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1947年才停止进贡,至今表示永远支持中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1 16:06 1

摘要:最为显赫的是那些曾被纳入帝国版图的国度,而另一些国家则以“藩属”的身份存在,承认中国的地位,并定期向中国进贡,保持着文化与政治的纽带。

在历史中,许多国家曾以不同的方式与我国保持着深厚的联系。

最为显赫的是那些曾被纳入帝国版图的国度,而另一些国家则以“藩属”的身份存在,承认中国的地位,并定期向中国进贡,保持着文化与政治的纽带。

在这些众多的藩属国中,有一个国家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且直到1947年,它才彻底停止了向中国进贡。

但这个国家虽然停止了进贡,可它的人民依然表示对我国“永远无条件支持”。

那么,这个国家是哪一个?它和我国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坎巨提的历史根基

坎巨提曾经是西域诸多小国之一,而它的名字,在我国古代史的版图上虽然不起眼,却与大唐帝国的荣耀紧密相连。

这一切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当时的唐朝正处于盛世辉煌之时,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的疆域扩展到波斯、印度、西域一带,而勃律国——即后来的坎巨提,正是唐朝控制下的西域众多小国之一。

每年,勃律国的国王都会亲自或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进贡珍贵的黄金与异域宝物,以示对唐朝的臣服与尊敬。

但唐朝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到了武则天时期,吐蕃崛起,成为了唐朝西域扩张的最大敌人。

吐蕃的崛起对唐朝的西域控制构成了严峻挑战,勃律国的地位也因此变得摇摇欲坠,勃律国的统治者们在唐与吐蕃之间摇摆不定,难以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之后,随着唐朝的衰退和“安史之乱”的爆发,勃律国逐渐失去了对中央政权的依赖,它的地位也在历史中慢慢被遗忘。

但勃律国的故事并未结束,进入清朝时期,坎巨提的命运再度与我国联系在一起。

进入18世纪中叶,清朝的国力逐渐恢复,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也让我国的威望再度在亚洲大陆上空回响。

此时,坎巨提这个小国再次出现在我国的朝堂上,以一种极为谦卑而恭顺的姿态重新归于大清的庇护之下。

这一切的开端,源自于乾隆年间的一次请求。

清朝乾隆二十六年,作为一个偏远而贫瘠的国家,坎巨提的酋长黑斯娄怀着恭敬与期待,派遣儿子代表自己,前往北京觐见皇帝,恳请成为清朝的藩属国,继续向中国进贡黄金与物资。

这一请求并非偶然,而是源自坎巨提对中国的长久依赖,以及对清朝庇护的渴望。

在当时的中亚和南亚,列强的侵略和政治动荡让这个原本小巧而安稳的国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尤其是沙俄逐渐扩展的边疆和日益强大的英国势力,让坎巨提这样的小国无处可依,它不得不再次寻求强大的中国作为庇护所。

乾隆皇帝在接到坎巨提使者的奏疏后,心中感到无比高兴,乾隆帝一向以国力强盛和大清的盛世自豪,对于这个偏远国家的朝贡请求,他不仅感到骄傲,更视其为大清国力恢复的象征。

而且,这个国家的战略地理位置,尤其是它所在的帕米尔高原的横跨位置,是我国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于是,乾隆帝同意了坎巨提的请求,允许它作为藩属国归附中国。

就这样,坎巨提的朝贡制度从此再次得到延续,每年,坎巨提的使者会准时抵达北京,带来黄金和象征性的礼物。

这些贡品虽然不多,但其中蕴藏的意义却远超过它们本身的价值,乾隆皇帝在赐予坎巨提酋长与使者厚赏的同时,也表达了大清对这个小国的关爱与庇护。

但正如历史所示,盛世的光辉难以长久,清朝的衰落逐渐显现,列强的侵略开始蚕食大清的领土,坎巨提也在这一变局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即便如此,坎巨提依然坚定地继续向中国进贡,直到清朝灭亡,坎巨提始终未曾放弃这一传统。

朝贡结束

时间流转,坎巨提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藩属国,终于在20世纪中叶迎来了它最后的历史转折。

1947年,对于南亚和中亚来说,是一个充满剧变的年份,而在这一年,印巴分治的历史事件劈开了整个次大陆的格局。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划分,给无数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小国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坎巨提亦未能幸免。

随着印巴分治的完成,坎巨提陷入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博弈之中,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争夺,直接影响到坎巨提的未来。

这个位于帕米尔高原的小国,尽管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独立性,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它仍希望能维持自己的自主地位。

可现实却远比它想象的更加复杂,坎巨提作为一个只有数万人的微小国家,它的命运已经不再由它自己掌握,而是由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新兴国家之间的紧张局势所左右。

坎巨提的统治者赛必德哎里罕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心中充满了焦虑。

作为一个长期依附中国的藩属国,坎巨提的传统朝贡体制早已不适应新的世界格局。

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坎巨提意识到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虽然坎巨提历史上多次依靠中国作为支柱,但如今的中国正深陷内战,国民政府正忙于应对国内的政治斗争,远没有精力照顾遥远的中亚地区。

因此,在无奈中,坎巨提只能转向巴基斯坦,这个与自己有着文化和地理渊源的邻国。

而巴基斯坦在其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如何稳定国家安全的问题,坎巨提的战略地位对于巴基斯坦来说极为重要,它是连接巴基斯坦与中亚、阿富汗的关键通道,拥有无法忽视的地理优势。

面对这一地理与战略上的必然联系,巴基斯坦政府迅速采取了行动,与坎巨提达成协议,并正式接纳其成为自己的一个土邦,至此,坎巨提停止向我国进贡。

但坎巨提的融入并非一蹴而就,尽管坎巨提选择与巴基斯坦建立联系,但它的心中始终怀有对我国的深厚情感和依赖。

坎巨提的人民曾视中国为庇护者,那种与中国长达数百年的朝贡关系,早已成为他们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

尽管如今身处巴基斯坦的管辖之下,坎巨提的人民并未放弃对中国的敬仰与支持。

特别是在坎巨提的领导层中,赛必德哎里罕及其继任者始终强调,坎巨提的文化根源与中国的联系是不可抹去的,哪怕坎巨提已经融入了巴基斯坦,他们依然承诺会在任何情况下始终支持中国。

这一转变并没有完全割断坎巨提与中国的联系,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与坎巨提之间的非正式联系。

即使坎巨提作为一个国家的形式不复存在,其背后所代表的精神和历史遗产依旧存在。

在巴基斯坦的政治框架下,坎巨提的人们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融入到巴基斯坦的社会中,保持着对中国的无条件支持。

时至今日,巴基斯坦与中国之间的友谊,正是这段历史中坎巨提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

与此同时,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坎巨提的命运逐渐与巴基斯坦紧密相连,巴基斯坦成为中国的重要盟友,而坎巨提作为这个新兴国家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支持中国的立场。

尽管坎巨提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已然结束,但它为中巴两国的深厚情谊铺设了道路。

中巴两国的友好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外交政策和经济合作上,更体现在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中。

坎巨提与中国的关系,尽管在形式上已经结束,但其精神和情感却并未消失。

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它更是两国之间深厚友谊的象征,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坎巨提的终结,实际上是中巴关系的一次升华。

而这段历史,注定成为两国之间永恒的记忆,继续在新时代的外交政策中发光发热。

来源:曦月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