财富将加快拓客上量,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
在零售业务贡献提升背景下,中信银行的公司业务仍然发挥压舱石作用,量质平衡发展,其中对公存款优势领先同业。在“五个领先”之一的“领先的综合融资银行”战略指引下,围绕“五篇大文章”等领域,对公业务由传统信贷投放转向“商行+投行+协同+撮合”发展。截至2025年6月末,综合融资余额14.7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3%。
依托中信集团全牌照协同优势,中信银行在综合融资领域取得了诸多亮眼成绩单——今年上半年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只数和规模继续位列市场第一,债券承销净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19%,总量和增幅可比同业第一;银承、保函、信用证保持同业优势,实现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13%,总量和增幅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
一个值得关注的风向标是,这几年中信银行没有刻意强调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增长,而是非常重视“综合融资”:在中信银行管理层看来,“综合融资”是一张更大的资产负债表,在这张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是扩张的,但资本是节约的。在此背景下,中信银行打造“领先的综合融资银行”战略将提供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个人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着力构建大商行、大投行、大协同、大出口的生态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也给对公端真正优质的低成本存款提供了路径,优化资负结构,进而产生了银企之间互促的产业生态和价值链。
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实业广覆盖”资源禀赋,中信银行发挥综合金融服务板块“融融”协同和四个实业板块“产融”协同优势,综合融资已逐步显现为中信银行“护城河”式的长板、强项。
在银行负债端,银行存款中的活期占比成了成本优劣的重要因素。据此,很多银行将交易银行作为切入点推动低成本活期存款的增长。中信银行亦高度重视交易银行的发展,并把“领先的交易结算银行”作为“五个领先”之一引领战略投入。相比同业,有对公基础和能力体系的中信银行更有优势,且已占得先机。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发力打造以天元司库、小天元、企业网银为主要构成的平台矩阵,建成多层级交易结算平台,可满足不同规模、不同金融需求的企业主体。
同时,领先的外汇服务银行方面,中信银行是很早参与国内外金融市场融资的商业银行,并以屡创中国现代金融史上多个第一而蜚声海内外。近年来,中信银行更是紧跟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打造外汇业务全账户、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图谱及跨境金融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综合跨境金融服务体系。
最后,在领先的数字化银行方面,中信银行以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三化并进”为路径,构筑起数字化竞争新动能、新优势。以AI在全行的应用为例,其落地智能服务场景超1600个,报告期内,全行依托智能模型增效超8600人年;而其行内自用小模型平台“中信大脑”上线超600个智能模型,目前已在风险合规、智能推荐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助力了业务的效能提升。
从银行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五个领先”银行建设的进阶跨越,代表中信银行逐步实现了深耕传统信贷市场、链接资本市场、迈向国际市场的多维延展。伴随着“五个领先”战略的纵深推进,守护中信银行“成长的护城河”也必将既深且阔。
PART.02规模情结褪去,质量效益当先,中信银行用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诠释了新时代银行业的生存法则。
透过“五个领先”战略,可以看到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如何在行业变革中重塑自我——不再依赖规模扩张的红利,而是通过清晰的战略定力和系统的体系能力建设,深耕专业能力、强化协同优势、加快数字化布局,构建独特的护城河。
在这一进程,可以看到一些“不变”的因素,这些不变的因素结合前述的“变化”形成了辩证统一经营哲学,最终奠定了中信银行“稳健、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一个因素:以战略定力“不变”,为“变化”提供稳定的保证
早在2021年就提出“四大经营主题”,其中“稳息差”是首位的,几年来中信银行一以贯之,坚持“量价平衡”,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这是中信银行稳的基础。
同时,从早期提出的要重塑公司业务竞争优势,到发展交易银行、到提出“新零售”,再到“强核行动”、再到“五个领先”银行战略,中信银行一以贯之地注重体系和能力建设,“体系为王”奠定了稳的前提。
第二个因素:锚定价值银行“不变”,服务实体经济,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中信银行始终保持初心,致力于打造价值银行,为用户、股东和社会创造价值,服务实体经济,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其中,在经营上,中信银行特别将结构优化作为价值银行经营的必经之路。这几年,中信银行连续在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客户结构上,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展结构优化,积极打造价值银行,这些又进一步夯实了应对外部变化稳的根基。
PART.03伴随着上半年业绩的陆续披露,上市银行作为“分红大户”,其今年中期分红情况也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为更好回报投资者,提高现金分红的及时性、稳定性,中信银行在去年实施中期分红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中期分红常态化,拟将2025年度中期分红比例提升至30.7%,拟派息金额104.6亿元。“(今年)比去年中期分红提升了1.5个百分点。我行用实际行动回馈了广大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这也是我们优化提升投资者回报机制的重要一步。”在2025年半年度中信银行业绩发布会上,董事会秘书张青就投资者关注的分红、资本补充及估值提升等核心问题作出回应。
进一步拉长周期来看,中信银行现金分红总额从2019年117亿元提升到了2024年194.6亿元,增幅达66.3%;分配比例也从2019年的25%提升至2024年的30.5%,今年年中更是达到了30.7%,这些都展示了一家持续为客户、股东和社会实现价值创造的银行的“长期主义”与“共生价值观”。
资本市场对中信银行的成绩给予了正向回馈,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A股、H股股价分别上涨22%、43%,为投资者带来了较好收益。值得关注的是,中信银行还进一步获得以险资为代表的“长期资本”的关注和认可——2025年第二季度行业头部机构中国人寿加仓中信银行2.6亿股。这些都足以验证资本市场对中信银行经营能力和长期价值的认可。(财新周刊)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