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片古桑林”,夏津农文旅融合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1 16:03 1

摘要:夏津县苏留庄镇有一条“观光路”,长15.83公里,贯穿整个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风景区。4月16日,春光明媚,记者驱车行驶在这条道路上,路面显得格外光洁平整,两旁更是繁花似锦,桑树林立,一条红、黄、蓝拼成的彩色分割线“铺”在路中间,向远处延伸。

夏津县苏留庄镇有一条“观光路”,长15.83公里,贯穿整个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风景区。4月16日,春光明媚,记者驱车行驶在这条道路上,路面显得格外光洁平整,两旁更是繁花似锦,桑树林立,一条红、黄、蓝拼成的彩色分割线“铺”在路中间,向远处延伸。

紧挨观光路的十几个村庄都是桃红柳绿、钟灵毓秀,有种着桑树的小院和青砖灰瓦的房屋,石板路也别有意趣,好一派古桑文化村落图景。“农户的房屋就在桑林间,桑林是村庄的一部分,村庄是景区的一部分。”夏津县传峰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传峰的家就在前屯村东首,开窗就能看到观光路。目光继续向前穿过马路,就能“抵达”德百旅游小镇椹仙村。

历史上,黄河在夏津行水613年,形成了黄河故道,一代代人封沙造林,逐步建成了这片12.8万亩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古桑树群总面积6000多亩,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余株,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树龄较长的古桑多集中在苏留庄镇的闫庙、前屯、后屯等几个村庄。刘传峰祖辈传下来的百余棵桑树就在村东。

2010年,在充分保护古桑资源的前提下,夏津县以古桑林为依托,发展文旅事业。德百集团相继投资建设温泉度假村、德百旅游小镇椹仙村、古桑研究院、德影城等项目。为保护古桑树和园内其他果木,夏津相继建起公园,树龄较长的树木“一树一标签”,成为园内有专人看护的保护对象。梨花盛开的4月,夏津举办“香雪节”,桑椹成熟的5月,举办远近闻名的“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已连续举办17届,省内外游客纷纷前来,一品椹果香甜。

也是从2010年开始,刘传峰的桑树一部分被圈进公园,一部分在杏坞园,他看到黄河故道古桑林的变化,结合鲜椹果无法储存和长途运输的特点,当年便成立了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由一位传统果农变为理事长,做起了椹初加工,鲜果烘干后成为椹干,桑叶成为桑叶茶。几年后注册自己的品牌,获得深加工资质,成熟后期甜度高的果子则被酿成椹果酒。

“我自己的桑树结得果肯定不够用,100多户村民也加入了合作社,他们的果实优先供给我。”刘传峰形容自己的生活是“围着桑树转”,椹果节前后20天,游客很多,他在园区卖鲜果,现摘现卖;之后大量收购椹果,进行初加工;剩下的时间就忙着卖产品,跟德百温泉酒店合作,也在观光路旁开了一家“特色农产品店”,补货、卖货,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刘传峰带动下,前屯村不少人开始进行椹果初加工,村里也建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也做起了桑产业加工。“全村年加工生产优质桑产品20多吨,经济效益能达到150万元,加上景区给的租金,村集体年收入达3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褚运林也曾是“资深果农”,不久前村里建起300多平方米古桑农耕文化展示馆,他有时“客串”一下讲解员,讲解的古桑文化和历史里时常会“穿插”桑树养护知识,游客倒也听得津津有味。

其实,村里专业的讲解员叫王一博,是一位年轻姑娘,在德百集团古桑研究院工作。距离2025年椹果节还有一个月时间,她正忙准备讲解词,给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解桑产品特性,还有德影城的新故事。

德影城是旅游小镇椹仙村的改造提升项目,就在前屯村对面。它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挂牌指导,是一个集影视剧作拍摄、特色产业展示以及旅游美食特色民宿于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文旅城。目前,已有多部剧在此取景拍摄。“不要以为到了农村,只有采摘、垂钓和烧烤,我们有古桑文化博物馆、孔子学堂,还有影城,农村人也喝咖啡,也欣赏诗歌。”提起村里的文化旅游,王一博侃侃而谈,言语中透着一股自信劲。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景区周围的村庄里,像王一博一样,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有的在景区就业,有的开直播做电商卖桑产品,还有人跟随父辈做起农业特色种植,并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古桑林核心区的村庄,种植水果的种类很多,平安湖村的草莓、樱桃,前屯村的蓝莓、封庄村的猕猴桃……都是水果,这与椹果的种植习惯有很大关系。”苏留庄镇党委书记张泽立告诉记者,全镇正在古桑林区域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都位于“观光路”沿线,他说,这条路像是一幅悠长的画卷,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绘就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前屯村的古桑农耕文化展示馆专门设置了一个诗词展示区,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古今文人撰写的有关黄河故道古桑林的优美词句。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被刘传峰熟记,诗中写道:“我家有一片古桑林,树影之下是我家,闲来无事种桑麻,催耕早,又见梨花映晚霞。”

来源:大众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